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永刚 《科技信息》2013,(23):256-256
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当代科技中引人注目的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和博物馆网络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开发与利用,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必要的信息交换的桥梁,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
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以“记忆”反映社会变化的传统博物馆定位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博物馆的“创新”因素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要求博物馆深入思考如何创新才能最大化实现其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此相映照的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融合新媒体来传播与展示博物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变革效应”,博物馆长期固守的价值理念、展陈方式、运行模式因此面临新技术浪潮的挑战.该文试从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传统途径及其局限以及借助新媒体形成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研究博物馆如何通过新技术手段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博物馆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讲解员处于陈列展览与观众之间,是与观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科学的引导,她会使观众跨越时间的河流,领会展览思想的内涵.吉林市文庙博物馆是遗址性博物馆,因此在接待讲解工作中和综合性博物馆有许多不同,遗址性博物馆受到更多条件和外来因素的制约.要做一个合格的、受欢迎的讲解员,不仅要热爱此项工作,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掌握观众的心理,本文阐述在遗址性博物馆讲解工作中要如何更好地开展特色讲解工作.  相似文献   

4.
运用库尔特·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博物馆旅游的形成过程受到游客内部动力和外部物质环境的共同影响。在大量博物馆空间呈现出阈限性特征的语境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包含“博物馆阈限特征”和“游客参观动机”两个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并分别揭示了部分人口学特征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为以提升旅游吸引力为目标的博物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不同文化载体、受体的互动交流方式,需要进一步明晰官方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公益性定位,努力探索其与常见的文化载体(如图书馆)、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受体(如学校师生)、有普适性的文化服务受体(如社区居民),与同具文化社会服务属性的兄弟单位(民间博物馆)之间构建互补共赢模式。该文结合笔者工作经历与实际案例进行研究,揭示了官方博物馆分别与图书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社区和民间博物馆互动交流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有利于指导实践的工作规律,进而实现官方博物馆文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延伸与拓展,找到有价值的工作突破口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念正在发生着转变,在对博物馆展览的欣赏上不再局限于视觉上的满足而更注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领悟.这就要求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时重点考虑人的因素,始终将观众放在优先位置,合理设计文物的摆放,把握好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博物馆陈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体现文物本身价值的同时增加观众与展品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其他业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其成果最终通过陈列展览输出给公众,成为搭建于文物和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近年来,山西文博系统各市级博物馆充分利用文物优势,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取得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些许不足。本文通过探究博物馆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对策分析。结果表明,人才培养、科研规划、团队建设、图书资料配备等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可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数字博物馆的元数据对于数字博物馆实体性藏品及其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生成、描述、标引、检索、管理、利用、复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博物馆元数据标准规范。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元数据对于数字博物馆的意义,考察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数字博物馆元数据标准,包括都柏林核心,CDWA,VRA Core等元数据,介绍了元数据与XML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并提出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发展元数据标准的几点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对博物馆学领域的认识与学习,总结出博物馆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即: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并逐一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整合分布在8个城市,12个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大量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连互通与有机共享,消除标本信息“孤岛”现象,大学数字博物馆应用网格(UMDGrid)以CGSP网格中间件为支撑平台,通过网格门户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一站式”标本信息服务.提出了基于CGSP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应用网格系统架构,并且给出了本体及其服务的构建方法,以支持各种大学数字博物馆标本信息之间的互操作.同时介绍了网格环境下异构数据库数据访问和集成方法及其中间件UDMGrid-DAI,以及监控UDMGrid系统和资源的工具UDMGMon等.系统测试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正确实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数字化博物馆是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在博物馆中深入应用的结果,是一种新生的博物馆类型。本文阐述了多媒体与网络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对现代化博物馆的多媒体与网络数字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谭羡 《科技信息》2008,(2):21-21
数字博物馆既是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又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利用信息时代的诸多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对博物馆业务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本文概述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条件,分析了数字化博物馆应用信息系统,论述了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并对建设数字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会讯     
《大自然》1993,(2)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决定,1993年8月将在北京召开首届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为"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下分六个子题:(1)博物馆与生物多样性;(2)博物馆与海洋环境;(3)博物馆与濒危物种;(4)博物馆与社会环境;(5)科技博物馆与未来;(6)科技-博物馆-环境.会期四天.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以亲身参与苗族村寨建设生态博物馆的体验出发,认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客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以借鉴的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文化遗产生存困境,着重介绍了生态为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原则与理念等,进而分析了建立客家生态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提出要调动文化遗产专家、各级政府,遗产地居民的积极性,并处理好生态博物馆社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作者认为在客家地区推广建设生态博物馆既有利于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又有利于丰富生态博物馆理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从传统的文物保存、研究逐渐转型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与推广,教育功能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所以,"馆校合作"已成为博物馆公共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教育资源与传统学校教育的高效合作,成为博物馆教育新的发展潮流和探究领域。本文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积极探讨"馆校合作"模式及途径,提出博物馆教育项目多元化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 ,服务对象中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博物馆在教育功能上与学校有相通之处 ,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反过来 ,正是社会教育功能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要改变这种现象 ,要采取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的思想宣传 ,要端正博物馆的办馆思想和加强博物馆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博物馆的职能与经营理念正在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展示讲座场所慢慢地转变为自由开放的休闲文化场所。观众对博物馆功能的需求已经发生转变,合理规划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功能,使其功能完善并保持配套健全,通过对现代化科技的应用,使博物馆更具有特色,这样不但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同时也使观众的体验感得到了提升。该文将数字化平台作为博物馆设计规划的研究背景,并重点归纳、分析了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类型,总结并提出在对博物馆空间功能的设计中,凸显智能化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郭少友  王旭 《创新科技》2014,(14):40-41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复用是指一个馆可以通过拷贝或链接的方式使用另外一个馆的相关资源,涉及四个步骤。包括:馆际之间建立数据映射;选择合适的复用粒度;选择合适的复用方式;实现资源复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甘肃博物馆的性质和现状出发,结合21世纪博物馆环境设计理念转变,就如何在新环境和"旧文物"之间获得最有效的结合,突出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在新条件下实现陈列资源的有效展示。  相似文献   

20.
杨秋 《科技信息》2012,(4):432-433
展示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文化价值的精髓。博物馆展示艺术的变革与创新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见证和体现,突破传统,吸纳养分,创新理念,海纳百川,是博物馆展示艺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