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Cd(NO_3)_2·4H_2O,H3btpca和4,4′-Me2-2,2′-bipy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方法合成得到了一个新颖的配合物[Cd(Hbtpca)(Me2-2,2′-bipy)]n(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测定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邻近的两个Cd(Ⅱ)离子通过两个去质子化的Hbtpc2-配体桥联,形成一个双核{Cd2}簇次级结构单元.这些双核{Cd2}簇通过配体Hbtpc2-进一步连接,形成一个一维的链状结构.另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的室温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利用硫修饰柔性羧酸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两个一维结构的Cd配合物:[Cd(L1)(5,5′-dmbpy)]n(1)和[Cd(L2)(dibp)]n(2)(H2L1=2,2′-(1,3-亚苯基)双(亚甲基))二(硫基)苯二羧酸、H2L2=2,2′-(1,4-亚苯基)双(亚甲基))二(硫基)苯二羧酸、dibp=1,3-双[(1H-咪唑-1-基)甲基]苯、5,5′-dmb′py=5,5-二甲基-2,2-联吡啶).两个配合物均为一维链状结构.荧光测试表明,两个配合物均能够在DMF溶剂中快速高效地选择性识别Fe~(3+)和Cr_2O_7~(2-)离子,配合物1对Fe~(3+)和Cr_2O_7~(2-)离子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72×104和3.59×103 M-1,检测限分别为1.34和4.90μM;配合物2对Fe~(3+)和Cr_2O_7~(2-)离子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23×104和1.56×103 M-1,检测限分别为2.09和5.86μM.该论文详细讨论了荧光传感机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方法制备了1个新颖的混合配体铜(Ⅱ)配合物[Cu2(C7H3NO5)2(2,2′-bpy)2]n(C7H3NO5为2-羟基-3-硝基苯甲酸二价阴离子,2,2′-bpy为2,2′-联吡啶),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a=1.880 3(2)nm,b=1.860 6(2)nm,c=0.894 06(10)nm,β=92.671(2)°,V=3.124 5(6)nm3,Z=4.配合物中2个晶体学独立的Cu(Ⅱ)离子通过2-羟基-3-硝基苯甲酸二价阴离子拓展形成弯曲的一维链状结构.另外还测试了该化合物的热重和磁化率等磁性能,其分子中相邻的Cu(Ⅱ)离子之间呈现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在60年代初,已有关于过渡金属与一些两性配体,内铵盐的合成报道。同时也有关于2,2′-联吡啶与稀土氯化物,醋酸盐硝酸盐等配合物的报道,而这些稀土配物合均是以稀土离子与杂环氮配位的,对于含羧基的2,2′-联吡啶形成的内铵盐,并与稀土形成的配合物尚未见报道,而该类化合物由于其特有的性质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其合成方法,红外,紫外,摩尔电导,热分析等研究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新型稀土铒(Ⅲ)离子与2,2′一联吡啶形成配合物得制备经过元素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Er(bipy)2(H2O)4 Cl3(bipy2,2′一联吡啶),并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光谱(1H NMR)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此配合物的可能的立体构型.  相似文献   

6.
以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为配体,分别与铜(Ⅱ)、钴(Ⅱ)、镍(Ⅱ)合成了三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发射光谱和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与与铜(Ⅱ)、钴(Ⅱ)、镍(Ⅱ)形成摩尔比为1∶1型配合物,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配合物热稳定性为:镍(Ⅱ)和钴(Ⅱ)高于铜(Ⅱ).  相似文献   

