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角     
绿色建筑塑料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塑料得到很大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塑料建材,将成为本世纪市场需求的热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建筑工业消耗塑料大约在1000多万吨以上,占全球塑料总产的25%,在应用塑料中位居首位。目前,塑料已与水泥、钢铁、木材统称为四大建筑材料。据悉,“十五”期间国家将以发展化学建材作为建筑领域的重点,积极开发研究配套产品和应用技术,不遗余力地狠抓推广应用。塑料门窗:产量将达到4000~4500万m2,占全国建筑门窗总量的80%以上。重点在三北采暖和沿海地区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2.
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认识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分析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人居环境的具体要求、设计理念,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高指导原则,对绿色建筑材料在人居环境中如何更好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今后绿色人居环境的营造起到推动作用和参考价值,确保绿色人居环境的创造能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类逐渐意识到地球整体环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建材制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破坏臭氧层及引发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永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普世价值,大众提倡发展具有环境友善性能的建材。为确保绿色建筑材料应有的性能表现,并帮助消费者辨识使用,建置完善的验证制度成为绿色建筑材料领域研究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绿色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建材行业将越来越趋向五大技术的发展。一、依建筑物功能要求生产建筑材料。随着现代建设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愈加科学合理,因而建筑材料必将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来生产。这些功能包括保温、隔热、隔音、防潮、防雨、轻质、防火、充分利用太阳能、抗震、无毒等。二、塑料建材应用将日益广泛。塑料建材制品的地位在当前及今后将显得极为重要,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例如塑料上下水管、塑料窗、树脂砂浆、塑料涂料、塑料漆、塑料粘合剂以及峰窝保温板、隔音板、PVC制品等建材产…  相似文献   

5.
节能降耗,注重环保已成为目前建筑行业最关注的两个问题,传统的建筑材料因其不稳定的安全性和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有毒气体以及具有放射性,对施工人员、住户、周围的环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污染,已不符合时代追求的绿色环保理念。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出现就能高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就此角度来探讨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是一种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顶端运用、内部装饰运用、外部建筑运用三个方面都有着极其亮眼的表现。同时在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也需注意其安全、监督、运用规划等问题,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规模的日益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使用人工砂逐步替代天然河砂作为建筑材料已经成为建筑的主流。本文结合贵阳市域快速铁路建设工程,分析人工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即人工砂质量控制要求,人工砂在粒形、级配、石粉含量方面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总结人工砂混凝土的配制特点,认为人工砂混凝土能满足贵州铁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使用要求,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在发展变化。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要具有时代性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其次要节能环保,符合生态化特点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型墙体建筑材料的使用对减轻建筑物自重提高建筑经济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是由水、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等六大原料组成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质量。在日益高要求的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原材料品质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以其为有关建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结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建筑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外观造型和环境协调性,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因此建筑设计师应做好建筑结构性能设计,以期从设计层面提高建筑结构的性能。本文以建筑结构性能设计的必要性为出发点,从抗震性能和防火性能两方面,对建筑结构性能设计展开分析研究,并针对如何进行建筑结构性能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竹材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强度高、环保及可再生等特点,作为现代建筑材料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通过在墙体内各个界面预埋热电阻Pt100,对竹结构实验用房这种新型墙体温度进行实测,结合竹材自身的热物性参数特点和墙体(多孔介质)传热机理,分析其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竹结构动态传热特性,以期为现代竹结构建筑传热特性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数据,为科学设计、分析竹结构建筑的传热特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竹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对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竹材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均居住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民用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品种也日益繁多。当然人们对建筑装饰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建筑设计、施工、建材质量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且建筑商为了抢工期,提前抹灰缩短工期,往往成为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了过量地球上的资源,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热点。本文对美国的LEED和香港的BEAM这两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内容涵盖目的、要求和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等方面。旨在分析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发展前景、优势和限制,进而使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3.
崔雅芬 《科技信息》2011,(18):I0286-I0286
预拌混凝土是由水、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等主要原料构成的。预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质量。在日益高要求的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原料质量对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有关建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不是在房屋周围种上花草、在屋顶装上太阳能热水器这么简单,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建筑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是绿色建筑,如何科学地实现绿色建筑,需要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周全  周广利  周波 《科技资讯》2011,(36):33-36
随着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各种建筑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W型排水铸铁管凭着它优异的抗震性能、简便的施工方法,美观的外形以及易于检修,平直、壁厚均匀、节省建筑空间等特点,越来越显示出它性能的优越。本文着重介绍了这种管材的性能、特点、安装工艺及其在居住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行家看好塑料异型材,认为其物美价不高,用塑料异型材制造的门窗,其价格仅为同规格铝合金门窗的60%。塑料异型材是在聚氯乙烯(PVC)中加入18种添加剂改性后挤拉而成的新型建筑材料。它有着与一般塑料完全不同的物理性能,能够在较大的温差范围内以及烈日、暴雨、干燥、潮湿等气候环境中保持不腐烂、不变形、不老化、不退色。用它制造的建筑装饰材料、具有足够的  相似文献   

17.
高新 《科技资讯》2011,(30):78-78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它是由水、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等原料组成,经过搅拌、灌模成型、蒸养等工艺形成产品,其性能,具有硬化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很大,是墙体改革中出现的新型墙体材料。但在日益高要求的建筑施工中,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建筑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如何解决的方法,以此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建设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波 《广东科技》2010,19(4):116-118
本文作者主要对我国建设方针政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绿化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在我国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各种材料的总称,建筑材料既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的性能、规格、质量和类型不仅对建筑工程的造价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还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耐久性、美观性和经济性。除此之外,建筑材料还影响了建筑工程中运用的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因此,建筑材料的发展对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建筑材料的特点、分类与当前建筑材料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筑材料与建筑工程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创新,以期能够推动建筑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对“绿色建筑体系”对建筑装饰涂料的基本性能要求进行简单阐述后,对高装饰性建筑涂料在工程中的优选选用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尤其对“绿色建筑体系”中装饰涂料选用控制性指标和优选选用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