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旅行理论看文学作品在翻译中的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从初始环境出发、经历了时空和语境的压力、并由于接受了语文化的接纳或抵抗而得到新生的旅行,包括出发、旅程和到达三个步骤,而这三个步骤又可以分别与翻译中对文本的选择、从原文本到译文的转变以及译文在接受语文化中的接受情况进行类比。这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的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2.
以"理论旅行"为视角,考察马克思、李大钊、毛泽东三人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不同认识的描述,能够看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之一的"阶级斗争",在李大钊、毛泽东身上的"旅行"给马克思主义本身带来的变化--"阶级斗争"由外在于唯物史观、到成为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再到变成唯物史观的同义词.必须把理论变迁放入特定历史情境中,跳出"现代性"背后的西方中心观视角,才能看到东方的主体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西方翻译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在回顾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思想流派、理论体系,并剖析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特点,从而揭示学习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赵玉闪  王淼 《科技信息》2013,(14):190-191
本文运用巴塞罗情景理论及情景模型对诗歌语篇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翻译过程中从语篇中快速读出其中的文本信息,同时要获得原作者的认知环境,才能真正的再现原语语篇的情景模型。译者在语境中理解原文方可再现原文的风采,译出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近代中国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从此,中国翻译研究者初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两大基本属性,触及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具备较为完整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推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孟子针对春秋以来断章取义的诗风,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释义中的权威性方法论。本文分析了孟子这一命题的本义及其利弊,并与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相比较,旨在探讨它们的异同与优劣,以及看待这两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便开始给传统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对女性主义的广泛介绍和深化研究相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介绍明显滞后,实质性的深入研究更是稀少.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产品翻译理论选择的困难在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笔者以东北二人转的部分翻译为例,实证了"关联理论"在翻译操作层面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较详细的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的三个基本层面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三大突破的关系,即笔者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对目的论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现代化所走过的历程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现代化的途径的过程。其中依次包括: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内部寻找改良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在否定封建制度的基础上试图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阶段。与此相应,形成了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学说是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新的现代化理论成果,它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为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的伟大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历史会重演”与江恩周年纪念理论的概念与涵义。并以上证指数为例分析了江恩周年纪念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及对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西方社会和国家出现比较大范围的文化潮流,这个文学潮流广泛的涉及到了社会学、哲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以及影视等诸多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了西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特点以及它的局限性,为今后的翻译理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娜 《科技信息》2008,(9):206-206
到本世纪中期,西方翻译理论总的发展趋势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文学线和语言学线。其发展过程又是阶段性的,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学翻译观占上风,主要讨论直译与意译、形式与内容、同化与异化、忠实与美等问题。在第二阶段中,语言学翻译观取代了文学翻译观,居主导地位,主要探讨翻译与语言层次,与语境、语义和语言功能的关系。尽管两派各持己见,其自身的某些观点又不乏矛盾之处,但其所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本世纪80年代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翻译开始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另外,在原来的文学和语言翻译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另外一条线索,即文化线索。本文将从文学线、语言学线和文化线几条线索来剖析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深入分析了管理学中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内涵上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理论映射到干群关系上的差异,然后从它们对正确认识干群关系的启示,以及对如何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改善领导方式和提高领导绩效的启示两个方面剖析了二者理论的政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言19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自称是“游戏的文字”,其实不然。他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原欲”理论和马斯洛的人生需要层次理论,对人性、人生、人类存在作了形象的阐释,显示出了当时的思想深度和思考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普遍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林语堂“半半”人生哲学的分析,指出林氏翻译思想也受这一人文主义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其翻译实践中体现的“和谐”“近似”“多元互补”的翻译观、“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及其“后现代”翻译思想,在翻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代以前,没有正式的民歌理论。受金、元散曲传播到民间的影响,明代的民歌空前发达,引起文人们的高度关注,民歌理论应运而生:王叔武、李开先、冯梦龙等作为民歌理论的奠基者,在“真诗”观念基础上建立的民歌理论,实是中国诗学之真谛。  相似文献   

19.
侯震坤 《科技信息》2008,(1):228-228
许渊冲教授的"三化"理论一直对广大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行地名翻译的时候,这一理论同样有着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以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为例,分析了该理论的具体应用策略,并对其提出了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20.
“姑末”地域 ,在中国江南的地形和生态地带区分上属于典型的河谷平原类型。将该地域置于江南数千年开发史中 ,检讨其形成之历程 ,通过这样一种历史地理学个案考察 ,可以为中国东南一带历史人文地域研究提供发生学上的考察标本。为此 ,主要收集、整理和运用了以下三种材料 :关于“姑末”的早期文献记载、秦汉以来有关“姑末”地域的沿革地理记录、基于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的语言分布地图等 ,以此来描述和论证“姑末”地域在各历史时期的存在与演进 ,并对这一历史人文地域的文化特质、与相邻地域的关系等问题加以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