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游石窟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石窟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中,特别是对石窟的成因颇有争议.在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肯定其有别于石窟寺且与采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石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出龙游石窟的红色砂岩是理想的建材资源且沿江分布便于石料运输.最后,结合区域采石文化以及对石料去向的初步调查,提出龙游石窟的形成是历代工匠采石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2.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虽然已保持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洞室存在着许多病害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保护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作者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石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支顶为主的观赏式保护措施.图7,参14.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末,浙江省龙游县的一个惊人发现轰动了世界,这就是神秘的龙游石窟。 龙游县郊的凤凰山,在森森雷竹、葱葱苍松掩映下,人们一步入龙游石窟,马上被眼前宏大壮伟的气势震慑了:四根石柱顶天立地,支撑着宏大的石室。洞顶呈45 度向内倾斜,顶部及四壁有规则地刻着纹理匀称的装饰纹,洞高二三十米,整个洞有 1 2 0 0 平方米左右…… 洗衣潭惊现地下石窟 凤凰山其实只是个丘陵,海拔69 米,一直荒无人烟。20 世纪50 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很快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常作为…  相似文献   

4.
王佳文 《甘肃科技》2023,(9):130-133+140
石窟文献作为文献资源的重要部分,因其载体特殊,极易受到外界破坏,想要让石窟文献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就变得极为重要。“数字敦煌”项目是我国石窟文献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的新探索,“数字敦煌”的良好发展,对我国石窟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文章以“数字敦煌”为视角,梳理了“数字敦煌”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敦煌”背景下石窟文献数字化保护的价值定位,探索石窟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路径,以期我国石窟文献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石窟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天龙山石窟区域地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长久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地质病害十分严重.为此,对天龙山石窟开展了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天龙山石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性和工程地质特性,为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异地保护是实现古建筑保护的一种有效方法,衢州市龙游县古建筑资源丰富,通过使用传统方法对龙游古建筑的主体结构测量,水准控制点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距离和角度测量时采用等外级标准;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对龙游古建筑的壁画、纹理和层面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测绘,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对龙游古建筑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品测绘,实现龙游古民居的异地保护.通过对龙游古建筑的水准测量、控制测量和建筑物内部的碎部测量,获得大量真实数据,通过数据误差分析,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还原古建筑的施工图,为古建筑的异地保护提供工程参照.  相似文献   

7.
赵希  施紫越  舒灵扬  向芳 《甘肃科技》2023,(11):91-93+100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石窟遗址正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保护。在巴蜀地区温热潮湿、降雨频繁的气候背景下,石窟的风化病害普遍严重,设计保护性建筑是延缓病害发展、延长石窟寿命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巴蜀地区石窟特点及现存保护性建筑的现状,结合广元千佛崖的相关实践,分析了包括“抑制石窟病害”“适应历史文化”“协调山体环境”“建筑设计可逆”等在内的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原则,明确了在不隔绝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减缓河谷风、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剧烈变化,以实现稳妥、改良性的保护策略。理性规划、风格协调、规避局限、具有创意的思路应当是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龙游地下石窟群的工程概况及开挖技术之谜.重点阐述了龙游地下石窟群的工程科学性,提出了目前开发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洛阳龙门石窟围岩风化层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窟围岩风化层弹性波速资料为基础,对其风化层结构状态进行定量化描述,得出了龙门石窟围岩风化层结构北部白云岩优于南部灰岩,围岩骨架(岩石)部分受风化破坏作用较小,风化层岩体结构性状变异主要由结构面性状变异所致的结论.及时对风化层结构面进行治理,特别是发育于雕刻品中的结构面的治理,对石窟区文物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正我国石窟寺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石窟寺保护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完善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体系,是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以石窟典型病害——表层风化为研究主题,针对石窟表层风化区域特征、风化机理、风化程度评价及防风化加固材料的适应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孙满利等人在《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区域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1.
边质洁 《科技资讯》2014,(26):215-216
本文基于笔者从事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经验,以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笔者在研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中的现状和显著成果,笔者认为,现代的文保工作者继承前辈的丰富实践经验,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加以检测,获取各项分析数据,通过丰富的经验解读分析数据,从中寻找最佳修复材料和保护方法,可以文物藏品进行更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文章以运城市为例,从分析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并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运城市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地处金(华)衢(州)盆地中心的龙游,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印象中,那片土地,盛产着“龙游小辣椒”,那里的人民,吃着“龙游发糕”,过着淳朴而又传统的生活。随着全球范围信息化浪潮的滚滚而来,我们  相似文献   

14.
谢志明  朱练平  欧飞兵 《科技信息》2012,(4):474-474,476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它不仅包括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永续利用的生态自然,更包括繁荣和谐的生态文化。基于该区域丰富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廓清了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概念和必要性,指出了该区域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若干现状,进而为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提出了若干建议,以利于公众今后更有效的参与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龙游地下石窟群的工程概况及开挖技术之谜,重点阐述了龙游地下石窟群的工程科学性,提出了目前开发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天龙山石窟独特的选址和造像工艺,在传统石窟营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石窟营造难度较大,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加之石窟营造匠师以言传身授为主,文字记载稀缺,传统石窟营造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本文在对天龙山石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石雕匠师访谈和碑刻记载,对天龙山石窟选址和成像工艺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天龙山石窟及其它传统石窟的维护性保护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姚伟  杨涛  赵建国 《甘肃科技》2011,27(16):68-71
天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石窟渗水病害如同一顽疾始终困扰着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者,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内容,对麦积山石窟渗水病害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对麦积山石窟渗水病害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石窟寺的顶板裂隙对其结构安全和内在艺术价值影响较大,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有序点云提出一种层状裂隙的特征提取与目标分类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高程差,将有序点云垂直映射成二维深度图,进而采用图像处理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轮廓的特征提取.通过对庆阳北石窟寺32号窟如意佛龛底座规则点云的检测,验证了本方法的精度可达98.69%.以32号窟顶板真实层状裂隙为例,使用本方法能快速提取目标轮廓,计算裂隙关键物理参数,判别裂隙危害等级,并给出工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龙山石窟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天龙山石窟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化、雨水侵蚀、岩体裂缝、环境污染和温度周期差异对石窟的破坏,提出了天龙山石窟保护的建议,包括维护性保护、政策性保护、扶持性保护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该文基于笔者从事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探讨了文物保护中的困境和难题,进而从“全面落实五纳入,完善法律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办法与对策,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