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测定了不同等级绿茶中Cu、Zn、Pb、Cr、Cd、Ni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研究了浸泡时间,浸泡次数对6种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绿茶等级的提高,茶叶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含量降低;6种重金属元素在茶叶浸出液中的含量在前30 min都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元素浸出率都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而降低.1级湘丰绿茶的浸出液中Cu、Zn、Pb、Cr、Cd的质量浓度分别可达0.044,0.300,0.010 1,0.001 7,0.003 9 mg/L.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的大气污染是其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造成的危害与其成分有密切关系。应用强酸消解法结合AAS测试研究了新汶矿区五个矸石电厂的不同粒径粉煤灰中Cu、Zn、Pb、Cd、Cr五种重金属的含量,得出了在不同粒径粉煤灰中重金属分布规律,即:Cu、Zn、Pb、Cd的含量随粒径减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细粒径灰中的重金属元素总量高于粗粒径灰,在细粒径灰中明显富集的趋势;但Cr与其它元素不同,随粉煤灰粒径变小其含量则呈降低趋势。粉煤灰颗粒的吸附性能及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影响重金属在不同粒径粉煤灰中的含量,应注意细粒径粉煤灰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验考察了温度分别为500、600、700和800℃时,污泥在焚烧炉中停留25min后的污泥灰中和原污泥中重金属(Mn、Co、Ni、Cu、Cr、Cd、Pb)的含量;采用改进的分步BCR提取法来研究7种重金属的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对重金属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价,模仿酸雨条件探讨了污泥焚烧前后重金属的浸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污泥焚烧温度达到500℃以上,焚烧灰中上述7种金属元素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基本呈增长趋势,生态风险等级均不同程度的降低,700℃时,各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此时,Pb、Cr、Co三种元素的Igeo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由原来的1级降为0级,Cd元素的Igeo风险等级由原来的9级降为7级,在800℃时,Cu元素的风险级别由2级降为1级.浸出毒性实验表明,焚烧灰中重金属浸出毒性远远低于焚烧前,随着温度的升高,浸出毒性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浸出毒性含量逐渐增大.原污泥Mn元素在4h浸出率100%,700℃焚烧后,20h浸出率下降到27.1%;Cu元素800℃焚烧后,20h浸出率由原来的20.6%降低到4.2%;Co、Ni、Cr、Cd、Pb元素,700℃焚烧后,20h浸出率分别由原来的18.3%、22.7%、14.3%、9.4%、18.2%降低到3.0%、3.5%、0.31%、0.28%、0.21%,其整体浸出能力与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含量及浸出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筛分法研究了重庆市春、秋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粒径分布,分析了各粒径颗粒中Cu,Zn,Mn,Pb,Cd,Ni,Cr和Hg的总量.并研究了在GB5085.3-2007和USEPA-TCLP浸出条件下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重金属浸出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秋季飞灰粒径相对春季较小,春秋两季90%以上的飞灰粒径小于250μm,其中春季飞灰粒径为83~105μm的最多,约占总量的40%,而秋季飞灰粒径为105~149μm的最多,约占总量的45%.飞灰中除Ni以外,其他重金属总量随粒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秋季飞灰重金属总量除Fe和Zn外均比春季含量高.国标GB5085.3-2007体系下飞灰的浸出毒性鉴别显示重庆市春秋两季垃圾焚烧飞灰中Cu,Zn和Ni以及春季Cr未超出浸出毒性限值,Pb,Cd和秋季Cr分别超出国家标准.TCLP浸出体系下春秋浸出毒性鉴别结果Pb,Cr和Cd均超出标准限值,表明不同浸出方法对重金属的浸出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建立测定12种(Cr、Mn、Co、Ni、Cu、Zn、As、Se、Cd、Cs、Ba、Pb)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确定其特征性元素及地域分布特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6个不同产地的多棘海盘车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多棘海盘车中的特征性元素,同时对