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盾构施工对软粘土的扰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就盾构施工对软粘土的扰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用现场测试的比贯入阻力和孔隙水压力来验证,得出用这两个参数来研究施工工程的土体扰动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结合广东省某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阐述运用堆载预压结合袋装砂井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的原理,介绍砂垫层.袋装砂井的施工方法,原材料及施工过程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有效地保证砂垫层,袋装砂井的施工质量,从而保证了软基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江门至肇庆高速公路袋装砂井施工过程的分析与小结,简要阐述了袋装砂井在处理深层软基的施工工艺特点及注意环节。 相似文献
5.
王玫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8,20(2):83-87
提出了一种相对经济的半刚性桩一无砂混凝土碎石桩复合地基,并给出了具体设计计算方法及设计参数,该桩克服了散体桩在饱和软粘土中侧限不足的缺陷,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实际工程应用表明,饱和软粘土地基经济该桩加固后,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满足了中,小型工程的设计需要。 相似文献
6.
陈建国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1,(4):73-73
本文针对如何做好袋装砂井质量控制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从现场控制的角度出发,详细地罗列了该软基处理方式的操作特点,对主要技术要点进行重点交底,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疏忽或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详述,以供业内同行共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胡德锋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17):94-94
本文结合广东齿某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阐述运用堆栽预压结合袋装砂井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的原理,介绍砂垫层、袋装砂井的施工方法、原材料及施工过程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有效地保证砂垫层、袋装砂井的施工质量,从而保证了软基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针对沈阳地区中粗砂在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发现中粗砂的相对密实度对其强度和变形特性有重要影响.以相对密实度为自变量,提出了统一扰动度函数.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统一扰动度与初始模量和峰值强度的函数关系,提出考虑扰动的D-C模型.将其预测结果与D-C模型预测结果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D-C模型的预测值在D_D接近0时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土体受到正扰动时,D-C模型预测的应力值较该修正模型偏大;而土体受到负扰动时,其预测的应力值又相对偏小,因此考虑扰动的D-C模型能更好地模拟沈阳地区中粗砂的强度及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太原地铁二号线南内环街站深基坑为背景,针对太原地区独特的漫滩地质条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基坑开挖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支护参数(插入比,地下连续墙刚度,内支撑纵向间距)对河漫滩地区深基坑施工扰动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最大值发生在距离基坑0.7H(H为基坑深度)的位置,开挖的影响范围大致在4H左右;将地下连续墙插入比控制在0.9~1.0,同时将最下面一道支撑尽可能靠近基坑底部对于控制基坑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管材的选择、管道施工步骤、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等方面探讨了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施工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进而对PVC—U排水管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志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8):146-148
套管作为各种管线穿越道路、铁路线路等的保护设施,应用较多。介绍了混凝土排水管道套管的施工方法,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顶管施工(包括工作坑的设计、顶进设备的配备、施工程序及操作方法)、闭水试验、施工质量和安全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17.
郭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9):371-372
黄延高速公路道南隧道是一座土质隧道,隧道所在区普遍有地下水。而且隧道路面位于地下水位之下,针对道南隧道的施工特点,阐述了防排水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城市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政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唐山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建设资金短缺、重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轻视菅网建设、重视新管网建设轻视老管网改造等问题。就唐山市排水管网的建设与改造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建筑物"日新月异",然而该地区大多为软土地基,解决软基问题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结合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软基处理方法——堆载固结法和水泥搅拌桩法,依托某软基加固工程进行现场试验,分别采取"先桩后堆"工艺(先水泥搅拌桩,后堆载固结)和"先堆后桩"(先堆载固结,后水泥搅拌桩)工艺处理软基,通过利用钻孔取芯法、标贯试验和桩体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来探究两种工艺对桩体质量的影响情况,同时对土压力监测、加固前后静力触探检测以及侧向位移情况研究两种工艺加固桩间土的不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先堆后桩"工艺施工后的桩体强度较高,但两种工艺处理后的桩体强度都满足设计要求;"先堆后桩"工艺处理后的桩间土强度较高,但该工艺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工期长;"先桩后堆"工艺处理后的软基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而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工期短,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建议应用于处理一般建筑物的软土地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