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6):103-107
观音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形象。她既是西天取经行为的筹划者,又是取经团队的监护人;既有外在高深的法力,又有内在完美的人格魅力。她勇挑重担,忠于职守,保证西行取经的顺利进行;因材施教,知人善任,督促取经团队成员性格不断完善;心怀慈悲,容纳万物,成为《西游记》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形象。  相似文献   

2.
3.
平顶山香山寺有"观音祖庭"之誉.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详尽描述了中国民间观音应化故事,最终固化了外来佛教观音信仰的民间化和世俗化形象,反映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后期,是封建福建日趋没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变 思想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理学思潮。《西游记》正式成书于这个时期,其艺术精神深深地打下了朝代的烙印。小说积极肯定和颂扬对封建秩序的大胆冲击,对群权至上的轻蔑,要求恢复人的尊严。解除人的精神枷锁,以及孙司空百折不挠、卤无不 的英雄主义,强化了人的主体力量和奋斗精神。在文化观念上,《西游记》汲取了千百年来宗教发展的智慧而又超越具体宗教的局限,以超宗教的自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一本游戏之作,对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采取了戏谑的态度.就算是观音,也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庄严法相,呈现出了一种世俗女性的形象.观音形象的转变正是因为明朝时宗教的世俗化、本土化以及当时追求个性解放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7.
神魔小说以其揶揄嘲笑的态度或含沙射影的讽刺,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折射出人间社会各种关系,表达劳动人民的某些理想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邪恶势力批判的心声,从而使神魔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110-11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大都是良善而友好的。究其内涵与成因,《西游记》中大量出现的良善而友好的龙王群像,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龙信仰与龙王崇拜的兴盛,而与此同时,作为流布广泛、妇孺皆知的小说名著,《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中国的龙王信仰与龙崇拜。  相似文献   

11.
李娃故事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娃传》和《绣襦记》,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在体制上有转换,体现了文人审美情趣和道德倾向的转变。本文试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同异中探讨因时代、体制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所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胡志亮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字和深沉真挚的表达勾勒出王云五多彩的人生,同时借文传意展现了作家与传记人物之间的通性之处,即历史超越与创新、真与关的内心追求、中华文化的守望与寄思和中华民族之复兴与强盛的情怀诉求。  相似文献   

13.
《傅抱石传》是我国当代传记作家胡志亮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作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一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一生,在塑造传主形象上,作者用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法:一是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展示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心理描写窥探人物性格;三是通过典型性事件凸显人物品格;四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曹禺《王昭君》问世后,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继而又陷入沉寂。作为昭君戏系列中的一部作品,对它的种种论著给我们提供了多样思路,对该剧研究成果做一个综述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草蛇灰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创造,经由曹雪芹的意匠经营,将之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境地。结合《红楼梦》评点史料,梳理"草蛇灰线"在书中的作用,可将《红楼梦》之"草蛇灰线"分为隐线、隐喻、隐设三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梅妃故事产生过程的梳理,可认为梅妃的形象是有意识地针对杨妃的形象而精心塑造出来的。但明代戏曲《惊鸿记》中梅妃的形象有了很大发展,她不但谴责、抨击杨妃,形成作品贬杨褒梅的倾向,而且还突破情缘层面,通过抨击和褒贬将矛盾扩大到政治领域、后宫生活、君臣关系、民族矛盾等。这是明代梅妃故事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旅游合同性质及我国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旅游业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完善我国的旅游法律制度,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的立法监督与管理,有效改善旅游市场秩序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急迫性课题.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场面浩大,涉及人物数百,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小说的两个著名英译版本在翻译这些人名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缺损。针对此问题,在介绍汉语姓名系统的基础上,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并探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韩国古典小说《洪吉童传》中出现的海岛建国现象在韩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这种在远离国家权力控制的海岛上建立新国家的现象,与作者的宗教信仰、闭关锁国思想、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海岛的象征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天鹅处女型”故事类型为何被布里亚特蒙古人当作族源传说的原因。文章认为人与动物婚配的异类婚故事在一些民族中被提升为建国神话或族源传说,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类型满足了建国神话和族源传说叙述模式的需要。而包括布里亚特蒙古人在内的北方古代民族的萨满教可以将异类婚故事中的动物配偶纳入到自己的神灵体系当中,从而在部落祖先和天神之间建立血缘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