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记载.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  相似文献   

2.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潍坊一带,古时便有清明时节孩童吹柳哨,姑娘打秋千,小伙儿放风筝的习俗,真可谓"纸鸢儿子秋千女",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宋代,潍县(今潍坊)开始有放风筝的习俗,明代普及,清代盛行.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晴空万里为什么会突然刮起一股旋风?特别是清明前后,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民间传说是"鬼风""怪风".其实,这是由于地面局部冷热不均形成的特殊的旋转对流运动——尘卷风,俗称"旋风".尘卷风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然而,它从现身到消失还确实有点神秘的"怪"味呢!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曹雪芹论述了40多类风筝的扎糊及绘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拍子、硬膀、软翅三大类.我们以该书为例,来学习制作曹氏扎燕风筝的其中一种--雏燕风筝.  相似文献   

5.
在号称能代表海陆空、金木水火土、红黄蓝绿黑、东南西北中、奥运五环旗及谐音“北京欢迎你”的五个福娃吉祥物里,我以为京燕选得最好!我为什么独钟京燕呢?因为她是绿色的,因为她是飞翔的,因为她具备母性美,还因为她是自然飞鸟与文化纸鸢的融合(恰好在科协开会时,喜获福娃一套。其中,京燕的头饰,正面看,是一个风筝;背面看,福娃的  相似文献   

6.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有人娇嗔、傲气;有人热情、开朗;有人深沉、多思;有人大胆、自信;有人耐心有余而仔细不足;有人耐心、仔细两者兼而有之;有人大胆而自信不足;有人则快中有粗,粗中有细;有人却慢条斯理、有条有理,可谓千姿百态。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从儿童时期起不断地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的熏陶和自身实践长期塑造而成的。俗话说:"从小看大,到老一半。"  相似文献   

7.
徐娜 《世界科学》2006,(12):37-38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飞风筝的富兰克林,但是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是天天都会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不过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如果可以实施,或许我们就会多了一项既环保又廉价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8.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风筝的富兰克林,但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会天天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的是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目前它还处于实验  相似文献   

9.
"周老虎"是真是假从2007年10月3日周正龙"拍到老虎"以来,许多人的神经都被调动起来,从政府、媒体到网民,都参与到这个"寻虎"事件中。从开始的一致称赞,到"被美国科学杂志选用",到有人质疑,到植物学家"以  相似文献   

10.
正测控通信是人类与航天器联系的通道和纽带,在深空探测任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把发射的航天器比作风筝,那么传递天地间信息的测控通信链路,就是一根看不见的风筝线。随着人类深空探测的不断发展,从月球到火星、木星、冥王星乃至太阳系边际,风筝飞得越来越远,风筝线也就应该更加结实可靠,而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测控通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风筝是以线牵引,借助风力升空的玩具.因此在骨架的结构布局上,就要考虑吃风的大小(承受的风压),能不能起飞(有没有升力).这就是说,做风筝前,首先考虑做多大的风筝,受多大的风压,然后再设计风筝用料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晚年长居北京,觉得北地多烈风,一向流行的拍子风筝未能充分展现风筝艺术之美.拍子风筝属长尾泻风类,尾坠长穗,引重于风筝下端,使风筝不会被气流扭动旋转.因为必须加长穗,规限了风筝的造型,于是曹雪芹开始构思设计一种既可适应北地烈风,又不受长穗限制的风筝.  相似文献   

13.
“风筝魏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不断地发展创新,每一代人都为这门手艺付出了很多。到我这一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非遗人,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从民间手艺人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国秋深感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把风筝魏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这一百年老字号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春日话清明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古籍《岁时百问》中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年的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吐故纳新,人们或是扫墓祭祖,或是踏青郊游,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传统的节俗活动与其丰富的文化蕴涵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的具体交节时间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前后,成书于西汉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初和2000年初,科学家对球形闪电之谜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为最终彻底解释球形闪电提供了可能。1752年,还是美国一个普通印刷工人的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荒野上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他把一只大风筝放飞到天空,从风筝上引下一根很细的铜丝。风筝乘风不断上升,当它钻入云里以后不久,在铜丝末端就出现了电火花。富兰克林把闪电引到了地上,并且点着了酒精,这就破除了闪电是“上帝点火”的迷信。然而,人类迄今未能彻底解开闪电之谜,尤其是球形闪电之谜。1990年9月17日晚7时40分,一个球形闪电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先锋乡伍…  相似文献   

17.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风筝的富兰克林,但是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是天天都会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的是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过如果可以实施,或许我们就会多了一项既环保又廉价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18.
风筝趣话     
说起放风筝,人的心态也是各异.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同是在放风筝,心情就大不相同.薛宝钗放大雁风筝是心情舒畅,春风得意,怡然自乐.林黛玉放风筝是要"放晦气",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子将黛玉的风筝咯登一声齐根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  相似文献   

19.
有趣的“放”风筝 太空城不像地球上,那里没有江河,但是你会看到“鸟儿”在白由地飞翔.或许你会觉得奇怪.其实,那不是什么鸟儿,那是老人、孩子们在放飞风筝. 提起放风筝,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大人、孩子谁不想在和煦的阳光下牵扯着五彩缤纷的风筝尽情地欢呼雀跃呢!或许你会问,在太空城放飞风筝是不是跟在地球上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空城里没有蓝蓝的天空,所以在那里是没有“风”的.那么风筝怎么飞呢?在太空城上只要向下“抛”风筝就可以了.其实“放”风筝也就是“抛”风筝了.  相似文献   

20.
扎、糊、绘、放是风筝魏风筝制作的四道关键工序,分别是指扎骨架、裱糊、彩绘、放飞四个环节。骨架由竹子扎制,直接决定了风筝能否成型、是否坚固;风筝皮用绢面裱糊,讲究平整度的把控;手工彩绘,绘出来的图案要精细好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