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Na2SeO3对稻苗生长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水稻为材料根施系列浓度的Na2SeO3,试验对稻苗生长以及对苗中GSHPx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a2SeO3(005~10mg/L)能促进稻苗生长,最适浓度为05mg/L;高浓度(≥20mg/L)则对稻苗产生毒害.稻苗GSHPx活性高度依赖于Se的存在,揭示出该酶可能是一种依赖于Na2SeO3的诱导酶.GSHPx能有效地抵抗稻苗的Se中度中毒,其酶活较对照提高958%;对于严重Se中毒的稻苗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其酶活较对照提高692%.  相似文献   

2.
茴香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茴香(FoeniculumvulgareL.)幼苗茎切段在MS附近2,4-D1mg/L、6-BA0.5mg/L的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经4~5次继代后形成胚性愈伤组织。将胚性愈伤组织转至MS+NAA1mg/L+2,4-D0.5mg/L+6-BA0.25mg/L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形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在含有1.5%纤维素酶、1%果胶酶、0.5%蜗牛酶的混合酶液中酶解得到大量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用修改的KM8P培养基中做液体浅层培养。2天后细胞发生一裂,两个月后形成0.5~1mm大小的小愈伤组织,转入含琼脂糖的固体培养基中3周后形成2~3mm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3.
苦丁茶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苦丁茶当年生枝条的顶芽和侧芽作外植体,培养在附加了各种浓度BA的MS培养基上,当BA浓度为3.0mg/L时诱导芽形成及增殖效果最佳,GA2.0+NAA0.2mg/L和BA配合使用有利于壮苗;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NAA0.5mg/L,生根效果最佳。试管苗高2 ̄3cm、根数2 ̄3条时开盖炼苗2d ̄3d移入培养土中,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4.
用苦丁茶当年生枝条的顶芽和侧芽作外植体,培养在附加了各种浓度BA的MS培养基上,当BA浓度为3.0mg/L时诱导芽形成及增殖效果最佳,GA2.0+NAA0.2mg/L和BA配合使用有利于壮苗;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NAA0.5mg/L,生根效果最佳。试管苗高2cm~3cm、根数2~3条时开盖炼苗2d~3d移入培养土中,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5.
库拉索芦荟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库拉索芦荟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分别以根、茎节、茎尖和叶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中诱导芽的分化,待芽长至5cm左右地将其接入不同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结果表明:茎节接种于MS(1962)+6-BA4.0mg/L+NAA0.2mg/L诱导效率最高,而根没有产生不定芽;1/2MA+IAA0.25mg/L+NAA0.25mg/L+活性炭0.3g/L有利于试管苗的生根。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苦丁茶当年生枝条的顶芽和侧芽作外植体,培养在附加了各种浓度BA的MS培养基上,当BA浓度为3.0mg/L时诱导芽形成及增殖效果最佳,GA2.0+NAA0.2mg/L和BA配合使用有利于壮苗;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NAA0.5mg/L,生根效果最佳。试管苗高2cm~3cm、根数2~3条时开盖炼苗2d~3d移入培养土中,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古巴芦荟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结果表明:古巴芦荟(AloeveraL.)对蔗糖浓度适应范围较大(2%~5%),其中以3%的浓度最适宜.在侧芽诱导中以MS基本培养基较合适.激素对侧芽的诱导作用符合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器官发生调节模式,其中以MS+BA3—5mg/L+NAA0.2mg/L对芽的诱导最有效,而KC+IBA2—3mg/L对根的诱导最佳,生根率达100%.在生根培养阶段加入1-3mg/L的活性碳是必要的.试管苗移栽的最佳基质是河沙,成活率达90.2%.  相似文献   

8.
CaCl2溶液能提高小麦苗的SOD活性,尤其以20mg/L、50mg/L溶液最为有效。最佳处理次数与所用浓度有关,较低浓度溶液(20mg/L)处理5次,较高浓度溶液(50mg/L、100mg/L)处理1次。浇根和喷叶一样也能提高SOD活性。CaCl2溶液喷洒麦苗使SOD同工酶出现新的谱带。  相似文献   

9.
