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于昕 《黑河科技》1999,(2):26-26
腹膜外剖宫产术在二次剖宫术中的应用研究报道甚少,众所周知,剖立产术后如果再次妊娠多选择腹膜内剖宫产术式,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二次行腹膜内剖宫术与同期行二次腹膜外剖宫产术的观察结果,从而探讨腹膜外剖宫产术在二次剖宫产中的可行性。一、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将需行二次剖宫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膜外组和腹膜内组,距前次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时间均为2年以上,妊娠已足月,有一定的剖宫产指征。1、实验组:即腹膜外组。共30例,年龄24-34,孕周32~41周,既往身体健康。2、对照组:即腹膜内组。共30例,均为随机选取的与实…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及腹膜内剖宫产术,笔者引进各术式的特点,总结出在原来开展腹膜外及腹膜内剖宫产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新方法,完善了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形成了改良式腹膜外及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新术式.  相似文献   

3.
将520例剖宫产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新式剖宫产357例为实验组.下腹部Pfannenstial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163例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排气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切口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式剖宫产术对产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优于传统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40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与50例传统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按手术指征、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两组在手术指征上无明显差异;在术中出血量上,腹部横切口少于腹部纵切口;在手术总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上,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略长于腹部纵切口;术后疼痛、24小时开奶率、术后肛门排气、切口愈合、母乳喂养以及体表美等项指标,腹部横切口明显优于腹部纵切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扩张子宫颈操作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实施的新式剖宫产218例 ,其中108例在术中进行扩张宫颈操作 (观察组 ) ,110例未进行宫颈扩张操作 (对照组 )。术中术后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阴道开始流血时间、体温、血象、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子宫复旧情况及伤口甲级愈合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子宫复旧及腹部伤口甲级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产后病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术中扩张宫颈口致术后病率增高 ,子宫复旧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手术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不断探讨其优越性方面,有许多报道.我院1993年6月至1994年6月采用侧入指分法腹膜外剖宫产70例,手术操作安全、简便,病人进食早,恢复快,产后病率及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对照200例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与同期200例传统剖宫产术的多项指标.结果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胎儿娩出时间短,术后排气快,术后切口疼痛轻,切口愈合良好,住院天数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以替代传统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3年12月-1992年12月10年间,住院分娩总数为6120例,其中剖宫产术1184例,平均产剖宫产率19.35%,顶三角法腹膜外创宫产术912例,占剖宫产术的77.03%,顶三角法腹膜外剖宫产的适应症:胎儿宫内窘迫占24.23%,骨盆异常占20.72%,相对头盆不称占16.67%,顶三角法腹膜外剖宫产较腹膜内创宫产具有较多优点,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对初学者易于掌握,有利于推广。近年来,国内剖它产率日趋上升,剖宫产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采用腹膜外剖宫产术也越来越多,我院10年间施行项三角法腹膜外剖它产式共912例,现将项三角法腹膜外创它产的适应症,并发症及术中注意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Joel-Cohen开腹方式,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腹直肌,腹膜,膀胱腹膜返折以及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及膀胱返折。结果:新式剖宫产(观察组)手术时间,切皮至娩胎时间,术中出血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术后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母乳喂养率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手术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不断探讨其优越性方面,有许多报道。我院1993年6月至1994年6月采用侧入指分法腹膜外剖宫产70例,手术操作安全、简便,病人进食早、恢复快、产后病率及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孕妇选择剖宫产手术作为分娩方式的人逐年增加,而麻醉方式的选择是剖宫产手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手术期间患者的病理、生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麻醉方式的选择及处理需考虑的因素也变得很复杂,术中、术后需要兼顾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就剖宫产麻醉方法的研究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病例共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患者因急性腹痛伴休克急诊开腹手术.9例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和/或甲氨蝶呤杀胚治疗后清宫.2例转外院,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清宫;其中1例因大出血而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常出现停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药流时不全流产、人流或清宫时大量出血、子宫前壁下段不均质包块、清宫及流产后HCG持续不降、急性腹痛伴腹腔内大出血休克等症状.阴道超声对于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米非司酮和/或甲氨蝶呤杀胚治疗后再清宫是基层医院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有效方法,必要时可以开腹手术,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取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清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的原因,综合分析其手术指征,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6 757例产妇,对其分娩方式及其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8.47%上升至2009年的42.37%,在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与胎儿宫内窘迫居首位原因,其次为社会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加强产时产程监护,合理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进剖宫产手术,提高剖宫产生物净化效率,获得SPF级基因工程小鼠。方法结合小鼠妊娠时间,触诊判断胎鼠发育情况推测剖宫产手术时间,优化剖宫产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以提高手术效率;改进剖出仔鼠由SPF级ICR小鼠代乳以提高成活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剖宫产净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触摸胎鼠四肢清晰,头部与躯干长度相似,且胎位朝下为剖宫产手术最佳时间,改进手术细节使成功率达( 97. 9± 8. 25) % ;选择分娩时间和手术时间间 隔 最 小 的ICR母鼠代乳,间隔时间< 24 h,可提高仔鼠的离乳率,平均窝离乳率为91. 2% ;经剖宫产净化技术成功获得的仔鼠检测微生物级别符合SPF级。结论 提高实验小鼠的净化效率,为基因工程小鼠的生物净化奠定基础。剖宫产净化技术的优化可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尽可能预防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宜时间、适宜剂量、方法及途径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武汉市第十一医院2007年410月剖宫产151例,随机分为术前用药组(A组)53例、术前术后全程用药组(B组)51例和术后用药组(C组)47例,对术后体温变化、术后病率及手术相关部位的感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前单剂预防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出现各种感染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的几率,术后是否继续用药对比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前单剂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疗程短、效果好,优于术后用药和全程用药.其应用减轻了产妇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率升高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5年间住院分娩产妇11921人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剖宫产率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上升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医源性原因。过度剖宫产并不降低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率的发生。结论:科学严密的产程监护才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死亡的关键所在。剖宫产应有循证医学指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我院2年来剖宫产的指征和并发症,说明剖宫产率上升原因主要仍是临床上许多难产因素造成的,加上近年围产期工作开展较多,及时发现一些非难产因素增加了剖宫产率。剖宫产虽能迅速和较安全的结束分娩挽救母婴生命,但剖宫产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会给产妇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中使用羟乙基淀粉预扩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择期剖宫产手术60例,随机分为2组,HES组(n=30)给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进行预扩容,LR组(n=30)给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500 mL进行预扩容。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麻黄碱的用量及术中液体用量的情况。结果:HES组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麻黄碱的用量及术中液体用量均低于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预扩容能更好维持剖宫产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方法:将165名接受计划性剖宫产的孕产妇陪护家属根据孕妇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80)和干预组(n=85),分别按常规诊疗护理模式和基于临床路径的程序化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产褥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知识达标率、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达标率、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产褥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知识、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各项指标的达标率及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分别91.76%、94.12%、89.41%和96.47%,优于对照组(80.00%、72.50%6、1.25%和75.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干预组住院时间(9.41±1.21)较对照组(10.03±2.14)短(,P<0.05);干预组无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临床路径对陪护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康复和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