7.
以氧氟沙星作为母体,吡啶衍生物(邻菲啰啉、2,9-二甲基-1,10-邻菲啰啉、2,2′-联吡啶、4,4′-二甲基-2,2′-联吡啶、8-羟基喹啉)为辅助配体,选择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铜(Ⅱ)、钴(Ⅱ)、镍(Ⅱ)、锌(Ⅱ)、锰(Ⅱ)等5种过渡金属离子,采用不同方法合成23种新型配合物,对其进行红外光谱表征.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为供试菌种,测定配体及混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铜(Ⅱ)、锌(Ⅱ)、镍(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强于氧氟沙星,其中铜(Ⅱ)的抑菌活性最强;辅助配体的抑菌活性较差;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枯草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8.
以二价金属Ru(Ⅱ)为金属节点、1,3,5-三[4′-(2,2′:6′,2″-三联吡啶基)苯为中心核、末端炔功能化的三联吡啶为增长单元,采用发散法合成了含有tpy-M(Ⅱ)-tpy (tpy为2,2′:6′,2″-三联吡啶)节点的功能化树枝型大分子G1,用1HNMR, 2D COSY和ESI–TWIM–MS等对相应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镧系(Ⅲ)离子与1-氨基乙酸及2,2′-联吡啶反应所形成的固态三元配合物,通式为 Ln(Gly)_3(dip)_2Cl_3·H_2O(Ln 代表镧系离子,Gly 代表1-氨基乙酸,dip 为2,2′-联吡啶).考察了这些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荧光谱光、热谱,比较了 x-射线粉末衍射及元素分析数据,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多核异金属配合物的一步合成方法及配合物的结构特征。方法将FeCl_3,CdCl_2·2.5H_2O与4′-(3-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在甲醇溶剂中自组装反应,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包含Fe~Ⅱ,Cd~Ⅱ双金属的六核配合物[Fe(3-pytpy)_2Cd_2Cl_6]_2·2CH_3OH(1)单晶被合成。结论 Fe~Ⅲ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为Fe~Ⅱ,每个Fe~Ⅱ与两个3-pytpy形成[Fe(3-pytpy)_2]~(2+)构建单元,该单元中的两个未配位的氮原子桥联五、六配位的Cd~Ⅱ形成Cd…Fe…Cd三核单元,三核单元再通过双氯桥联成二聚体。配合物通过弱氢键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溶液法合成了双核铽配合物[Tb(2,3-DFBA)3(2,2′-bipy)]2(2,3-DFBA=2,3-二氟苯甲酸根,2,2′-bipy=2,2′-联吡啶),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在配合物中,2个Tb3+离子被4个2,3-二氟苯甲酸根以桥联双齿的方式连接;每个Tb3+离子的配位数为8,分别与4个桥联双齿2,3-二氟苯甲酸根的4个氧原子,1个螯合双齿的2,3-二氟苯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以及1个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配位.该配合物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强烈的绿光,其荧光光谱在489、545、583和618 nm处出现4条谱线,这是由Tb3+离子的5D4→7Fj(j=6~3)跃迁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合成2,2′-联咪唑羧酸衍生物L1(1H,1′H-2,2′-联咪唑-1,1′-二乙酸乙酯).以L1和Co(Ⅱ)/Ni(Ⅱ)为起始物,乙醇-水为溶剂,通过控制pH值,合成并离析出L1的水解产物H_2L2(1H,1′H-2,2′-联咪唑-1,1′-二乙酸)及其双核配合物[M_2(L2)_2(H_2O)_4]·6H_2O(M=Co、Ni;分别缩写为Co-L2和Ni-L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IR、~1 HNMR、UV-Vis、TG以及XRD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充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Co-L2和Ni-L2为同构配合物,同属于单斜晶系C_2/c空间群.此外,初步探究了Co-L2和Ni-L2的荧光性质以及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2,2′-联吡啶-4,4′-二甲醇在SeO2氧化作用下制得2,2′-联吡啶-4,4′-二甲醛,2,2′-联吡啶-4,4′-二甲醛与丙二腈在无催化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2,2′-(2,2′-联吡啶-4,4′-二次甲基)二丙二腈,通过MS、1H NMR、元素分析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了结构及性能表征,并探讨了其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稀土元素(RE=Tb,Eu,Sm)与对硝基苯乙酸(HL)、2,2′-联吡啶(bipy)的三元固体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等手段确定了稀土配合物的组成为REL3bipy.2H2O,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明配体以-COO-的形式与中心离子配位,同时这一点也被自由配体和配合物的UV谱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Cd(Ⅱ)与碘化钾形成离子化合物CdI_42-,与罗丹明B结合形成离子缔合物(RhB)2(CdI_4),此缔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酯与离子液体[bmim]BF4二元双水相体系从目标混合物中实现高效萃取分离,方法用于测定天然水中重金属Cd(Ⅱ)的含量,检测限3.16×10-7mol/L.研究了试剂用量对三元缔合物形成的影响以及温度和酸度对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体系的影响,得到了Cd(Ⅱ)、KI、RhB三元缔合物(RhB)2(CdI_4)的最佳生成条件以及二元双水相体系的最佳萃取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电位-pH 法研究了离子强度为0.10~1.50范围内,Pb(Ⅱ)离子的以2,2′-联吡啶(dipy)或邻二氮菲(phen)为第一配体,以丙二酸根(mal)为第二配体的1∶1∶1混合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随离子强度的变化。分别用Васильев单参数方程作图法,基于 Pitzer 方程的曲线拟合法和本文改进后的曲线拟合法求出了混合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稀土(Ⅲ)-苯甲酰三氟丙酮(BTA)-2,2′-联吡啶-N,N′-二氧化物(bipyN2O2)混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RE(BTA)3(bipyN2O2)(RE=La,Nd,Eu,Tb,Y).通过电导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2-(对氟)苯基-4,5-咪唑二羧酸(p-FPhH3IDC)与2,2'-联吡啶(2,2'-bipy)在溶剂热条件下与Cd(Ⅱ)反应,合成了一个三维超分子[Cd(p-FPh H_2IDC)_2(2,2'-bipy)](配合物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衍射技术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构筑块在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形成无限长链,随后在π-π堆积作用下形成二维层,进而通过范德华作用力连接成三维的固态堆积结构.配合物1热稳定性良好,在345.5℃前不分解.  相似文献   

19.
用Cu(2,2′—bpy)_2(ClO_4)_2和Ru(2,2′—bpy)_2Cl_2,以及4,4′—联吡啶进行合成。通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扫描电子微区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别得到墨绿色的结晶[Cu(2,2′—bpy)_2Cl Cl(2,2′bpy)_2Cu](ClO_4)_2·2H_2O(Ⅰ)以及一种兰色的结晶Cu(2,2′—bpy)_2(ClO_4)_2(Ⅱ)。在反应过程中,Ru(2,2′—bpy)_2Cl_2虽然起着促进作用,但並未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过渡金属阳离子ZnⅡ和2,2′-bpy有机含N配体作为调变单元,水热合成了新型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ZnⅡ(2,2′-bpy)(H2O)2]2[HPMoⅤ6MoⅥ6O40(VⅣO)2].2EtOH.经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该化合物是金属-有机片段通过钒氧帽和多金属氧酸盐骨架相连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结晶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