不同地点的多棘海盘车样品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与我国食品中的Pb、Cr和Cd元素标准限量值的比较,表明6个产地的多棘海盘车的Cr元素含量均超过标准限量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Mn、Ba、Cs为多棘海盘车的特征性元素,通过与已报道文献中所测定海星中特征性元素含量的对比,发现所测定Pb、Mn元素含量均部分超出已报道值,通过分析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表明微量元素对山东青岛即墨的多棘海盘车质量影响最大,对黄岛的样品质量影响最小,文中所建立的方法及分析为海星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重庆垃圾焚烧飞灰四季的腐蚀性和浸出毒性,并以秋季的焚烧飞灰为代表研究了Pb,Zn,Ni,Cr,Cu,Cd,Mn等7种重金属在不同液固比、浸出时间和初始pH值下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春夏两季飞灰的浸出液pH值在10.30左右,而秋冬两季的浸出液pH值在12.00左右,四季飞灰都不具腐蚀性;所研究的7种重金属都没有浸出毒性,秋冬两季的Pb,Cr,Cu浸出量较高,夏季的Mn,Ni,Cr浸出量较高,而重金属浸出总量秋冬两季高于春夏两季;重金属的浸出量通常随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加.重金属的浸出量随浸出时间的增加也呈增大的趋势.重金属的浸出量随pH值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各重金属在pH=1时浸出量最大,表明在酸性环境下较易浸出.  相似文献   

7.
淮南顾桥矿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害微量元素在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过程中会释放、迁移并富集到周围土壤中.以安徽淮南顾桥矿为例,采集了矸石山附近不同距离的土壤表层样品及剖面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ICP-OES)测试了土壤中Zn,Pb,Cd,Ni,Cr,Cu的浓度,并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除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评价法外,将地累积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结合,用以评价受污染地区多种微量元素综合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土壤中Zn,Pb,Cd,Ni,Cr,Cu浓度随距矸石山距离增加而降低,随土壤深度变化趋势不显著;除Cd外,其余元素均未造成潜在污染.  相似文献   

8.
在宿州朱仙庄、祁南和桃园煤矿共采集煤矸石及其风化物样品各12个,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煤矸石、风化物及风化物4个粒径段颗粒物中重金属Cu、Pb、Zn、Cr、Cd、Ni的含量,重点探讨了矸石风化颗粒物在4个粒径段的质量组成、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以及元素总量赋存特征,并借助离散系数指标定量分析了风化物重金属元素的粒级效应。结果表明:(1)矸石风化物中以粗颗粒为主,其质量分布主要集中在0.15-0.25 mm和大于0.25 mm两个粒径段;(2)4个粒径段的风化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元素总量呈现出相似的粒径分布特征,最大值均出现在小于0.075 mm粒径段,最小值则出现在0.15-0.25 mm和大于0.25 mm两个粒径段,说明元素更易赋存在细颗粒物中;(3)通过定量对比6种元素的粒级效应,其离散系数大小依次为PbZnCdNiCrCu,其中Pb和Zn粒级效应显著,Cd、Ni和Cr粒级效应中等,而Cu的粒级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美洲大蠊卵鞘中16种元素的含量情况。方法:样品采用高氯酸和硝酸(1:4)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美洲大蠊卵鞘中Co、Mg、Zn、Ni、Se、Cr、Cu、Mn、Fe、Ca、Na、K 12种元素,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Hg、Pb、As、Cd的含量。结果:发现美洲大蠊卵鞘中除了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富含Ca、Mg、Zn、Mn、Fe等元素,基本不含重金属Cr、Hg、Pb、As和Cd。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美洲大蠊卵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煤矸石在地表长时间大量堆积会释放微量元素,并迁移到周围土壤中引起污染.