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繁殖期社鼠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繁殖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内雌雄动物均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同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没有差异,但两者均高于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雄性动物和雌雌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均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减弱;雌雄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在各时间段的差异不大.表明社鼠在配偶选择中雌雄动物均具有主动性,攻击行为是自然种群内存在多种婚配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动物雄性、雌性的称谓,或源于性器,或源于身体形态,或源于鸣否,或源于生殖功能。对动物幼仔的称谓则缺乏统一性,根据动物的类别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称谓。汉语对动物雄性、雌性、幼仔的称谓丰富多彩,颇具民族性。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动物雄性、雌性的称谓,或源于性器,或源于身体形态,或源于鸣否,或源于生殖功能。对动物幼仔的称谓则缺乏统一性,根据动物的类别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称谓。汉语对动物雄性、雌性、幼仔的称谓丰富多彩,颇具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蜘蛛的捕食行为,是直接影响捕食害虫效果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人们选择有效的昆虫天敌的关键。本文记述了在自然条件下,肩斑银鳞蛛(肖蛸科Tetragnathidae银鳞蛛属Leucauge)的捕食行为。猎物以蚜虫、蚊子等小型昆虫为主,捕获手段多采用抓-拖出的原始方式;而对中、大型猎物则采用、咬、包裹等多种手段。捕食高峰多出现在早晨和傍晚。在捕食行为的进化上,尚处于从原始阶段到高级阶段之间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研究具有周期脉冲的捕食与被捕食模型的动态行为.通过喷洒杀虫剂和投放天敌的周期不同,得到了捕食系统害虫灭绝周期解的全局稳定性的临界值,分析喷洒杀虫剂和投放天敌的周期如何影响生物控制,为害虫治理提供了策略基础.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口桡足类和盐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就九龙江口几种常见桡足类在不同盐度海区中的分布,结合实验研究结果来探讨桡足类和盐度的关系。每种桡足类具有一定的盐度范国,包括耐盐的高、低阀值。在其适盐范围内,盐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动物的存活率,但超过了这一范围,存活率不同程度地明显下降,中华异水蚤雌性和雄性、中华哲水蚤雌性、瘦尾胸刺水蚤雄性和太平洋纺锤水蚤雌性的存活率和盐度呈线性相关。海区桡足类分布的盐度范围和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盐驯化对动物的耐盐能力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军 《科技信息》2013,(2):191-193
本文对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在供应链风险预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用专家决策法提取衡量供应链风险的参数,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模式识别的RBF供应链风险预警方法,然后分析了另一种神经网络——学习矢量量化网络LVQ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的效果,将它们的训练速度和分类精度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RBF神经网络比LVQ神经网络的分类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更有效的被应用于供应链风险预警中。  相似文献   

8.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旨在明确丝带凤蝶成虫Sericinus montelus Gray在全光谱范围内存在性二型体色,评估鸟类对丝带凤蝶性二型体色的识别度,推测性二型体色是否对雌雄丝带凤蝶个体的生存概率产生影响。先用光谱检测仪测量丝带凤蝶雌雄成虫的反射光谱,分析反射光谱特征;再通过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视觉模型估算丝带凤蝶雌雄体色与预设背景的颜色差异。最后以小鸡为捕食者设计行为学试验,观测小鸡捕食雌雄丝带凤蝶成虫的行为反应。反射光谱测量结果显示雌雄丝带凤蝶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都具有体色差异,雄性在前后翅白斑测量点上的亮度明显高于雌性。鸟类视觉模型结果表明,雄性丝带凤蝶所有测量点在明暗视觉(远距离)和颜色视觉(近距离)中的识别度值都高于识别阈值3,捕食者容易识别;但是雌性丝带凤蝶前翅和后翅黄白斑识别度值在明暗视觉和颜色视觉中都介于1与3之间,捕食者不易区分。捕食行为试验数据分析发现,捕食者发现猎物的潜伏时间及攻击潜伏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小鸡啄食雄性猎物的次数及处理时间都显著高于雌性猎物。由此可见,与雌性丝带凤蝶相比,雄性在全光谱范围内的确具有更加亮丽的体色,但这种亮丽的视觉信号更易...  相似文献   

10.
梭毒隐翅虫成虫捕食行为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是农田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观察了梭毒隐翅虫雌、雄成虫捕食成蚜、幼蚜的行为,发现其捕食行为包括6个部分,即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和排泄。棱毒隐翅虫成虫在捕食成蚜、幼蚜的过程中,其嚼食时间有显著差异,幼蚜嚼食耗时较少,成蚜嚼食耗时较多,而梳理时间、静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荆英  黄建 《武夷科学》2002,18(1):218-221
本文从七星瓢虫的迁飞行为、觅食行为、捕食作用、人工饲料、天敌及抗药性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旨在使人们对七星瓢虫这一蚜虫的优势种天敌的重要习性 ,生防作用等方面有所了解 ,从而加强自然天敌的物种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吸虫器法采样,对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构动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采集到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其中55种为捕食性蜘蛛,18种为捕食性昆虫。在冬春闲期,杂草地生境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较高。水稻移栽后,杂草地中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迁进稻田,为稻田提供天敌移居者,杂草地生境中的捕食性天敌物种数减少,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降低;水稻成熟后、夏闲期始及冬闲期始,杂草地接纳从稻田中迁出的天敌种群,捕食性天敌物种数和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杂草地为保护稻田捕食性天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庇难所。  相似文献   

