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子的领导哲学是"反向"哲学,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种哲学体现在领导目标上,一般人求大国众民,他求小国寡民;在途径上,一般人都主张有为、进取,以动取胜,他却主张无为、退守,以静制动;在谋略上,一般人都力促事物向积极的、强的方向转化,他却力促事物向消极、弱柔的方面发展,等等.老子认为,"柔弱"是"道"的根本属性、突出特征和使事物符合"道"的最佳手段,这体现了老子对"柔弱"的价值作用的非凡认识和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领导谋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理学的角度,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太极拳的“刚”与“柔”的关系和刚柔运动对人体的健身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理学的角度,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太极拳的"刚"与"柔"的关系和刚柔运动对人体的健身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汉语文化鼻赋值的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鼻语汇对鼻子的文化赋值,引发了对汉语形成过程中对鼻子文化赋值的探讨。考察揭示了汉语进化过程中“鼻”的本字“自”的衍生和分裂及其发展,揭示了汉字的构字语境和现代汉语鼻语汇背后所反映的汉民族心理:兼有“鼻”与“自己”二义之古字“自”,曾经或有刚强桀骜之义,但在“枪打出头鸟”和“柔弱胜刚强”汉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此义渐渐淡去,鼻这个五官中之至刚至突出者,到了现代汉语中逐渐演变成至弱者。汉语发展过程中对鼻的文化赋值的脱胎换骨大转变,在无意识的层面上体现了《老子》“守弱曰强”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从容地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书写游走东西两岸的经验与想象,以水为媒链接岁月变迁,以水为喻弘扬女性精神,以水为思探寻精神之旅,赋予水意象丰富的审美内蕴与独特魅力。人与水的双向互动,实现了从"物质之水"到"审美之水"的提升,并由前期创作风格的清新婉约转向近期的更有力度,创作视域和"水域"愈来愈宽广,精心构筑了中西合璧、颇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融合而成的,道家尤其有这种色彩.曾任周史官的老子一方面精通周礼、娴熟于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又浸染有楚文化的内蕴.这使他在批判周礼时能毫不留情,又能直指其要害.老子以哲学本体论的"道"批判西周的宗教之天,扬弃了西周的宗法宗教传统.老子的自然本体论思想丢弃了西周的尚德精神,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观点.这使道家的楚文化背景发生影响.荆楚文化崇尚巫风和多神体系,而巫术是一种工具化的宗教思维.道家之所以能后启道教正是这种巫术思维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生如水     
《青年科学》2008,(5):1-1
以水明志,以水行事,应当成为人生之目标。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水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因为她有难能可贵的品格。水是温柔的,无论是名卉还是草花,无一不受到水的无声的爱抚;水是一往情深的,无论是千顷麦穗还是万里稻禾,无一不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三"由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最高、最大、最广之意,代表了至尊、至高、至强。所以"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构成人类社会之根本,是万物起始之源流。以"三顾茅庐"闻名于世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与"三"结缘,地因三顾,名遂千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文人的“隐退”思想以“刚性”的意志为后盾,不能简单地看作“消极”。“文人画”实现了再现型绘画向表现型绘画的转变,其图式语言折射的审美追求是“以柔求刚”。其外表的“柔弱”掩盖了其内在的“刚健”。  相似文献   

11.
以诗书礼乐为主干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或者说礼仪文化,其作用至大至微、至精至深,于个人层面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于社会层面具有纯化风习、氤氲祥和的作用。与之相联系,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礼仪文化的助推与提升。旅游礼仪中的礼是外在得体之"形"与内在仁和之"神"的统一,二者互为表里与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彰显与追求的应是一种特有的旅游过程中的"致和"精神。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主顾关系失谐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礼仪文化缺席而导致的"违和"现象。因而,弘扬旅游礼仪中的传统仁爱精神与进行恰当的旅游礼仪规范对于解决这些业内乱象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疗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婴儿"、"赤子"、"孩"这几个词反复多次出现在《老子》这部五千字的著作中,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通过对其日常意义和比喻意义的考察,指出婴儿状态的柔弱性、专一性和混沌性,明确它们是对"道"的觉解的不同阶段的比喻性表述,并对其政治学上的批判意义作了评说。  相似文献   

14.
以柔制勝     
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寻求取胜之道。"柔胜"作为"常胜之道",既是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现代企业竞争取胜的有效策略。柔胜,即以柔弱之道去获取胜利。注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患为利、以迂为直,后发致胜。其一,以小为大。弱小中孕育着强大,这种客观现实无不表现在企业竞争之中。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自己,战胜对手,无不寻求弱小战胜强大的奥秘。经济领域中的小企业、小商品、小买卖、小服务等,无不显出小的威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后记     
本月刊已发行三期,经费之不易筹措,稿件之不易收集,在与编辑方面以莫大的影响。今后仍非常策莓力,从各方面设法维持。此呱呱坠地者。终恐难以永续其命也,本期张纯一先生有老子过释一文,从印度哲学的见地,评释老子。可谓为发刊人之所未发,纯一先生始宗耶教,统治墨学。最后皈依佛法,故能融贯东西文化。于思想界开一新境,读者试通览一过。当知余言之不谬。张延凤先生对于农村经济,研究有年,其所主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的源泉,她有着溪流的细腻、湖泊的柔媚、潮水的豪气、大海的胸襟,她象征着纯洁、自由、力量、生命,意味着百折不挠、无坚不摧、永不停息、生生不已。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曰:“夫水柔也而无为也,似德;其浩浩乎不居,似有道;其赴百万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发源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日本古代军事家黑田如水说,以柔弱之体坚忍不拔地滴穿顽石的,是水;百转千回、永不停息地奔向大海的,是水;当遇到障碍、面临艰险时,不断聚集起更大的能量,冲决障碍、战胜艰险的,是水;生生不已,永远能够自我更新的,是水……以任南琪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选择了水、研究水、认识水、造福于水。他们正以水的自由、水的力量、水的生命力,水的百折不挠、永不停息、生生不已的精神,去创造水的事业,铸就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现,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