以淮南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开采年限矿区(新庄孜矿、潘一矿和顾桥矿)土壤和矸石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土壤和矸石中6种元素Cd,Cr,Cu,Ni,Pb和Zn的含量,探讨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6种元素的含量水平横向分布趋势特征不明显,但不同开采年限矿区土壤中6种元素的含量呈现出老矿中年矿新矿的特点;6种元素只有Cd元素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单项污染指数评价表明,只有Cd元素在新庄孜矿呈现轻微污染,在潘一矿和顾桥矿呈现轻度污染;迭加指数评价表明,3个矿区的土壤污染等级均为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表明,淮南矿区土壤中Cd元素具有相当大的潜在生态风险,3个矿区的土壤均具有中等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人工种植细茎石斛进行微量元素含量研究;方法:利用干法灰化处理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细茎石斛中9种微量元素Fe、Zn、Cu、Mn、Co、N i、Cr、Cd、Pb的含量;结果:RSD值在0.03%~3.74%之间,回收率为101.1%~107.3%,铁元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对徐州大屯矿区矿井水中主要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淋出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矿井水呈弱碱性,高矿化度的特点,Hg、Se等元素含量较高。为研究微量元素淋出的行为,在不同淋滤条件下(p H值为2,5.6和12)对煤及煤系岩层进行了淋滤实验,结果显示:金属微量元素Pb和Cd在酸性条件下溶出量较大,As,Hg和Se在碱性条件下淋出量较大;Cr在酸性条件下淋出量略高于碱性条件下的淋出量。与煤中微量元素淋出行为相比较,煤系岩层的的淋出量更大。Pb、Cd、As的岩石淋出比例明显高于煤的淋出率,Hg和Se的淋出比例在两种介质中差别较小,与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有关。矿区地表水中As、Hg等含量降低,Pb、Zn、Cu等元素的含量升高,说明矿井水与地表水混合的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事故树分析的我国某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事故树对我国某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矿山周边土壤中U、Cd、Cr、Cu、Mn、Ni、Pb、Zn八种重金属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程度随着离铀矿山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弱的趋势,整个区域的重金属污染处于极强的水平.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元素Cd为极重污染,元素U为重污染至极重污染,其次为Cr,Pb,Zn,Mn,Cu,元素Ni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元素Cd为极强污染,其次为Cr,Pb,Zn,Mn,Cu,Ni,均为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不锈钢食具材料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乙酸和氯化钠为浸泡液浸泡用于食具容器的200系、304和316L不锈钢,比较研究浸泡液浓度、温度、浸泡时间、Cl-浓度、不锈钢材质等对不锈钢中重金属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溶液浓度的增大和浸泡温度的升高会明显增大不锈钢材料中主要重金属离子的迁移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不锈钢中Cr、Mn和Pb元素的迁移量均呈上升趋势,而Ni、Cd和As等元素的迁移量变化不明显;Cl-的存在会促进不锈钢中Cr和Mn等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而对其他重金属元素迁移量的影响不太明显;不同材质的不锈钢浸泡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也不同,其中316L钢最耐腐蚀,适用于生产不锈钢食具容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矿物元素含量与褐马鸡生长发育及生存环境的关系,用ICP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成年褐马鸡不同组织中K、Fe、Cu、Zn、Mn、Mo、Ni、Cr、Pb、Cd等十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并对十种元素在褐马鸡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Fe、Cu、Mn、Mo、Ni、Cr在脾脏中蓄积最高,Zn、Pb、Cd则在心脏中含量最高。Fe、K、Zn、Cu、Mn在组织器官中含量较高,而Mo、Ni、Cr、Pb、Cd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陕南是驰名中外的石煤赋存区,石煤中伴生有多种元素。通过测试石煤中磷元素的含量,发现陕南石煤样品中磷元素含量普遍较高(139.1~2 946.8μg/g),远高于中国煤中磷均值,富集磷元素特征明显,并且石煤灰样普遍高于对应原石煤样中磷元素含量。利用浸泡实验模拟了四种条件下(超纯水、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矿井水)石煤及煤灰中磷元素的浸出(迁移)过程,实验周期长达12个月,计算了不同类型样品和浸泡条件下的磷元素浸出率。结果显示:酸性溶液对于石煤样品中磷元素有较高的浸出率,普遍高于其他三种类型溶液,矿井水溶液的磷浸出率次之,超纯水和碱性溶液的磷浸出率微弱,指示碱性条件有抑制石煤样中磷元素浸出的趋势。石煤灰样品在不同类型溶液条件下磷元素的浸出率特征也是在酸性溶液中比较高,矿井水溶液次之。与不同溶液石煤样磷元素浸出率相比,石煤灰样在碱性溶液和矿井水溶液中略有增高。  相似文献   

17.
