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庆芝 《科学通报》1960,5(3):70-70
两年多以来,苏联在火箭技术方面的飞跃发展已基本上解决了行星间飞行的两个主要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使飞行器获得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或第二宇宙速度),并且以精确的控制使它进入予定的轨道。但是,为了实现人类星际飞行的理想,还有很多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例如:飞行器到其他星球附近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1959,4(19):642-642
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苏联宇宙火箭于9月14日莫斯科时間0时2分24秒到达月球表面。苏联多級宇宙火箭准确地沿着预定的計算軌道飞向月球。火箭的全都系統、机組和构件在飞行期間工作正常。火箭上所装的无綫电技术設备保証了从地面对火箭的飞行作可靠的跟踪。跟踪从火箭发射时开始直到装科学仪器的容器到达月球表面为止。地面上整套自动測量設备的顺利工作使得有可能不間断地监督飞行的实际軌道是否符合預定的数据,作出到达月球的可靠預报,并确定到达地区。由于根据記录下来的各种測量和观測資料对苏联第二个宇宙火箭运行的实际軌道作了分析,在目前就  相似文献   

3.
关毅 《自然杂志》2019,41(2):137-143
<正>2019年2月21日,由以色列一家私营机构主导制造的"创世纪"号月球探测器搭乘美国"猎鹰9"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开启奔月之旅。这是世界上首个非国家发起的探测器登陆月球任务,拉开了私营机构探索月球的序幕,标志着全球商业化探月大潮的来临。如落月成功,以色列将成为继俄、美、中之后第四个有探测器在月表着陆的国家。无独有  相似文献   

4.
美国宇航局最近启用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独有的能力,将对月球的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据了解,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拍摄的关于月球的紫外线地图,可以用来研究月球的矿藏含量。月球上钛铁矿中二氧化钛含量丰富,探明储量后,如果将二氧化钛中的氧分离出来,就会成为可供呼吸的氧气甚至火箭燃料。  相似文献   

5.
人类要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氧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宇航员为了维持生命需要氧,将人类送回地球的火箭发射时也需要氧。在月球上获得氧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人类把氧从地球上送到月球,其二就是在月球上制造氧。美国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从宇航员所需的空  相似文献   

6.
现在,欧洲人也可以宣称他们到过月球了。今年9月3日清晨(中欧夏时制早上7点41分),欧洲宇航局(ESA)的探测器“智能一号”(SMART-1)将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撞痕,并以此完成其探月使命。事情还得从2003年9月说起。当时,“阿丽亚娜5号”火箭从法属圭那亚的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将ESA的  相似文献   

7.
正1958年8月美国先驱者0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火箭爆炸而失败。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实现硬着陆。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实现人类登月的梦想,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首批踏上月球表面的航天员。  相似文献   

8.
登月火箭双点燃自1959年苏联发射“月球1号”开始对月球近距离观察,到1961年5月,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再到20世纪末的几十年中,美国宇航局组织6次登月飞行,在月球上采集了382千克的土壤和岩石,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发现月球上除有些冰、稀士、氦-3外,什么也没有。人类开发月球,寻找矿藏的计划,从此由热变冷。进入21世纪,月球探测在一些企业家的推动下,又出现高潮。中国启动了嫦娥工程,要在2006年底发射绕月卫星,搜集月球资料,进行月球土层厚度探测等活动。美国航天局决定2018年再次登月飞行,各项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9.
现在,当人们已进入火箭问题发展的重要阶段的时候,当造成了洲内火箭、洲际火箭,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时候,便发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火箭技术发展的以后几个阶段是怎样的,要经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进一步发展宇宙航行?达到三个临界宇宙速度是发展宇宙航行中基本的界限。第一宇宙速度是圆周的(约每秒8公里),为人造地球卫星所必需的起码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抛物线的(约每秒11公里)、为离开地球成为太阳的卫星(独立的行星)并能够飞向我们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所必需的起码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是双曲线的(约每秒16.7公里),为永远离开我们太阳系并飞向其他恒星所必需的超码速度。  相似文献   

10.
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登陆月球之后,“休斯敦.这里是静海盆地.‘鹰’已着陆”这句从月球传至地球的话.便成为了无数孩子反复念叨的一句话。他们模仿着心目中的英雄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上行走的步伐,不断游戏着火箭倒计数时发射的过程;而几十年之后,他们巾的许多人最终“降落”到了科学研究的这片土地上.  相似文献   

