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利用熵权法测算了2000~2015年中国26个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构建VEC模型,综合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判断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以及中、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因地施政"地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机制方面,首先利用所构造的理论模型定量化地探讨了不同产业部门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吸纳和转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人口年龄结构与增长同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的结构模型,研究与分析了区域经济适度人口的容量和龄级调整同产业优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构建包含环境因素的城乡二元一般均衡模型解析城镇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依据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以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代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明显的中介效应;东部城市的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抑制环境污染物排放,中部和西部城市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兼具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但省会城市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非省会城市.未来需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两者之间的协同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电力消费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定量研究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挖掘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1978~2002年上海的统计数据,测算了电力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电力使用效率对电力消费强度的影响,并就上海市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系统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全球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炙热问题,也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须首先虑及的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较全面地剖析发展现状和提示发展前景,指出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必须秉承系统科学综合取胜原则,就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六类因素须分别轻重缓急认真作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资源禀赋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产生"资源诅咒"现象,即资源优势阻碍经济增长.目前研究较少考虑资源税制设计对区域"资源诅咒"的影响,缺乏资源税改革对区域演化作用深入研究.基于历年统计数据,本文研究当前我国区域"资源诅咒"分布情况,并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编制社会核算矩阵(SAM),分别以2%、5%和10%的煤炭资源税率设置模拟场景,分析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资源诅咒"演化的影响,并提出破解我国区域"资源诅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税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区域"资源诅咒"恶化,但会使产品价格发生波动,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同时改革会影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尤其是抑制资源生产和加工产业增长,促进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流动,使资源消费和产业结构趋于理性,从而适度控制各区域的能源供给和需求,逐步转变各区域增长方式,协调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消耗结构的关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消耗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会引起水资源消耗结构的改变. 如能在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间接实现水资源消耗的减少,才是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的体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 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帕累托最优条件出发,构建了“结构偏差系数”指标,用于测算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消耗结构的关联关系,尝试从水资源消耗角度为测度经济-生态效益的偏差提供有效方法. 实证分析中,本文利用北京市产业经济、水资源及投入产出表等数据,对北京市产业结构、水资源消耗结构的演变及现状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北京市三大产业间的结构偏差系数;并根据实证测算结果,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水资源消耗角度进行了定性评估及评判.  相似文献   

8.
文章中的综合指的是对多个因素的一种非线性集结处理.文章认为W. Leontief 的地平线图是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一种双视角的综合工具,并揭示了地平线图分别对产业重要性与产业自给率、产业的内部需求与供给以及产业的内部与外部需求这三对研究视角的综合作用.基于这一新认识,用地平线图分析了广东省20 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及其演变情况,并探讨了一些具体的定量综合方法 .  相似文献   

9.
县级经济单元中客观存在着不同的产业地域类型,它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不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本经济地域单元,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地域类型。科学地划分产业地域类型,可以为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分区实施经济综合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从基本地域单元的确定、指标体系的构造和筛选、类型划分结果分析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县级产业地域类型分类系统的模拟过程。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与投入相对价格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生产结构变化, 然而, 从已知投入产出系数矩阵变化反向推导出引致变化的原因并不容易. 本文试图将经典的投入产出表更新与调平技术RAS拓展为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模型, 在事先不预设产业结构变化是需求驱动还是供给驱动的条件下, 把投入系数矩阵的变化分解为列变化、行变化和特定变化. 从而, 定量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原因. 我们的研究发现, 我国产业结构在向高度化发展的同时,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高速增长, 这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产业升级内化为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资产、劳动力和产值结构高度化四维度综合测度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程度并对升级进程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省区间产业升级具有空间关联特征。构建考虑地理特征和经济技术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验证技术协同创新及相关控制变量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本地直接效应与跨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产业升级具有内在惯性和自我扬弃特征,当期升级进程受本地及外地区前期升级水平的影响;创新驱动系统全面协同对本地产业升级的直接效应并没有预期大,应深入挖掘创新主体及要素间的协同效应,增强其助推力。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应用能力对本地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而因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存在致使其对外省区产业具有负向外溢效应。