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性理论.我国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经历了由野蛮移植、质疑反思到恪守本位这样一个演进过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开展,它既是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有力武器,也是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文化批评家、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更赋有社会学家的深刻的一面。阿多诺对大众文化批评的社会学价值在于,大众文化所包含的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内涵与精英意义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基本冲突;同时他也阐述与分析涉及到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问题;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个性化问题;大众文化社会功能与文化市场中的肯定性质及负面性质。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作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社会文化批判理论,这套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强烈批判,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对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文化标准化、商品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引导大众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创新,鼓励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大众文化消费,为大众文化消费注入更多的理性因素,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大众文化承担着后现代主义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与重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更好地解决中国出现的问题,使中国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兰克福学派就大众文化提出了系统的批判理论 ,后继的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一些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相左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二者之间分歧之处的阐述与比较 ,肯定了后继者对接受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掘 ,但也指出其局限性 ,并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以经济基础、生产机制为依据的深刻分析予以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接触日益频繁,从而加大了东西方大众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冲突。由于在成长发展上的后发性,中国大众文化成为西方大众文化“化中国”的重要途径,面对全球化的压力,中国大众文化不能退却畏缩,而应该以积极的“中国化”姿态来迎接挑战,用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构筑防止西方大众文化“化中国”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高等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负面影响是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教育新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使得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可能,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为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一开始就以社会批判的理论思想“兼收并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而使这一学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实践中,都兼容了第二、第三国际之外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了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思想的融合。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工业技术所带来的“文明”进行了否定批判,肯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而将它与科学性分离,使这一革命性指向了人的纯粹自然,甚或是弗洛伊德的生命原欲。这种基于卢卡契的人的完整、和…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作为20世纪末在中国文坛迅速崛起的研究范式,已经成为当前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化现状的考察、第三世界文化身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对传统学科机制和学术建设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以“后现代呼应”为线索探讨文化研究在批评方面的影响和意义,这在具体内容上可以包括对“现实的语境”、“权力”、“学术政治”、“大众文化”四个主要方面的研讨与审读。  相似文献   

11.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之一。文章认为西藏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2.
"跨界融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工业设计、信息消费等产业和要素的融合,使福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领域广、平台多、程度深的态势。要快速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路径应是:以业态创新打造完备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科技"促进"集成创新",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打造福建旅游品牌;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以创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桥被誉为杂技之乡,其杂技文化生态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发展杂技文化产业是对吴桥杂技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可以通过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将吴桥打造成世界杂技文化名城,发展杂技文化产业,保护杂技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吸引源,是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山水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可以推动镇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成长的过程。宁波的文化产业从最初萌芽单一的发展到多元化发展,其规模、类型、涉及领域都有了质的飞跃,呈现出规模扩大、格局优化、地方产业特征突出等诸多特点,使文化产业在宁波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文化赢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自主,成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改变了其固有的角色,它演变成为一种商品,并逐渐发展为经济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形成了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文化产业。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极度扩张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合理、必然且适时的选择。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合理性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兴盛所造成的压力构成了其生成的背景,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其宏观背景;文化产品内容的价值寻租、资源富余、闲暇时间等文化产业兴起的条件日臻成熟;政策扶持及智力资本拥有程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处于战略节点期。如果不能及时制定并贯彻有效战略,被锁定在低端环节,则有失去本轮产业机遇的危险。由于文化产业是错综复杂的矩阵式或网状式产业,民族地区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工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以谋求突破。多项目集成的文化产业运营平台类思路应是首选。现有依托文化内容制造商、文化空间制造商或文化载体运营商的几方面典型模式都可以作为借鉴。综合现有模式而言,如能创造性地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联盟机制,将有助于集成项目储备,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激活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外被称作"未来的主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集文化与创意于一体的一种产业形式,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知识与创意手段打造文化产品,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管理手段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因此,需要大量培养和造就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需要产业经营人才和知识产品保护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政策的支持,资金的辅助,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备条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化结构理论已难以作出归类与分析。本文运用三维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规律上也从形式上回答了文化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问题。本文认为,文化业态是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业三大业态;文化形态是指文化结构的外部运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惰性文化、常性文化、理性文化三种形态;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发生与特征以及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包括文化群落共存律、文化重演周期律、文化进化振兴律等三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