05mg/L的亚硒酸钠(Na2SeO3)与5mg/L的抗坏血酸(Vc)配合,根施稻苗,可提高受冷稻苗可溶糖和可溶蛋白质的含量,降低电解质渗漏率,增强SOD活性,提高稻苗抗寒力,体现了Na2SeO3与Vc适当配合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用人工配制高浓度有机废水分别研究了Cl-和SO2-4对厌氧生物废水处理的抑制作用和抑制阈值.在全混流厌氧恒化器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分别得到了对厌氧消化基本无抑制作用(全混流恒化器:Cl-<4.5g/L,SO2-4<1.8g/L;UASB:Cl-<7.2g/L,SO2-4<3.0g/L);轻度抑制(全混流恒化器:Cl-=4.5~6.0g/L,SO2-4=1.8~3.3g/L;UASB:Cl-=7.2~8.2g/L,SO2-4=3.0~4.1g/L);中度抑制(全混流恒化器:Cl-=6.0~13.8g/L,SO2-4=3.3~6.5g/L;UASB:Cl-=8.2~10.0g/L,SO2-4=4.1~6.0g/L)和重度抑制(全混流恒化器:Cl->13.8g/L,SO2-4>6.5g/L;UASB:Cl->10.0g/L,SO2-4>6.0g/L)的不同Cl-和SO2-4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传统轨迹椎弓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螺钉与皮质骨轨迹椎弓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椎体应用下的生物力学性能.依据提取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computed tomography,CT)样本建立L1-L5全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人体有限元模型,模拟TT螺钉和CBT螺钉两种固定方式置钉后,以实际值为依据在加载一定旋转拔出力状态下测量比较两种方式钉道周围骨质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值及分析其差异.结果 表明:相同固定方式下CBT组在相同载荷状态中椎骨的应力分布差异明显.不同的钉道带来不同骨密度,直接影响了内固定螺钉在腰椎骨内的力学性能.不同的钉植入角度也对钉的应力分布以及最大应力值产生影响.L1-L5椎体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其力学性能,表现也不相同.得出CBT螺钉技术是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内固定方案中的一种优选方式.但针对5段腰椎需要对不同的椎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法评估一种微动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基于人体脊柱CT图像数据建立腰椎L3-L4节段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坚强固定(M1)、微动固定(M2)、混合固定(M3)3种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型施加模拟生理载荷,计算内固定节段各项生物力学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微动椎弓根螺钉在屈伸方向增大了内固定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其中前屈工况增大95%,后伸工况增大83%;改善了载荷在椎间的传递,增大终板正常生理性刺激应力4.25%~5.7%;降低了植入体上的应力集中效应,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工况下降低椎弓根螺钉应力9.2%~16.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后对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椎管重建12例,其中,肿瘤位于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L4-L5椎体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表示5种人体尺寸和不同的3种坐姿.研究当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人体高度、体重和坐姿与脊椎关节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坐姿时,脊椎承受的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最大.人体的高度和体重对于脊椎关节的静态剪切应力和压缩应力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脊椎应力与座椅处振动的传递函数和驾乘人员的坐姿有着重要的关系,无论何种体型的人体,驾驶坐姿都比弯曲坐姿所承受的应力小,证明驾驶坐姿更舒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人体损伤脊柱的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在全身振动情况下损伤脊椎对其相临组织部件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腰椎L3-L5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研究对脊椎给予了几种损伤假设,如小关节切除、去髓核和后部结构切除等,并对这几种损伤情况进行了有限元瞬态分析.结果表明,腰椎在振动过程中不仅存在垂直方向的振动还伴随有仰俯运动.脊椎小关节可以限制腰椎仰俯运动的幅度以保护纤维环后部免受大的拉伸和高应力的危害.椎间盘去髓核会导致纤维环上高应力的产生和椎间盘鼓胀增大.在振动过程中,小关节的切除同样可以加速椎间盘的退化.  相似文献   

16.
