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脉翅目(Neuroptera)草岭科(Chrysopidae)为常见的捕食性益虫,种类多、分布广,对为害农林的蚜、蚧、螨等重要害虫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并已用于生物防治。本文根据贵州生物所梵净山昆虫考察所采标本研究鉴定。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梵净纳草蛉(新种) Navasius fan jingans Yang et Wang,sp.nov.(图1—9) 雄虫体长11mm,前翅长15.5,后翅13.5mm。头部除额中部及头顶为黄色外,余为黄褐色,额唇基沟上方有一条红色横带,下  相似文献   

2.
蛉蛾科(Neopseustidae)种类稀少,标本罕见,已知分布局限于亚洲(中国及印、缅)和拉丁美洲(阿根廷与智利)两个远离的地区,为蛾类的珍品。蛉蛾科具有一系列的原始特征,素为鳞翅学家所瞩目,对其分类系统等进行过许多探讨。美国小蛾专家D.R.Davis(1975)总结此科仅知3属7种(共26个标本),而我国占4/7(标本为12个),并推断我国西南山区是这类古老蛾类的重要保存地,应该说是有其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中发现一种个体相当大的盲蛇蛉,体色鲜明,特点突出,虽仅二雌,但可确定为一新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作者对福建农学院和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以及标本的采集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4.
根据采自广西的标本记述了脉翅目粉蛉科的粉蛉亚科昆虫3属15种,内有2广西新记录种和12新种.新种均绘有鉴别特征图,并与近似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脉翅目(Neuroptera)褐蛉科(Hemerobiidae)在生物防治上是值得注视的一类天敌昆虫,成虫与幼虫均捕食蚜、蚧、虫卵及软体小虫,甚有益于农林果卉。貌似草蛉而较小,体多黄褐且多斑;复眼凸出,触角细长如念珠。四翅发达,停息时夹持体旁或略平复,前翅径分脉(Rs)至少2支多到10余支直接与径脉干(R)相连,与其他科先分出Rs再行分支显然不同;翅缘在各脉间有短小的缘饰,前翅前缘的横脉列大多脉分叉等,可区别于草蛉科。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记录了湖北省的草蛉7属15种,包括8新种及4个湖北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7.
双翅目(Diptera)的大蚊科(Tipulidae)种类极其繁多,贵州省有过一些记录,梵净山的大蚊还是初次报道。本文只初步记述四种采自梵净山的大蚊,有一个新种、一新亚种和两个贵州省的新记录种。模式标本和观察的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1.贵州愈斑短柄大蚊 Nephrotoma catenata quizhouensis,subsp.nov.(新亚种) 体长13.5mm,前翅长12mm。  相似文献   

8.
花蚤科(Mordellidae)为鞘翅目(Coleoptera)异节类(Heteromera)中的一个较大的科,成虫白天活动,常见于花丛,体形侧扁,后足发达善跳,故称为花蚤。贵州省的花蚤缺乏报道,我们收集到一些标本,本文只记述采自梵净山的一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的昆虫标本室。花蚤的腹部末节(第七腹节)背板呈长锥状突伸于鞘翅外,我们称之为臀锥(Pygidium);末节腹板也略突伸,则称之为臀下板。后足的胫节和跗节上常有横排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叶蝉总科三新种,分属离脉叶蝉科(Coelidiidae),单突叶蝉属(Lodiana Nielson)和殃叶蝉科(Euscelidae),带叶蝉属(Scarhoide-us Uhler)。模式标本存贵州农学院。 1.黑胫单突叶蝉新种Lodiana nigritibiana sp.nov.(图1—6) 体长(包括翅长):雄虫7.5—7.8mm,雌虫8.8mm。头冠前端弧圆突出,显著超出复眼端缘,中域微隆起,冠面高出复眼水平面;复眼  相似文献   

10.
菌蚊科(Mycetophilidae)真菌蚊亚科(Mycomyinae)的真菌蚊属(Myconya)是一个常见的大类群,广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记述,但多被包括在粘菌蚊属(Sciophila)中,描记简单,难以识别。自从Johannsen(1909)确认了Rondani(1856)所定的Mycomya属的意义后,经过Johannsen(1910)、Edwards(1913、1925)、Landrock(1926—27)、Cober(1959)、Vaisanen(1982、  相似文献   