研究表明,因累积效应的存在导致协同创新驱动的长期效应要比短期效应更明显,故各地区要抛弃短视行为,树立产业长远战略思维。最后,各地区应基于地缘或经济特征相似性构建区域合作与联动机制,将产业内各行业在区域间合理布局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区域经济冲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产业结构战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宏观环境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与产业维持的成本和成功的概率、以及社会福利对地方政府产业战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产业升级的期望收益率与产业维持的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差额越大、产业升级成本与产业维持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小、以及社会福利越大,则产业升级的概率越高;社会福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大小不仅取决于居民在收入和环境之间的权衡,而且取决于居民对政府产业发展战略的认知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发展重化工业是最优选择,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行产业升级是最优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在选择产业战略时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求的特殊性,还要努力提高居民对政府产业发展战略的认知水平,最终提高产业战略成功实施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型产业形式,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由于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功能强,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动力学模型,以大连市乡村旅游为例,通过对产业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参数的调控,模拟出五种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模式,分别是:自然发展模式、产业经济主导驱动模式、资源环境主导驱动模式、社会文化主导驱动模式和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预测乡村旅游收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旅游景区面积等变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模式是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模式。结合仿真分析结果,提出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电商平台在我国经济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电商平台运营以及危机救助的主要特征,从金融救助方案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冲击下电商平台对旗下入驻企业的救助策略与救助效益,旨在阐述不同救助策略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我们发现:1)若只考虑单一救助策略,当入驻企业受危机影响较大时,只有“输血”才能救助入驻企业,例如平台需向入驻企业提供贷款;反之当入驻企业受危机影响较小时,“不抽血”的救助策略将起到更好的救助效果,例如平台应减免或延后收取平台租金.2)若考虑组合救助策略,当平台资金充足时,平台收益和救助比例均随入驻企业受危机影响程度加深而上升;当平台面临资金约束时,平台收益和救助比例均随入驻企业受危机影响程度加深而下降.3)相较于银行等外部资金机构,平台是更高效的救助主体:考虑到平台与入驻企业呈共生关系,平台愿意牺牲部分短期贷款收益以换取入驻企业持续经营带来的佣金与租金等长期收入.本文提供了电商平台的救助策略和救助效益的评估分析框架,为理解共生特性如何驱动电商平台向入驻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救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产业间循环是互联网时代区域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结构要素. 在产业网络的基础上,研究了描述这一特征的产业圈度及其内涵. 产业圈度是过一个产业的产业圈数量,描述了产业间的多向循环关联,体现产业在循环中的作用. 圈度大的产业,在产业网络中可以影响更多的产业圈,是产业循环运转的枢纽. 在研究产业圈度性质的基础上,设计了计算产业圈度的算法. 计算实例表明,产业圈度能够从产业循环视角定量描述产业的重要性,反映区域经济产业关联结构的异同. 这说明产业圈度作为一类结构性指标,对于深入研究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建模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霄宁 《系统工程》2005,23(3):115-119
近几年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吸引了许多学者加入到产业集群研究中,这些学者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其中包括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技术经济学等。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为产业集群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从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特别运用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进行产业集群定量化研究,并作以实证检验,旨在为产业集群定量化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本文以隐含碳强度指标为核心,构建需求的跨境经济和碳排放影响综合分析框架,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对中国的经济和环境影响.结果显示,沿线国家需求对中国增加值、碳排放及总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能力正日渐增强.然而,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沿线国家需求结构中高隐含碳强度产业占比较高,导致其整体上具有更高的隐含碳强度,意味着当前中国需要排放更多的碳排放来获取分工收益;要实现绿色“一带一路”愿景,南亚是关键区域,采矿和采石、石油、化学和非金属矿产、金属是关键产业;反映供应链的生产结构差异是沿线国家在中国具有高隐含碳强度的主因,表明供应链转型对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潜力.本文首次系统评估了沿线国家需求通过国际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和碳排放影响,明确了一个过往研究所忽视的绿色“一带一路”挑战,从关键区域治理、关键产业治理和绿色供应链转型等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同时,本文开发的跨境经济和碳排放影响综合分析框架为后续其他环境指标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政府的合作策略及成本分担问题.构建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基于Hamilton-Jacobi-Bellman方程分别求得非合作模式、政府扶持模式、协同合作模式三种情形下的最优努力策略、产业技术水平和最优收益.比较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与效益影响系数、技术水平影响系数正相关,与成本系数负相关;从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的角度看,协同合作模式优于非合作模式和政府扶持模式.同时,本文量化分析了政企努力程度和产业技术水平,与效益分配比例和政府补贴比例的关系.补贴因子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机制,能够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方面构建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为环境系统及经济发展。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建设生态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省内建立低碳经济区域试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我国多数直播平台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从直播平台打赏收入的分成模式入手,以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对不签约模式和签约模式下直播平台对打赏收入的最优抽成比例进行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式下直播平台在抽成比例与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尝试从激励机制角度解释我国直播平台盈利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直播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签约主播比例与直播平台基础规模不匹配,以及直播平台以高额签约费吸引核心流量主播的签约策略不恰当,可能是导致直播平台盈利能力不足的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