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城市住房的供给与需求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是福利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城市住房的需求处于一种无序的、非理性的需求,住房供给也处于一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资金单方面供给状态。这种制度所造成的基本经济问题就是形成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有大量的城市住房积压,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城市住房困难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的城市住房需求将发展成以经济因素为主要因素的理性需求,住房的供给也将发展成为以资金的合理循环为基础的、可以有产出的经济行为而不再是一种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城市化水平低,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区域的发展,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大城市群,从而引发了诸如水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等社会公害。因此,在城市建设上,要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充实城市经济实力,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引导城市群的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2013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了第一批90个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智慧城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在未来城市智慧化运行中将发挥核心作用.虽然国内先行城市在城市管理的部分领域体现了智慧管理的理念,如短信提醒等温情执法功能,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智慧城管建设体系.目前智慧城管的概念尚不清晰,系统整体架构、功能实现等方面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初步探讨了智慧城管建设的基本体系,阐述了智慧城管体系的设计架构及基本建设内容,以期为我国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率提高,人们对住房刚性需求的增加,许多城市都在规划重建.我国1 二线城市的棚户区改建以及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城市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成为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的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素质高低.该文将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探讨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从而优化施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2009年-2017年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土地为中心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空间分异特征异于其他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土地财政依赖和工业偏向的土地供给结构对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有负面影响,但土地供给结构对保障住房供应的影响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即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偏向的土地供给结构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的抑制作用会更显著.该研究结论为如何有效推动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差异化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6.
权威说法     
"个人住房信息6月末实现40市联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日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机关工作会议上,姜伟新部长要求:2012年,继续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保证在2012年6月末前实现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要加快推进个人  相似文献   

7.
从住房供应的源头土地供应出发,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土地合理供应决策模型,并借助南京市住房市场相关数据对城市土地年度合理供应量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在详细分析上海城市住房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方法为主体的城市住房系统动态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有城市人口,经济、住房供给、住房需求,住房价格和住房资金等6个子块,模型运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交真实全面地反映上海城市住房系统的实际状况,因而可用于大中城市住房问题研究和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莉莉 《科技信息》2012,(32):I0039-I0039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国家更把保障性住房分配作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主要保障模式,用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随着全国大量保障性住房陆续建成,实施好保障性住房分配是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举措,而如何实现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就成为了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抑制城市的无序蔓延现象提出精明增长理念,从它被提出至今,相关的研究逐步深化.本文在精明增长视角下构建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会城市进行对比,通过对各城市建设中土地的利用.城市化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公共交通发展及住房现状等问题的研究,发现各省会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专家沙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 中国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应强化三大环节。首先,加强城镇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的规划一定要广泛采纳各方意见,尤其是让公众参与进来。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同,才能加快建设规划的推进。第二,城市管理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应是科学的城市管理,即将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技术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住宅建设量的猛增,住宅建设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对长春市住宅建设的实际调研及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城市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战略性规划目标不明确、住宅保障机制不完善、片区发展不均衡、与相关规划发展欠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等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解析,提出住宅建设布局的均衡导向、住宅保障的公平与平衡、与城市相关规划发展协同、住宅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有助于解决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住宅建设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与城市发展相矛盾的负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合肥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变以及各时期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职能定位、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城市历史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总结合肥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创新经验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领、指导和控制作用,稳步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宏观     
《信息化建设》2013,(6):6-6
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启动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实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上要有创新能力,二是城市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建立生态城市。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局限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着“矿竭城衰”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6.
以住房分化视角, 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与房价数据, 分析流动人口住房占有的特征与空间格局, 住房阶层的结构及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 我国流动人口住房占有形成非农户籍、高学历流动人口大量占有城镇住房的特征, 呈现沿胡焕庸线分异的空间格局; 我国流动人口形成“三阶五层”的住房阶层结构; 户籍与社会保障的结构性因素仍然阻碍流动人口实现住房阶层跃迁; 部分流动人口凭借个人社会经济条件与流动要素等非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基本上实现住房资产积累; 制度变迁、城市规模与城乡差异共同作用, 加剧城市住房阶层分化, 导致下层住房阶层流动人口内卷与上层住房阶层优势积累。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城市测绘是实现数字城市的手段和基础,本文论证了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重点讨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城市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为城市测绘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生态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章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和企业、培育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发展等方面 ,讨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各自城市群组联系的高等级中心;鞍山、丹东、营口、四平、大庆、绥化分别成为各自的中等级中心;其他城市成为各自群组的低等级中心.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实现城市流强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对策为:网络化发展以解决结构与体制的矛盾,合理定向以实现各群组内部城市的整合发展,分等策略以提升城市群组内部的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20.
赵云杰  张英  文正祥 《科技信息》2010,(8):I0019-I0020
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一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一使用权保障。我国域中村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在中国,城中村大都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用地的村落。“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不同的改造模式决定着诸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城中村村民利益诉求实现的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古建筑、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因此,城中村改造不仅要考虑眼前,更应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城中村改造要有自己的城市风格,发挥应有的想象力。本文将从绿色基础设施的角度就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一屿建议.希塑能对玻中村改措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