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偏远山村、通信基站、郊区工厂等负荷的供电问题,通过特制的大容量电压互感器(PT)可实现从高压铁塔或架空线路直接取电,从而实现灵活取电、就地供电的要求。取电装置的负荷中,含大量非线性负荷,而取电装置直接接入高压输电线路,必然在线路中注入一定的谐波。以110 k V输电线路的单相PT取电装置为对象,考虑接入负荷类型及容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应滤波的高压取电装置谐波抑制方法。首先对110 k V输电线路单相PT取电装置的引下线及塔型布置方案、谐波源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得到取电装置注入电网的谐波含量与取电装置容量的关系,进而确定取电装置接入电网的容量限值。分析了基于感应滤波的单相PT取电装置的拓扑及等效电路,并推导了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传递函数,设计了感应滤波绕组和调谐装置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感应滤波及其调谐装置对不同谐波成分均有良好的衰减效果。可见,利用感应滤波对取电装置进行谐波抑制能减小取电装置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技术性。  相似文献   

2.
中梯装置由于采集的数据量有限,通常视为面积性方法而不作定量解释。以中梯装置椭球异常体的激电异常理论为基础,采用坐标旋转、椭圆积分等技术手段推导了水平大地均匀场中任意形态椭球体电场、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解析计算公式,编写了相应程序,为下一步中梯激电实测数据定量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功率激电中梯在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激电中梯法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在某金矿勘查中.通过对数据处理解释,圈定7个激电异常,给出了矿区内极化体的大致走向,为在矿区外围和深部找矿提供了指导.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激发极化法是我国金属矿电法勘探的主要手段。本文介绍了激电中梯法在寻找金矿中的应用,以在矿区北部圈定的异常为例,通过实测数据的分析,对异常成因的解释,推断出了有利的成矿区域,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激电中梯测量方法,进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了覆盖型岩溶的发育程度。首先研究了不同地层岩性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特征,得出了岩溶裂隙发育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再根据研究区的激电中梯测量成果,划分了4个异常区;结合地质构造条件,推断解释认为Ⅰ区和Ⅲ区中的局部高阻区为岩溶裂隙发育区;最后通过布设电阻率垂向测深剖面,进行推断反演,并利用钻孔进行验证,发现了1.6 m深溶洞。研究成果表明,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在探测覆盖型岩溶的发育程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激发极化法中各种装置的选用应该根据电法工作的地质任务、工区地电条件及激电法本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观测装置。本文对激电法中几种常用装置的特点和效能作些对比性讨论,以供选择装置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义成  王晴  盛景军 《科技信息》2009,(17):385-385
激电中梯电法勘探具有方法多样性、仪器设备简单、工作效率高等许多优点,在矿产普查勘探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供水水源勘探各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本次试验通过采用激电中梯的勘查方法,初步查明试验区岩石物性、第四系地层和黄铁矿对隐伏矿体的影响,寻找试验区内隐伏铜钼多金属矿体工作,为本地区今后开展物探普查工作提供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下一步在该地区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成果具有在区域内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激电中梯电法勘探具有方法多样性、仪器设备简单、工作效率高等许多优点,在矿产普查勘探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供水水源勘探各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本次试验通过采用激电中梯的勘查方法,初步查明试验区岩石物性、第四系地层和黄铁矿对隐伏矿体的影响,寻找试验区内隐伏铜钼多金属矿体工作,为本地区今后开展物探普查工作提供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下一步在该地区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成果具有在区域内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耦合来实现电能以无接触的方式进行传输的技术。在系统中,由于开关管在谐振电容电压非零点切换会导致环流的出现。环流使谐振电容电压波形发生畸变,EMI增强,开关管损耗增大,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6]。通过分析指出谐振频率变化是环流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开关管在谐振电压过零点之前和过零点之后切换时环流的特点以及开关频率与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通过实时检测环流方向,动态调节开关频率与谐振频率一致,以保证开关管在谐振电容电压过零点切换,从而抑制环流。给出了以FPGA芯片为载体的环流抑制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搭建硬件电路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垂直激电测深二维自适应正则化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垂直激电测深2维反演的分辨率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针对垂直激电测深数据的自适应正则化反演方法.在整个反演过程中,正则化因子的选取无需人为干涉,实现了完全的自适应.给出了极化率数据的广义线性总体光滑约束反演方法,分别对极化率反演中初始模型的给定、偏导数矩阵的计算及自适应正则化因子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实用、高效的垂直激电测深2维反演软件.通过对模拟和实测的垂直激电测深数据反演,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编制的反演软件可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1.
