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保持了先秦语言的基本面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训诂材料和现代语言研究方法,深入辨析《论语》名词同义词之间的内在差异,同时归纳整理出同义词辨析研究的技巧,既有必要,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否"、"厌"二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历代学者对这一章的翻译,或主观上强改字意,或辗转意译附会旧说,究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否"、"厌"二字的读音。通过研究,在"子见南子"章里,"否"字正音念"pǐ","厌"字正音念"yā"。而本章的正确释义是: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人们多重视其思想价值,而对其语言重视不够.<荀子>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荀子>正文训诂训解内容包括:解释和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等,所用训诂方法则有设立界说、由反知正等,基本符合现代训诂学对训诂方法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个系统,词汇与语法密切相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词汇,由于词汇与语法的密切关系,因而明训诂必须通语法.实践证明,词语训诂(含校勘)只有与语法分析结合起来,其正确性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5.
《孟子》正文中包涵着丰富的训诂材料,其训诂形式、内容多样,方法巧妙,本文从正文训诂用语、训诂方法着手,举例分析其训诂特点,阐明《孟子》正文训诂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训诂札记叶斌《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为之注疏者自然不在少。旧注如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新注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影响都是很大的。前人时贤的这些努力,已使《孟子》训诂大体可通。但毋庸讳言,已...  相似文献   

7.
《孟子》正文中包涵着丰富的训诂材料,其训诂形式、内容多样,方法巧妙,本文从正文训诂用语、训诂方法着手,举例分析其训诂特点,阐明《孟子》正文训诂在训诂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璠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256-256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并领悟《论语》的精华,对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字演变的角度出发,结合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重新训释了《汉书》的两个文字,认为"今其甚者杀父兄"的"甚"是"揕"的记音字;"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的"少"是"尸"的讹体字,这句话应标点为"其冤死者多,尸相覆。"并认为在汉代偏义复词的"多少"并未产生。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更换其中成分,也不能拆开来插进一些成分。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行文及修辞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以汉、德成语为例,将汉语成语活用情况与德语成语的活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汉语成语与德语成语在活用方面的异同,从而揭示汉、德成语的不同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自1809年首个英译本问世至今,已经产生了29个全译本。本文结合史料,对这些译本和译者的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体现了许多训诂方法:利用因声求义来明通假、求语源;运用语法勘正错讹;在语言环境下考求字义文义;利用校勘来判断正误;总结全书通例等。对《经义述闻》予以爬梳可以更充分地发现科学的训诂方法,使得《经义述闻》成为训诂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3.
徐东林 《科技信息》2007,(20):12-12,46
一部《论语》,注家蜂起,仁智之见在所难免,后人各是其是,或另有所见,作出新解。本文尽目力所及,对语文教材中的十则《论语》注释给以补释,并列出歧解,以开阔思路,便于琢磨众解所长。  相似文献   

14.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生弟子讲学随问随答的课堂实录,保留了大量的文人口语词、方俗词等,是研究宋代语言以及汉语史的富矿。现以出脱、掉脱凑泊、凑合撺掇遏捺捞揽、兜揽劳攘、捞攘等词语为例,探明其词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陈饴媛 《科技信息》2009,(20):I0106-I0106
《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和“父母唯其疾之忧”两句的释义历来争论较多。“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理解为“君子不敦重就不威严,学习了就不会鄙陋”更为合适。“父母唯其疾之忧”应理解为“(孝就是)子女只担心、忧虑父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字诂》、《义府》的训诂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文字、考释文字形义、辨析文字音读、解释文献词语、考证方言、解释俗语、考证名物、考证典章制度、考证用典、分析句读和分析古书文例等方面皆多有创获。黄生训诂成就的取得,与其所运用的训诂方法和治学精神及其学术根底密切相关。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和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构成了该书的训诂特色;于古音、古训考究淹通是黄生的学术根底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讨论《论语》中数词和量词的用法,试图通过对《论语》使用数词、量词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来具体地阐述上古汉语数量词使用的大致情况以及量词与数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教育价值观。由教育价值的认知,即“仁”为基础,以教育价值的实践,即“义”为主体内容,最终归结于“乐”。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动力源泉,使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历史的长河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也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在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一些专著中出现了对古代文化常识错解的现象。从人物、称谓、饮食、事物以及历史五个方面,列举具体实例,进行考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