自行研制“框架”人工椎间盘(ALDFS),并建立腰椎运动节段ALDFS置换的有限元模型,研究ALDFS的应力分布.方法:1.从骨组织工程学、脊柱生物力学、材料学和临床循证医学角度设计,采用无磁性的医用钛合金加工制成ALDFS.2.选取一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行薄层CT扫描图像,应用逆向工程技术重建腰椎模型.结合ALDFS的三维模型,建立腰椎运动节段ALDFS置换的腰椎模型,然后通过ANSYS12.0转换成有限元模型,最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研究ALDFS的应力分布.结果:1.ALDFS由三枚自攻自锁螺钉、两端托板和立柱组成ALDFS两端的藕根形仿生学托板由主板和侧板组成.主板是撑起上下椎体的两端带翼的马蹄印形藕根状结构的截面.侧板是在椎体侧面,安装两枚平行自锁固定螺钉,与主板的一枚纵行螺钉在椎体内相互交锁固定假体.2.成功建立腰椎运动节段ALDFS置换的有限元模型,包括77268个单元.ALDFS的分布特点为:1)所有运动状态下,杵臼关节正中部周围区域应力最大;2)立柱和上托板承受的应力为下托板的6~7倍;3)所有运动状态中,正压状态下立柱和上托板正中部周围区域承受的应力最大;4)所有运动状态中,立柱均承受三个方向的力,其中侧弯时Z轴方向承受的力最大.结论:1.AL-DFS的上托板与立柱之间永久性±5~10°的微动,可一定程度上保留椎间盘的功能.2.建立ALDFS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其应力分析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经椎弓根内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复位固定系统(RF),三维固定系统(TRIFIX)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与不同部位脊椎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32例腰椎患者的神经根压迫部位针对性彻底减压,按随机化原则选择RF,TRIFIX两种椎弓根螺钉对滑脱腰椎进行复位固定,并配合椎体间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2年3个月,结果:滑脱椎复位率:RF与TRIFIX组均达100%,术后4个月除2例横突间植骨出现部分骨吸收外均达骨性愈合,其中椎体间植骨14例,术后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个月,横突间植骨18例,术后平均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不愈合率占11.1%,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基本消失,二组均未见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结论:RF,TRIFIX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能使I,II度腰椎脱完全复位,且固定牢固,有利于植骨融合,虽椎间植骨优于横突间植骨,但扩大接触面横突间植骨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植骨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改良皮质骨螺钉技术(modified cortical screw technique,MCBT)与其他传统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骨质疏松湿标本L4-L5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建立4种不同的有限元模型,比较三种置钉模型在相同生理负荷下的内固定系统应力的变化和腰椎L4-L5节段椎间活动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改良模型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明显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technique,TT)模型组和传统皮质骨螺钉技术(cortical bcrew technique,CBT).MCBT螺钉模型在前屈、后伸、扭转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最小,侧弯工况下大于TT模型组和CBT模型组.可见与TT和CBT相比,MCBT的机械稳定性更好,且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失稳颈椎内安装固定器后,其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双目三维光学精密运动测量方法对其进行评价。采用该方法分别对保存良好的人体颈椎标本在失稳、内固定以及疲劳3种状态下的三维运动情况(包括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4种运动)进行了测量,并以每种运动情况下的颈椎C 1-C 2节相互旋转角度衡量其内固定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内固定后颈椎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失稳时的旋转角度;内固定后模拟远期效果的疲劳加载后测试结果证实内固定的效果仍然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方法: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3~58岁,平均52.5岁,均为L4、5椎体滑脱,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 I)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2个月,VAS评分术后(1.0±1.0)分及末次随访(1.0±0.5)分,较术前(8.0±1.5)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OD I术后(22.13±13.40)及末次随访(20.31±13.27),较术前(64.80±15.68)均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