11.
<正>月球土壤中蕴藏着大量有关地球起源以及未来太空家园的线索。科学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让双手沾上这些物质了。2023年8月11日,一枚俄罗斯火箭离开地球,奔赴月球南极区域。火箭上搭载着月球-25号探测器,后者的任务是更好地了解月亮这颗岩石卫星的表面。遗憾的是,因为发动机未能及时关闭,探测器于8月19日坠毁在月球表面。美国宇航局也有一个类似的任务,计划于2023年11月发射。印度的最新月球探测器、2023年7月发射的月船3号如果一切顺利,也很可能会在月球的尘土中东挖挖、西挖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1959,4(21):715-715
1959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三个宇宙火箭。发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研究宇宙空間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得月球表面的照片。取得由于月球的运轉特点而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的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及取得由于在地球上角度过小而不能进行精确研究的可見面的照片,是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为了詳細研究宇宙空間和取得月球的照片,苏联創造了一个自动行星际站,并用多級火箭把它发射到了环繞月球的軌道。根据准确的計算,自动行星际站在离月球几千公里的地方通过;同时由于月球的引力,改变了它的方向,使它飞上便于摄取月球背面的照片和便于向地球传送所取得的科学情报的运行軌道。发射第三个宇宙火箭和把自动行星际站送上預定的軌道,需要解决許許多多新的、非常复杂的科学和  相似文献   

13.
若然 《科学24小时》2013,(6):56-56,F0003
<正>前苏联月球探测器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了24个"月球号"探测器,18个完成了探测月球的任务。其中,在1959-1968年期间发射了"月球1号"-"月球14号"探测器,它们探测了月球的背面,进行了绕月飞行,实现了在月面的着陆。此外,在1969-1976年间,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5号"到"月球24号"探测器,还成为月球的自动科学站。  相似文献   

14.
美国和苏联曾展开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个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成果.期间,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预言是一种笨蛋的游戏,因为能够料到出乎意料之事的,除了猜测之外,别无他法。到头来,预言家几乎是永远不考虑嗣后趋于明朗化的结果的。针对我这层意思,这里有一个例子……打从1919年开始,到1969年这半个世纪中,无数科学幻想小说描述了飞向月球的故事。其中好多,卓有识见地描写了火箭飞行的必要条件和登上月球的身体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首个脚印。到现在,月球上人类的脚印已经数不过来了。那么,除了人类留下的脚印,月球上还留下了哪些来自地球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月球上能保存多长时间呢?据估计,月球上目前有超过180吨来自地球的东西,从废物袋到坠毁的飞船可谓应有尽有。但是,月球环境对各种材料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首次把人造地球卫星送到太空后,便打开了人们宇宙旅行之门。紧接着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08分钟,行程4万公里,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旅行。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着"阿波罗11号"第一个登上了月球,把地球与其它星球联系了起来。之后30多年,航天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人类已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人类要开发宇宙,到太空去旅行、生活,就必须有交通工具把人与物送上去。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目前各种太空交通工具应运而生。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火箭明与飞机的结合体,它既能像火箭那样发射到宇宙空间,又可像飞机那样降落到机场。航天飞机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航天飞机的主体,叫轨道级;下部是固体火箭助推器与外贮燃料  相似文献   

18.
继印度“月船1号”在月球表面的沙粒中发现了水分后(见本刊2009年11、12月号第4页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于2009年11月13日宣布:在月球南极附近的陨石坑内有更多冰冻状态的水。这是在分析了无人探测器LCROSS的观测结果后得出的结论。这意味着将来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后,可以就地取水饮用,还可以电解水产生呼吸用的氧气和火箭的燃料氢气。  相似文献   

19.
资讯     
美国宇航局2008年轰炸月球俄罗斯科学院天文研究所的专家们称,美国可能计划在2008年“轰炸”月球。根据该计划,2008年美国将向月球发射高速探测器。880kg的探测器将借助特殊助推火箭的力量,高速射入月球极地附近的“谢克尔顿”环行山,整个过程恰似美国惯用的“定点式导弹袭击”  相似文献   

20.
郑永春 《自然杂志》2007,29(6):311-372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三号甲塔架点火发射。11月5日上午11时,嫦娥一号顺利被月球“捕获”成为一颗绕月卫星。在经过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一号进入开展科学探测的工程轨道,随后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对越科学探测。这是探月三部曲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空间探测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本文介绍了嫦娥一号从发射到2007年11月26日的每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