开展含电磁耦合的频谱激电响应特征对实际勘探中的电磁耦合干扰的识别和去除具有实用价值。本文从频谱激电的实际应用出发,推导基于cole-cole模型的水平层状介质接导线AB发射和MN接收的复阻抗计算公式,然后利用快速汉克尔变换进行计算实现含电磁耦合的频谱激电一维正演。通过含对不同频谱激电参数下半空间的纯cole-cole模型和含电磁耦合效应模型的响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视电阻率在频率小于10Hz时基本无电磁耦合效应影响,相位在频率小于1Hz时无电磁耦合效应影响,1Hz-105Hz先下降后上升在1000Hz出现极小值。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选用10Hz以下频段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2.
从切削参数、工艺系统等方面介绍了抑制机械加工中自激振动的途径,以减少零件废品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神经纤维的兴奋规律,建立了单根神经纤维在脉冲剌激下的兴奋规律仿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3种常用的选择性剌激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比较.为了改善电化学损伤问题,给出了1种双向选择性剌激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易燃、易爆危险环境中不能打开电气设备隔爆外壳进行直接测量,这就造成无法定量分析矿用电缆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感应耦合骚扰限值。以双指数瞬态脉冲作为骚扰源,运用电路和电磁场理论建立矿用电缆的感应耦合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矿用电缆金属护套可靠接地能够有效抑制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感应耦合骚扰,被金属护套完全包裹的电缆可以消除容性耦合骚扰。金属护套层越厚,感应耦合电压越小;电缆越长,感应耦合电压越高。缆皮终端接地电阻越小,感性耦合电压越低,屏蔽效果越好。电缆金属护套未接地时,会产生更高的感应耦合电压。巷道中与骚扰源同侧的电缆感应耦合电压比异侧的电缆感应耦合电压高。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受到光照等因素造成的散斑噪声和灰度不均衡现象的影响,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行人的准确检测较为困难.为了提高交通场景信息提取的精准度和自动化水平,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行人检测方法.首先以像素间准欧式距离为参考,确定神经网络接受区中心神经元与邻域神经元间的点火贡献关系;然后根据图像灰度特征以及邻域综合信息对脉冲产生区的关键控制参数——初始阈值进行设定;最后对获得的初始结果进行多策略形态学修正,从而提取出图像中的行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有效提高检测方法自适应程度的同时,显著去除噪声的影响,较好地抑制过分割的问题,检测到相对完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在信号的间断附近产生震荡的原因,根据产生机理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属于伪Gibbs现象的震荡和由于小波阈值去噪在信号的间断部分因为去噪能力下降而属于噪声残留的震荡.为了消除这些震荡, 结合软、硬阈值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阈值函数自适应地处理小波系数.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抑制了信号间断点处的震荡,获得了优于传统阈值方法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残余噪声能量的自适应杂波抑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残余噪声能量的自适应杂波抑制方法无需对目标信号、杂波与噪声的先验统计信息做假设,权向量值由系统设定的残余噪声决定。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杂波与噪声信号。  相似文献   

19.
GPSL5信号作为GSP现代化的一部分,是专为民用航空而设置的,它与我国北斗星导航系统所用的B2a信号共用同一频段,共同组成未来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L5信号面临已有航空无线电设备的干扰,其中测距仪设备(DME)对GPS L5和B2a信号所在频段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脉冲干扰.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对消的DME干扰抑制方法,充分利用机载DME天线所接收到的信息,对机载GPS接收机中的DME干扰进行估计和重构,进而进行抑制,避免了传统方法造成的数据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采用电流刺激的方法,对土壤、作物、禽畜和鱼类进行技术处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改良土壤结构实验证明,在土壤中通以适当的高频电流,能使土壤由板块结构向团粒结构转化,并加速盐碱的分解,从而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