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一峰 《科技资讯》2011,(36):194-194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中间环节。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课余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田径也是其它各类活动项目的基础。本文旨在提出现时期中学体育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中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曹邦荣  罗学强 《科技资讯》2009,(17):222-222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自觉、自愿、自发的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在运动中缺乏科学的指导,运动损伤屡见不鲜,不仅损害学生的健康,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黎智 《科技咨询导报》2008,(20):171-171
通过对课余体育运动损伤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课余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开发体育人才和迅速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社会群体骨干,实现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和以奥运会的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13条规定:“学校应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为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要求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条例》和《通知》阐明了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能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学校群体活动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建成体育强国都有极具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学校体育是产生奥运会冠军的摇篮,如近几届奥运会美国选手中在校生占50%,而我国则寥寥无几。许多体育强国都有  相似文献   

5.
王万兴  曹正玉 《科技信息》2009,(36):I0004-I0004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指导,从大学生的视角对体育锻炼意识、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等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以求找出解决的途径,为改革与改进高校课余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和高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聊城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与当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向存在着许多分歧,必然影响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地体现,不符合现代学校的大体育观和大教育观,也不能与学校全面内涵建设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苏州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健康状况与运动兴趣调查分析,了解苏州地区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课余俱乐部、体育课选项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对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央"7号文件"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并提出3方面20条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体质的措施,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各地区的体育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推进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但最近"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有所削弱,甚至有的学校注重表面工作,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到实处.中小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创新探索出发,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希望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1 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和意义普通高等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为了贯彻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精神,自1987年4月9日国家教委发出  相似文献   

11.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无边界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对6名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跨项目协调、实施目标管理(MBO)等举措,可以提高普通高校俱乐部边界的渗透性;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无边界组织模式带给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改革的启示包括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多元化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体制、推行学校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制度、重视校长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智慧、完善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非体院大学运动队组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要办好优秀运动队,必须注重组队方法.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走初中选材,初步培训;高中相对集中,组建项目运动队;大学在一定条件下专招入队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水平运动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真正达到体教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CEPS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在对个体、家庭和学校等多层特征进行控制基础上探讨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每天参与课外体育运动时间控制在60分钟内对学业成绩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60-120分钟内影响不显著、超过120分钟对学业成绩提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课外体育运动对数学等理科成绩影响幅度大于对语文和英语等文科成绩的影响幅度;在控制学校层面差异后,课外体育运动对学业成绩影响幅度有所增强;非认知能力不仅对学业成绩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而且能在课外体育与学业成绩提升之间产生显著中介效应,其中环境适应能力中介效应最大,其次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针对大学体育课程现状,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课程。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体系和考试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学生自主择课、教师灵活上课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校企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体育融入市场、走社会化之路和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必然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校企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在丰富多元体育文化、整合社会体育资源、形成校体企发展长效机制、开展特色体育、打造体育品牌、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剖析校企联办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存在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保障机制难以实现、训练与竞赛体系不完善、体育社会效应发挥不尽如人意等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校企联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我院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与措施,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行为习惯,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和掌握福州市高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及影响因素,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福州市高中学生参与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以及体育课外活动有着积极的态度。但是一些客观原因如:个体身体及懒惰因素、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沉重、自由支配时间少等因素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时间。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泰州市市直部分学校的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较多,主要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场地设施状况,文化课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程度等因素也影响和制约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缩水"、"放羊式"教学常态化、课外体育表面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改变现状,必须重新审视青少年健康问题,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强化对学校体育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学校的体育行为;通过立法和增强执法力度,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手段,反映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它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数理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分析,全面地了解了学生运动项目确定的方式、运动负荷的安排、运动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参考性意见,为更好的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程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