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犹如世界,让我们惊叹也困惑,让我们同陷深邃之谜。围绕着诗歌创作的神秘性诞生了很多的神话:缪斯、迷狂、神笔、梦授、赫利孔山泉之类。诗歌复杂如人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说的是诗本身就是无以言表的情感的表达,诗歌犹如难言。  相似文献   

2.
一诗与音乐是一同诞生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毫无例外地出现在世界上任何民族最初的艺术中。这种艺术形式除了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简陋必然形成的艺术现象,还有其审美倾向一致性的内在原因。《毛诗序》中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诗、歌、舞都是用来传达感情的,而在情感渲泄的程度上,歌、舞是诗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汪兴泽 《广东科技》2013,22(8):28-29,35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有调节作用、感染作用、动力作用和强化作用,要充分发挥情感的这些作用,就要坚持‘“睛”的投入与“理”的启迪相结合;坚持适度用情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坚持“传情”与“解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闵杰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77-79
广义“读者”与狭义“读者”之间,存在着渐次清晰的历史演进走向:由对自然之物(天地万物,星辰宇宙,乃至人自身)的阅读,到对人为之物的阅读;由政治性、宗教性的阅读,转向审美性的阅读;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选择;由群体性的行为到个体性的行为;由精英阶层向普通民众的普及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自我领悟和体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只有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文本体验的思维意识。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是致力于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作品与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现象。文化是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风尚、价值、信仰、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复合体,是群体成员思维与行为的规则和模式,是类似“历史”、“传统”这些既定的有较大稳定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悠久历史形式和稳固结构形态的价值规范;而文学作品则是“自由”性异常突出的一种感性现象,它创造超越现实规约和秩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理想的感性世界,它让人获得生命体验,激起自由超迈的情感,为躁动无常的灵魂寻觅栖…  相似文献   

7.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和联系。主体根据客观事物对人的不同意义而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不同态度 ,在内部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个人需要时 ,产生满意、愉快、热爱、欢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否则 ,就会产生忧伤、痛苦、厌恶、恼怒的情感体验。常言说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惧 ) ,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  相似文献   

9.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健康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将产生增效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学习经验的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的行动和选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在意境上,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李琦 《科技知识动漫》2009,(24):158-15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以使学生有独特的阅读和思考、独特的体验和表述、独创的见解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个性化也多有涉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问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情感的教化陶冶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认识过程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情感的具体表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对人的陶冶教化作用,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不可忽视也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罗曼 《科技信息》2011,(6):268-268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有“声”而无“情”,只是声音的炫耀而不是歌唱艺术,“唱情”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有“情”而无“声”则是装腔作势,没有传“情”的手段,没有艺术的技巧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分析、理解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才能深刻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相似文献   

17.
<正>情趣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他就会持欢迎的态度,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人的需要,他就会持拒绝的态度,而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1]故古代就有"六情"和"七情"之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的情感使人生活昂扬向上,使生命充满阳光,而情趣是指情感中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许娜 《科技资讯》2005,(24):86-86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只有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情绪情感具有的动力,调节,信号,感染功能,唤上进心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将“理智的思考”寓于“感情体验”中学习声乐知识技术,形成技能,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收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摒除对陶渊明诗的传统分类法,不从内容题材上划分,而从作品的情感、意绪角度划分陶诗为亲情、友情、怀古之情、人生感慨、生命与自然体验等类。从对种类情感体验的诗作的统计看,陶诗在总体意绪上体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这一基调的成因主要是魏晋时代人生哲学上人的觉醒主题的高涨,及陶公为卫护安全生存和人格独立完整而选择的孤独寂寞的人生之旅的影响。人的渺小,卫护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艰难,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无法超越,使陶公深刻地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慨。对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追求,对自然法则超越的欲求,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在陶公时代均无法实现。因而陶诗的孤寂情调是一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其诗深刻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严凤 《科技知识动漫》2007,(10X):119-1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