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整理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构成及未利用土地资源质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了主要未利用土地类型的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不同的安置区的土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模式。阐明了土地资源高效配置与区位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联系,针对田土坎、河滩地、荒草地等主要未利用土地类型,提出了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等多种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多地少,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未建设区域进行开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然,在进行开发前,土地的合规性、可开发面积大小和土地价值是衡量该区域是否具有开发潜力的基础条件。在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全面查清该未建设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现状和土地批供情况等,运用现场调查、内业处理等手段,基本摸清了该未建设区域的立即可开发土地面积,并估算了出其土地估值,为后续的土地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对和林格尔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和方法,分别对各种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此为依据,计算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等级,将和林格尔县的13个乡镇划分为较符合实际的3个潜力区等级,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采用Geostar软件对常德市土地整理开发潜力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息提取,运用Logistic模型对常德市土地整理开发潜力的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常德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保持在一定的许可区间,但已接近土地承栽力极限。因此,必须调整土地利用内部结构,开发未利用地,提高耕地的高效性和集约性,发挥土地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地处丘陵区的璧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适用于丘陵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对璧山县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寻求针对性途径提高璧山县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璧山县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中部地区高,南、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经济因素是影响璧山县城镇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主要因子;(3)加大城镇单位土地面积上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投入是提高丘陵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莆田市荒草地资源现状特点、合理评价荒草地资源开发潜力(包括宜耕、宜园、宜林、宜牧荒草地开发潜力),提出以园为主,着重农耕,兼顾林业,重视立体开发,走生态农业道路,加强科技应用和集约化经营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模式与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济南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济南市农村土地整理的基本模式,包括农村居民点,农田,废弃地,未利用土地整理,并提出相关的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各项条例法规,建立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加大土地整理相关法规的宣传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涪陵市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程度,交通条件4个指标为参评因子,对涪陵市未利用土地按图斑逐块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适宜类以农产品产量和产值表示的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土地开发难易程度,确定出全市未利用土地1993~2020年期间的开发利用目标,并提出了保证目标实现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湖北土地利用区划与可持续利用区域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13个资源环境因子进行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区划,将湖北省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等3类区域;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加以评价,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当前湖北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与土地污染较严重、产出不太稳定、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结构太偏重种植业、耕地逐年减少等等,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应从将区域土地利用作为一个大型复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其关键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人均耕地警戒线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人均耕地警戒线的预测来说明济南市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以提高人们的保护耕地的意识.从济南市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借助于人口、耕地面积的预测值,预测2010年济南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53hm^2,根据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复种指数等指标的预测值,按人均450kg的粮食占有量测算了济南市2010年人均耕地警戒线值为0.0593hm^2,这一数值低于全国人均耕地警戒线值0.11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济南市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涵义基础上,从河北省耕地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要性,提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济宁市人均耕地警戒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为有效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非常必要进行人均耕地警戒值的研究.文章阐述了人均耕地警戒值的含义、测算的意义、测算方法与步骤,并在分析济宁市耕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测算了目标年的人均耕地警戒值.结果显示:2010年人均耕地预期保有量大于人均耕地警戒值,无警,2020年人均耕地预期保有量小于人均耕地警戒值,有警.最后对今后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立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调控等方面确定了33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调控的模式.利用建立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温州地区农用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温州市域农用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较多.最后对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防止和减少三峡库区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对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探求坡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显得十分必要.由于不同耕作模式对坡耕地水、土、肥流失的影响很大,针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不同的耕作模式与坡耕地水土流失关系,详细分析了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的特点与各自的适宜性,综述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坡耕地水、土、肥流失的研究方法,并对坡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旭升 《太原科技》2007,160(5):9-10,12
退耕还林在平遥实施3年来,设计模式坚持了生态优先、适地适树(草)、集约经营、协调林牧发展的可行性原则。总结了适合平遥退耕的树种和模式,即阔叶树模式、针阔混交模式、灌木模式、兼用树种和灌(草)混交模式、乔(灌)草(药)混交模式、经济林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分别在坝上高原康保县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测定距地表约20 cm、30 cm耕层土壤水分百分比,结合野外考察、农户走访,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耕层涵养土壤水的能力.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居中;留茬耕地高于春翻耕地;留茬耕地和草地约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30 cm深处,乔木林地与之相反,灌木林地无明显规律.建议在生态恢复重建中重点还草还灌植被,注重草灌乔混交模式;耕地采用保护性留茬,晚翻耕或免耕.  相似文献   

18.
耕地保护的一般原则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养活未来人口,它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主立法、管理、监测等手段的总和,供给与需求平衡、土地可持续管理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基于4S技术、维护农田质、量的保护模式,选择无锡市马山镇作为研究区,对耕地保护的原则、模式进行验证,最后,认为耕地保护必须考虑未来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强调质量保护的作用,实行分区、分阶段、差别对待,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考虑农户的收入、WTO冲击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内土地产品的供给和社会的需求应该基本平衡。当前,我国大宗农产品供给不足,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持续升高;工业产品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城镇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供给过剩。而人口高峰和人口城镇化高峰即将到来,再加上经济增长率放缓,对土地需求的压力减缓,工矿用地和城镇化用地增长有限且内部尚有潜力;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和财政的中央地方均衡分享机制可能松动,地方政府重复建设的冲动降低。反映在耕地保护政策上,依然需要严格保护耕地,但是可能以比较优雅的方式来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