11.
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舞虻科(Empididae)种类较多,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的,对一些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贵州省的舞虻我们在另外一篇论文中首次记述了6种,其中有4新种。梵净山的舞虻则过去无任何记录,但从我们采到的标本看来还有不算太少的种类。本文只研究了驼舞虻亚科(Hybotinae)的标本,共计2属4种;除一种为贵州省的新记录种并初次描述其雄性外;其余均为新种。  相似文献   

12.
等啮属(Isophanes)为单啮科(Caeciliidae)的一个小属,由Banks(1937)根据台湾的标本建立的,模式种Isophanes decipiensBanks,同时他把Psocus palliatus Hagen移入本属,Badonnel(1955)和Smithers(1956)分别记述了非洲安哥拉的Isophanes angolensis和南非的Lcapeneri两个种,直到现在,近40年尚末增加新的种类,仅此4种。本文记述了  相似文献   

13.
双翅目长角亚目(Diptera:Nematocera)的眼蕈蚊科(Sciaridae)为小型昆虫,触角分16节,复眼的内侧尖突并在背面相接形成眼桥,故有尖眼蕈蚊之称。幼虫多生活在蕈茵中,常为蘑菇的重要害虫。眼蕈蚊科的种类多,分布广,贵州省过去没有记录;本文初次报道梵净山的十一个新种。标本是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的昆虫分类研究生吴鸿和王象贤参加贵州科学院梵净山昆虫考察所采集的,插图蒙杨春清复墨,对以上三  相似文献   

14.
隐芒蝇科(Cryptochaetidae)为蓝黑色短粗的小型无瓣蝇类,触角第三节粗长且缺触角芒为其主要特点,属名即源于希腊词crypto-(隐藏)-chaetum(刚毛),中名曾译为“隐毛蝇”不够确切,故改用今名。此科仅1属(分3亚属)18种,广布于旧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有12种知道其寄主,都是内寄生于同翅目硕蚧科(Mono-phlebi-dae)的,包括吹绵蚧、草履蚧等重要害虫。我国的隐芒蝇只有J.Malloch(1911)  相似文献   

15.
作者1988年8月参加贵州科学院梵净山昆虫考察。现将采集的木虱标本,连同我组研究生王象贤、吴鸿所采的及贵州生物所的木虱标本进行了研究和鉴定,共10个种,其中新种7个,已知种3个,后者为贵州省首次记录,它们属木虱总科的木虱科(Psyllidae)和个木虱科(Triozidae)的4个属。文中体长达翅端,头宽则包括复眼。在考察中,曾得到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及杨臣瑾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谨致谢忱。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草蛉的成虫和幼虫均能捕食粮、棉、果、蔬上的多种害虫和多种虫态,是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为了摸清各种因素对棉田草蛉种群数量的影响,为保护和利用草蛉提供依据,我们走出城市奔赴农村结合开门办学,从1974——1977年先后在汉阳、天门、广济、襄阳等县住在生产队拜贫下中农为师,在同他们一起进行大面积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棉花害虫综  相似文献   

17.
2015年2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到一号缺齿鼹标本。为探讨该缺齿鼹的分类学地位,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所记载缺齿鼹记录与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的华南缺齿鼹(Mogera insularis)及缺齿鼹属其它物种的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标本与M.insularis在体型以及头骨的测量数据、遗传距离上具有较大差异而与M.latouchei相近,分子系统学分析也支持了梵净山分布的缺齿鼹为M.latouchei,而区别于华南缺齿鼹(M.insularis)。  相似文献   

18.
二齿蝗属(Bidentacris Zheng,1982)是网翅蝗科(Arcypteridae)中的一个小属,建立于1982年(郑哲民,1982),该属的种类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和南部地区。最近,我们在整理本属标本时,发现有三个新种及两个新组合,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蝗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9.
首次发现长江秽蝇及二刺齿股蝇雌性成蝇,对其外部形态进行了补充描述,并绘制了产卵管、受精囊及腹板图.研究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采自江西省的二齿蝗属一新种:江西二齿蝗Bidentacrisjiangxiensis sp.nov、,并与近似种厂东二齿蝗 Bldentacris guangdongensis Zhenget Xie,1986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