13.
蜘蛛是人们熟悉的小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蜘蛛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繁殖力高,适应性强,捕食量大,且食性单一(皆为肉食性),在田间能捕食多种害虫。因此,蜘蛛作为害虫天敌的一个类群,正被广泛地认识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对农田蜘蛛的保护和利用,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植保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我国的农业领导部门要求把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列入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  相似文献   

14.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21(3):182-182
在求偶过程中,雄性果蝇会根据特定的感官提示表现出一系列先天性的有固有套路的行为。现在,主管这一行为的神经细胞群已经被识别出来。使这些神经细胞失去活性,足以使雄性果蝇对交配失去兴趣,而改变雌性果蝇的大脑,使其产生这些细胞所产生的同样蛋白,会使雌性果蝇表现出雄性果蝇特有的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2020,(4)
正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众多海洋生物。作为珊瑚的自然天敌,长棘海星捕食珊瑚的行为对珊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法螺可捕食长棘海星,可保护面临危机的珊瑚。珊瑚从广义上讲是珊瑚虫及其分泌的碳酸钙骨骼的组合体,狭义上讲就是珊瑚虫,是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的一类动物。珊瑚的碳酸钙骨骼不断堆积形成了珊瑚礁,由于颜色多样、形状各异,使珊瑚礁呈现出五彩斑斓、摇曳多变的姿态,把海底营造得美轮美奂,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16.
棉红蜘蛛的天敌—拟长毛纯绥螨在上海郊区宝山县发现一种捕食棉红蜘蛛的比棉红蜘蛛还小的螨类新品种——拟长毛纯绥螨。它在35℃下能正常生活,零下8℃时在田间杂草上仍能活动。它还耐雨水,耐饥饿。繁殖速度比棉红蜘蛛快。捕食量大,一头雌螨一天可吃24头棉红蜘蛛。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中药安全评价中心(GLP)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的正常SD大鼠在长期毒性试验中的生物学指标,为以后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长期毒性试验的10批次正常对照组SD大鼠,正常饲养,每周测定一次体质量增长及摄食量,在第3、6个月及恢复期结束时各测定一次脏器指数、血液和生化指标。结果 雄性SD大鼠的摄食量较高,体质量呈线性增长趋势,高于雌性,雄性大鼠的脏器指数有所下降,表明雄性大鼠生长发育、饲料利用率比雌性大鼠快,血液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这些正常数据指标可为以后GLP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的大鼠试验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低氧对不同海拔雄性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生殖机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海拔雄性高原鼠兔繁殖期睾丸指数,附睾指数,附睾尾精子数量,精子活率和睾丸组织LDH-C4和LDH比活力及其比值;同时还统计了不同海拔雌性高原鼠兔胎仔数。结果显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睾丸指数、睾丸组织LDH-C4比活力和LDH比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海拔高原鼠兔附睾指数和附睾尾精子数量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高原鼠兔(P﹤0.01);高海拔高原鼠兔精子活率和LDH-C4比活力/LDH比活力均显著高于低海拔高原鼠兔(P﹤0.05);而高海拔雌性高原鼠兔胎仔数却显著低于低海拔高原鼠兔(P﹤0.05)。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低氧对高原鼠兔精子生成和精子活率不仅没有抑制,反而明显提高,但低氧对雌性高原鼠兔胎仔有显著影响,随着低氧程度提高,胎仔数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查短期非致命性捕食胁迫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行为特征的影响。【方法】将体质量为(5.42±0.23)g的中华倒刺鲃幼鱼随机分为捕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有、无捕食胁迫存在情况下驯化25d,随后分别测定了两组实验鱼的活跃性、探索性、勇敢性、觅食行为以及偏好行为。【结果】相比对照组,捕食组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性和探索性,以及更低的勇敢性,且有关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捕食组与对照组的觅食行为与偏好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捕食胁迫使中华倒刺鲃的活跃性和探索性明显提高,提示中华倒刺鲃可能通过增加对捕食者的探索行为和维持较高的活跃性来应对短期捕食胁迫,这种较为积极的行为策略可能与此种鱼较强的运动能力有关。捕食胁迫未对中华倒刺鲃的觅食行为和偏好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在非致命性捕食胁迫下,中华倒刺鲃维持觅食以保障生长可能是为了确保低捕食强度下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0.
<正>1973-1982年在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建立了试验林,对日本松干蚧进行了一系列综合防治试验。制定了日本松干蚧生命表,分析了松干蚧花蝽、大赤螨、瘿蚁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试验表明,促使松干蚧种群数量下降的关键是在具备一定数量捕食性天敌条件下的苏云金杆菌蜡螟变种松干蚧品系的流行,这种杆菌的流行可导致松干蚧种群急剧下降至“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秋季喷菌时间离10月上旬越迟,感病越低;喷菌时间在5-7月或11月及其后,效果都不好;春季3-4月效果中等。翌春温高湿低,特别是干旱,松干蚧杆菌病流行速度减慢。其机理主要是对雌成虫和初孵若虫喷菌时湿度要很高,喷菌后松干蚧虫体要积水才易感病。对松干蚧其他虫态用喷杆菌方法还不易使其感病。 试验还证明,六六六丁体对此菌有强烈抑制作用。过去各地使用过量六六六防治松毛虫,是招致松干蚧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