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炉的由来     
在轻工产品诸多发明中,电炉的发明人是一位新闻记者,这也可算是一则"新闻"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新疆哈纳斯"湖怪"之谜被揭开的新闻,经中外媒体相继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近日有关专家却对哈纳斯"湖怪"提出质疑。这一消息经新华社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千万人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3.
<正>虚假新闻在新闻史上是一个时时打、时时有的话题,尤其是自媒体盛行的今天,谁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广泛关注,便成了"新闻"。符合事实的信息还好说,一旦失实,便容易滋生假新闻。而很多人在发布或转发相关信息时,恰恰不注意这一点,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假新闻的炮制者或帮手。远的不说,单就2014年,"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孩子失踪24小时才立案""广西14  相似文献   

4.
史果红 《科学之友》2005,(16):60-61
文字和图像是报纸新闻的表现手法.本方从两者反映新闻真实完整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在当今盛行图片反映新闻的形势下,更应注重运用文字表现新闻.以及点明了新闻具有"真实相对性".  相似文献   

5.
关毅 《自然杂志》2015,37(5):381-387
<正>被誉为地球"大表哥"的"开普勒-452b"行星走到了各路媒体的聚光灯下。美国航天局将其找到这颗疑似与地球最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称为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但不少人认为这种"大新闻"实在不算新鲜。在过去几年,人类已经发现不少地球"亲戚"。对此美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开  相似文献   

6.
冯诗齐 《世界科学》2011,(11):19-19
一个笑话开始于酒吧男侍的一句话:"抱歉,我们不提供中微子服务。"正说着,一个中微子便悄无声息地闪入了酒吧。9月23日,这则曲折纠缠的幽默随着下面这条新闻已在互联网上盛行:在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实验室进行的OPERA一次实验测定,中微子超过了光速。中微子从欧洲核子中心(CERN)到达格朗萨索实验室,其间足足旅行了730公里。大部分物理学家怀疑  相似文献   

7.
"如果这个发现得到证实,那它将是我们宇宙世界中最惊人的发现。"这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今年8月7日在电视中激动地讲的。克林顿是应邀出席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召开的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会上,专家们宣布他们有了最惊人的发现,证明一颗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17日,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升空,科学家希望这颗卫星拥有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能够识破宇宙中的暗物质。2017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取得的首批科学成果。相关成果同一时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我国科学  相似文献   

9.
<正>风又萧萧,雨又飘飘;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前不久,一则"《生活新报》停刊"的新闻,搅动了整个媒体圈,这已不是2015年第一家停刊的报纸,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停刊的报纸。但无论怎样,都没人能否认新闻的价值:老去的只是纸媒的商业模式,而有核心内容、有价值的报道将摇身一变,大行其道,普惠于世。"纸"削减"媒"未死过去几年里,很多纸媒没能熬过"寒冬"。随着《生活新报》停刊,纸媒生存的话题再次被推到舆论  相似文献   

10.
正尽管现在投入到科学研究上的时间和金钱都越来越多,科学进步的速度却勉强跟得上过去的速度,问题出在哪里呢?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曾写道:"科学是唯一的新闻。"尽管政治、经济和娱乐八卦主导了新闻头条,但是科学和技术才是增进人类福祉和支撑人类文明长期进步的基础。这一点从科学研究的公共投入的大幅增长就可以反映出来。现在,无论是科学家的数量之多,科研经费的体量之大,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在媒体上的文化新闻中,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恶搞"的新闻,一会儿是"四大名著遭恶搞",一会儿是"红色影片遭恶搞",一会儿是"伟大诗人屈原被恶搞",一会儿是"古代诗歌遭恶搞",一会儿是"孔子遭恶搞"……一时间,恶搞几乎充满了人们的视听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有不少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纷纷爆出"多肉有毒"这个重磅消息,引起不少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在百度搜索多肉植物,就能看到"多肉植物导致多人中毒、养多肉一定要多留意"这类的新闻,而文章的来源、内容几乎一样……其实这不是新闻,而是旧闻,怪只怪多肉太美,什么平台都想消费它一把。多肉植物难道真的有毒说好的舌尖上的多肉呢?据说南非人还拿生石花当蜜饯吃,外国人还拿多肉植物拌沙拉吃呢。难道这些说法都是假的?当然不是假的,大多数多肉  相似文献   

13.
舒放 《自然杂志》2005,27(4):227-230
进入6月以来,在短短的几天里,两条与科学相关的新闻吸引了全世界无数的眼球:首先,世界第一个实验型热核反应堆最终花落法国,紧接着,首次人造天象--"深度撞击"炮轰彗星成功.这两个事件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都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绝对算得上是今年科技界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4.
脾气秉性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以至于当我们掌握了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时会用"看透"这个词来炫耀对方在自己眼中的状态。一切可能的方式都可能被我们利用来分析一个人(包括自己):面相、星座、行为动作、为人处事、传记、聊天记录……甚至网易新闻还用网友的新闻态度来分析、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你可能在某个新闻态度上被测出是像乔布斯一样的偏执狂。乔布斯的这个特点让人很难联想到他的星座——双鱼座——据说特点是多愁善感,但如果你用"多愁善感"和"星座"作为关键词,会发现每个星座都说自己是多愁善感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上最温馨的画面,一定是母亲静静地为孩子哺乳,是母亲与婴儿目光相对的那一刻……可你是否知道,人类的近亲与远亲的哺乳方式是怎样的千奇百怪,又独具特色的呢?曾有一则新闻轰动世界:"蜘蛛居然会哺乳,而且奶水足,营养还好!"听到这则新闻,很多人本能地抬头看日历,认为这一定是愚人节的搞笑花絮。且不说蜘蛛哺乳是否确有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我们总能看到类似"某国因为安全问题,将禁止使用i Phone"这样的新闻,其内容大致如下:该国政府因为苹果公司不能在特殊情况下提供破解i Phone等加密信息的安全后门,因而将全面禁止特殊职业人员使用苹果手机。这条新闻似乎从侧面表扬了苹果公司对于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视,但是反过来想想,就算苹果公司真的有这样的安全后门,人家能告诉你吗?事实上,i Phone对于信息加密的最高技术是指纹识别。与普通的数字密码相比,指纹识别似乎更具有唯一性。自i Phone 5S使用这项  相似文献   

17.
两年来,京东大地广为流传着一件奇闻:河北省香河县农村一位叫周风臣的老人,从死至今已有三年,遗体却一直不腐,在自然环境中演化成"肉身"。这一特异现象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人体科学专家的浓厚兴趣。199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率先披露了这一消息,继而《北京晚报》、《河北日报》也相继作了报道,随后,河北电视台又发了图像新闻,从而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人体科学专家认为,人体不  相似文献   

18.
新词NewsML     
这是个新词,又是一项新技术,其技术内涵非常广泛,意指新闻用组版语言。这是英国路透社为了将本社的信息内容展开到多媒体而于1998年开发的,并决定在2001年全国转换为国际新闻电通信评议会肯定的NewsML。日本新闻协会于2000年就认可它将作为世界性的标准普及推广。 那么什么是NewsML呢?它对新闻报道提供结构化的框架,使其具有扩充性和灵活性,将新闻项目互  相似文献   

19.
正1987年9月14日,一封标题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设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的"中国学术网"发往德国。199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条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真正成为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这一天,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事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之一,由于许多事件发生在基层,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应站在实发事件的最前沿,以最快的速度、最鲜活的事实等服务于我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