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五六十年代,干福熹有机会见到了著名的玻璃科学家Besbrodov教授和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在他们的影响下,干福熹对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他认为,科技考古的目的是历史文物的保护和文明探源.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干福熹院士成果丰硕,并多次主持了关于古玻璃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为中国古玻璃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干福熹院士强调,科技考古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要做无损分析,要不断改进研究方法,中国考古的成果要拿到世界的环境下对比.  相似文献   

2.
以往,不少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是从国外传入的;其实,中国古代玻璃的生产技术,有着自身的源与流。本文依据近些年来发现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古玻璃以它悠久的历史、精美的连型和独特的成份而自成体系;同时对西方古玻璃给中国古玻璃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地评估。  相似文献   

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5(4):F0003-F0003
成立于2008年11月的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是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目前,该中心共有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4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目前,该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古代硅酸盐质文物(古代玻璃、玉器、陶瓷、颜料)的科技考古工作,特别是古代玻璃科技史的研究、古代玉器的质地和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4.
古铜镜的X射线物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是我国古代制作的一种青铜合金器物。其历史悠久、工艺精致、数量品种繁多,长期以来,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铜镜中,尤以具有特殊表面的“黑漆古”、“瓜皮绿”等品种最为珍贵,它们的结构和耐腐蚀机理至今仍是考古研究的难题之一。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研究古铜镜,在比较不同类型铜镜表面结构的基础上,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这一工作不仅可为探明“黑漆古”等类铜镜耐腐蚀机理奠定基础,而且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考古方法与实验室考古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编:《鉴古证今——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文萃》,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月,801页,158元。ISNB 97875337619365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在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领域的学术贡献十分卓著,在古代金属冶铸、造纸与印刷、火药与火器、建筑与环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考古、神话、岩画对古羌乐舞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舞蹈纹彩陶盆、陶鼓和陶哨,是古羌乐舞最早的实物见证;昆仑神话中的描述是古羌乐舞最早的记载;岩画是古羌乐舞的影像再现;古代文献中的"连臂踏歌"是古羌乐舞的发展记录。提出了古羌乐舞与藏族舞蹈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一书首次系统论述了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起源与体系、发展演变与国际交流等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回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玻璃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资料翔实,视野广阔,问题意识强,极大提升了我国古代玻璃史研究的水平,为促进科技考古界与艺术史和历史学界就古代玻璃研究加强合作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车与古代的车有很大的差别.古代车舆历史文献虽有记载,但实物依据有缺乏,以致说解互有异同.20世纪考古发现了大批古车舆实物(仅先秦古车舆就有一百多辆),但对它们的研究多是考古工作者,语言研究者很少介入,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以下简称《考辨》)择取当代被束之高阁的名物礼制训诂难题,对古代车舆名物进行细致考辨与深入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9.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较深入的考古工作,能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分布的古代坎儿井的起源、发展提供有说服力的考古资料,使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能从文献或主要依据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现状向前迈进一步。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克逊县柯尔加依镇盘吉尔山发现了新疆考古工作中与古代水利工程有关的岩画,考古专家们对此岩画画面上所...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与发展和参与中,外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列举了出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珠是属于吸收古代西方制造玻璃的方法和玻璃的成分配方在当地制造的,时间在西周末和春秋初(1000B.C.~800B.C.).中国最早的镶嵌(蜻蜓眼)玻璃珠是出土于河南浙川徐家岭和湖北随县擂鼓墩墓地,年代属战国初期(~500B.C.).从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属于从西方引进的,它促进了200年后中国古代自制的镶嵌玻璃的产生.文中又讨论了中国古代玉石和颜料的来源与中外交往的关系.分析了古代绿松石、软玉和作颜料的金青石的中国和国外的产地和来源以及历史上使用的情况,认为中国的古代绿松石有可能来自波斯(古代伊朗),时间在西周以前(>1500B.C.);而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时间在春秋战国之际(800B.C.~200B.C.).指出中国中原在夏、商之间玉器的玉料突然以透闪石型软玉为主,认为玉料来自新疆和田.北方古代玉器也有可能采用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透闪石型软玉.根据考古资料,提出在公元前1500~500年间古代玻璃器以及玉石材料从西向东和从北到南的转移路线图,这也是以古代草原之路为基础,从西亚和中亚进入中国内地.简单讨论了中、外在青铜和彩陶上的相互影响,其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也是通过早期原型的玻璃和玉石之路.讨论了原史时期欧亚间的游牧部落的来往和技术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出土玻璃制品是丝绸之路中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玻璃制品易受埋藏环境的影响而风化,导致其原有成分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对它类别的正确判断.为了识别古玻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物表面有无风化与颜色、纹饰和类型的相关性和14种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Logit模型融合极大似然估计研究表面化学成分含量统计规律,对风化前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预测,预测准确度达到84.6%,并引入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帮助判断未知古代玻璃的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鉴别出古代玻璃制品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掌握古陶瓷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古陶瓷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应掌握和具备的.笔者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古陶瓷研究》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主要包括增加或深化了陶瓷历史、陶瓷坯料与釉料、陶瓷制作工艺等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验、实践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注重学生学习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古机械的复原是以一古机械原型为本体,根据古代的机械原理、机械工程、以及工艺技术等,重新建构此一机械.本研究以古中国机械为对象,根据史料成分进行分类,并提出一复原研究程序,有系统地建构古机械原型及古代机械科技和工艺,目的在提供研究机械史学领域的一个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代玻璃易受到外界影响而风化,从而导致内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影响对古代玻璃化学成分体系的判别。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数据处理和加性对数比转换(ALR)后,根据数据构建并拟合了风化玻璃每种化学成分的预测函数以及玻璃体系的判别函数。通过风化后古代玻璃的化学组成含量预测相应的风化前化学成分,并将数据代入判别函数,从而确定玻璃样品的成分体系。随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研究古代玻璃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面向考古遗址三维重建,以安徽凌家滩遗址为例,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和基于融合结果的古地层三维建模方法.根据无人机航拍数据、大范围钻探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田野考古图及文本资料,着重研究解决这些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在空间基准、时空尺度和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而构建了该遗址古地表三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面向考古遗址时空分析的地理空间统计、空间关系和最优路径分析等应用研究方法.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为考古研究提供了直观科学的可视化平台,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大范围遗址中各类遗迹的时空关系,为推演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依据.本研究深化了地理学与考古学的交叉应用,为数字考古提供新的思路,也拓展了历史地理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加强地理学者和考古学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鼓励和支持青年环境考古学者的研究,促进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2017年4月16日,以"环境·农业·考古"为主题的"环境考古"主题研讨沙龙(第二期)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华盛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相似文献   

18.
遥感--现代考古研究的第三只"眼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遗迹遗址遍布各地,仅依靠传统的考古方法和手段远不能满足我国考古工作的需要.而遥感技术大量运用到考古研究中,为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活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仅从遥感技术的功能特点简要地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考古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及其在考古研究中具体应用,其目的在于推动遥感考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古机械复原研究的方法与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机械的复原是以一古机械原型为本体,根据古代的机械原理、机械工程、以及工艺技术等.重新建构此一机械.本研究以古中国机械为对象,根据史料成分进行分类,并提出一复原研究程序,有系统地建构古机械原型及古代机械科技和工艺,目的在提供研究机械史学领域的一个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造纸术起源一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陆续出土了很多古纸,并引起巨大争议。一部分学者坚信这些纸属于西汉时期,因此他们认为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也有学者坚称断代出现了错误,这些纸还是蔡伦以后的纸。本文致力于对每一处出土汉代古纸的墓葬、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进行分析,探讨这些古纸的真正年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