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测汞装置)、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了一台220t/h煤粉炉中原煤、底渣和飞灰中9种痕量元素的质量分数.除As因质量分数低不能归类外,其他痕量元素按照在飞灰中相对富集系数不同,可分成3类:第1类是Pb,Zn;第2类是Mn,Cr,Se,Hg;第3类是Ba,Cd.按照飞灰相对于底渣痕量元素富集程度不同,可分成两类:第1类是Mn,Cr;第2类是Pb,Bd,Se,Zn,Cd,Hg.按照痕量元素挥发性和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规律,可分成3类:第1类是Hg;第2类是Pb,Ba,Zn,Cd;第3类是Mn.Se介于第1类元素和第2类元素之间.Cr同时表现出第1类和第3类元素性质.研究还发现除Mn外,其他元素在飞灰中的富集程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Pb比Cd更容易挥发.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液固比、初始pH值及浸出时间对飞灰中重金属Pb、Cr、Cd、Ni、Cu、Mn、Hg、As的浸出影响.结果表明:各重金属的浸出量都随着液固比增加而增加,其中Ni、Cu、Mn、Cd的浸出量在液固比大于25后变化较平缓,As在液固比大于60后浸出量有所降低;重金属在浸取液的pH≤1.95时的浸出浓度远远大于其在浸取液的pH≥6.13时的浸出浓度;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Hg的浸出浓度先下降后上升,Cr的是先上升,30h后变化不大;Cd、Cu、Pb、Ni、Mn浸出时间在2h-6h后浸出浓度迅速减小,As则快速增加,而后都变化不大;在液固比、初始pH值及浸出时间三个影响因素中,pH值对重金属的浸出影响较大,重金属在酸性环境下较易浸出,但Pb在碱性情况下也易于浸出.  相似文献   

19.
在安徽省某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3种类型道路两侧22个采样点重金属含量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Mn、Pb、Co、Cr、As和Cd6种重金属进行污染分析和风险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某市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MnPbCoCrAsCd,次干路的Cr含量相对主干路和支路要低的多;地累积指数表明,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两侧土壤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Cr尚未污染或强污染,整体状况良好,Mn属于中等污染水平,Co、Pb属于强污染水平,Cd属于极严重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表明,Cd为严重生态风险程度,Pb、Co为较重生态风险程度,As为中等生态风险程度,Mn、Cr为低生态风险程度,从总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看,次干路的生态风险相对主干路、支路要低,均已达到严重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后期土壤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对Cd、Pb、Co的治理;因子分析从重金属元素中提取了2个主成分,可解释总变量86.277%,PC1(Cd、As、Cr)表示工业污染,PC2(Pb、Mn、Co)表示交通污染。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临汾盆地农田褐土剖面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试,系统分析重金属Cd,Pb,Cr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和淋滤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长期灌溉耕作的条件下,Cd,Pb在耕作层富积不明显,具有从耕作层向土壤下层递增的趋势;Cr在耕作层富积明显,具有从耕作层向土壤下层递减的趋势;Cr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d,Pb,Cr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粒度呈显著正相关.褐土剖面重金属的淋失率具有CdPbCr的特征,Cd对地下水安全威胁最大;Pb,Cr在土壤表层含量较高时,均可向土壤下层淋滤迁移威胁地下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