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语言的、文化的、文学传统的原因。中国古典诗词在人称指示、形象意境、主题情调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朦胧美”。英译中国古典诗词重在传达原诗之“意”。诗词的朦胧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其隐含或潜在的意思。诗词的“达诂”。译者要利用语篇、背景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借助“想象”去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词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其英译版本也达到了12种以上。本文对毛泽东诗词的译本及翻译研究情况做一综述,并考察了12个英译版本的翻译策略。着眼于诗词形式上的忠实与叛逆、译者的主体性、诗性语言的再造等几个方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诗歌翻译则是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翻译理论界,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可行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李白《送友人》的英译本,从翻译标准多元化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进行分析,不仅拓宽了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领域,而且还为今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翻译活动中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成为当前翻译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框架语义学,探讨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英译。分析结果表明框架语义学对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有较强解释力,验证了框架语义学对文化意象英译的解释力。该研究对古典诗词英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32-134
根据关联理论。原作和译作的核心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相似的关系,而这种解释性相似其实是明说和暗含的共享。译者通常要将暗含意凸现出来并提供跟译语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但在诗词翻译中,中国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决定了原语中的许多暗含意和空白不需明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效果也正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它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文言文的英语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言文的英语翻译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深度,从而改善提升其翻译层次。现阶段学生的文言文英语翻译能力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敏感度较差,古代和国外文化意识淡薄,受翻译习惯性思维影响严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英语翻译能力,重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对中英两种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准确理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原语与目标语语言上的差异会给译者带来困难,而且原语文化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也会给译者造成障碍。分析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英汉文化的差异给译者在词汇、表达、语篇层面上带来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文化缺省现象对诗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旨在寻求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诗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得以补偿,从而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外诗汉译的研究常常需要与现代汉诗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回顾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有两条线索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现代汉诗在中外诗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发展;二是现代汉诗在外诗汉译的影响中发展。如果在外诗汉译中就有意识地展开中外诗学的对话与融合,现代汉诗的发展将不仅从中直接受益,而且能少受其负面影响。余光中的英诗汉译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即他的译诗实践浸透着中英诗学的对话与融合意识,这不仅决定了他的译诗品质,也直接助益了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新词的英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者必需确当地处理好文本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与创新性.从互文性角度分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提出研究新词英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英译汉试题参考答案大多比较准确、完整、通顺,但仍有值得推敲、斟酌的地方。我们认为,英译汉试题的参考答案宜精益求精,以增强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