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庆英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87-90
本文采用双线性等向硬化模型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并用Drucker-Prager理想弹塑性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同时在桩-土接触面上设置接触单元模拟桩-土间的非线性,建立了一个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不同的建筑场地条件下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结构的内力以及变形分布情况,得到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这一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了系统总结.总结了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针对某些理论研究思路及现状加以评述,可供此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简化桩模型和多分段杆单元模型来模拟独立桩承框架结构.对一幢七层独立桩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考虑与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影响的结构自振特性对比分析.然后依次输入9条地震波加速度记录,对结构进行了考虑与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影响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由大量的数值分析结果总结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并用算例对部分结论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简谐剪切地震波激励下三维土桩结构线性耦合体系简化分析模型,桩和结构均被简化为一简单梁模型;对耦合体系桩承台对基岩运动的放大效应进行了求解,此放大效应反映了耦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通过算例讨论了结构高度、刚度和质量、土层厚度和刚度以及桩刚度对耦合体系放大效应和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体系的固有频率随结构高度、质量或土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结构刚度或土刚度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高度、刚度和质量以及土层厚度、刚度对耦合体系放大效应的影响无简单规律可循,而桩刚度对其影响不大.在与自由场地表面对基岩运动放大效应的比较中可知,在某些桩基结构的动力分析和设计中耦合体系动力相互作用不应忽略.这为进行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详细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高层建筑群逐渐增多,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场地-结构群动力相互作用概念,介绍了土-结构和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从试验研究、力学模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集中质量法,将桩周围土体简化为弹簧和阻尼器,用大型商用软件ANSYS对一六层框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建立了两种简化模型:刚性基础模型和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并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时程分析。计算分析表明,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地震时程反应有一定影响。其结论为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考虑桩土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时的阻抗函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单桩为例导出了各参数对整体阻抗函数的贡献,明确了影响桩土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阻抗函数的各种主要参数,如各层土的剪切波速;桩的半径和长度;土与桩的密度;土的泊松比等,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水平地震作用下层状地基土中桩基建筑物的动力相互作用的特性,总结出各参与要素对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的作用规律,并探讨了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程度的简单判别方法;编制了群桩分层土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及优化设计程序.实例分析表明,在带桩结构工程中应用该程序进行抗震作用下的优化动力计算是简单可行的,可由体系周期放大因子的值来确定采取相互作用设计计算与否,为桩承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核电厂房的楼层反应谱是核电结构和设备抗震设计的依据.采用通常的确定性的方法计算只能选择可能性比较大,但又相对比较保守的荷载和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对计算结果反映实际的程度很难作出可靠的判断.在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核电结构设计中的参数不确定性问题,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概率统计法进行楼层反应谱的分析.这种方法可以适应性能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的各种不规则变化,在概率统计基础上获取不同置信率的响应结果.数值算例表明,该模型合理,计算结果可以对传统的确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置信率的定量判断,进而对传统确定性方法设计的核电结构安全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基于地下结构破坏的特征和地下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提出了地下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软土地基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高层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机理,文中设计了1∶6比例的框架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考虑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和刚性地基上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考虑SSI的框架模型和刚性地基框架模型的结构动力响应,总结出本试验中SSI效应对高层纯框架结构的影响规律:考虑SSI效应后,桩-土相互作用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过滤作用,大震时一般有削弱峰值的作用,且整体结构的振动频率降低,阻尼比提高。从结构内力来看,SSI效应减小了楼层剪力和弯矩,有效降低了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从结构位移看,当震级较小时,SSI效应减小了结构的弹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降低了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当震级较大时,上部楼层由于模型差异和损伤累积,部分工况下SSI效应增大了结构位移响应。从结构加速度看,SSI效应降低了楼层绝对加速度和相对加速度,同样减小了地震对结构的作用。这是由于SSI效应下桩-土相互作用产生辐射阻尼和滞回阻尼,消散了整个结构-桩-土系统的能量,同时软土地基传递给上部结构的辐射波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4.
15.
熊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12):13-18
导出了一种可考虑土的分层以及桩顶轴向力参与作用的计算土介质中群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S-R简化模型的应用效能.利用子结构理论,可计算任意构型、桩数、土层属性下的群桩结构系统动力反应,其计算工作量较小,便于工程应用.通过一桥梁墩基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表明:考虑竖向振动附加影响的水平激振作用会产生相当的附加变位,致使水平群桩阻抗效应减少;同时桩间动力相互作用影响也较单一水平力作用时有明显规律性的增强;桩土子结构的柔性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体系水平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地下爆炸波冲击下隔震连续梁桥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地下隧道内意外爆炸所引起的地下爆炸波的冲击作用,对带有摩擦摆支座的隔震连续梁桥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同时考虑土与桥墩基础以及桥台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在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采用有限元、无穷元和梁元等多种数值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了由地下隧道及其周围包含河道的有限土区、远场半无限土区以及跨越河道的摩擦摆支座连续梁桥等3部分构成的整体计算模型;在摩擦摆支座隔震分析中,提出了连续摩擦力模型以取代库仑摩擦力模型,从而避免跟踪啮合滑移的过渡边界并可减小计算误差.通过数值仿真以及与Lysmer透射边界法和修正阻尼透射边界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耦合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与板式橡胶支座和刚性球铰支座的隔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摩擦摆支座连续梁桥的顺桥向隔震效果以及不同参数对隔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为城市地下隧道及桥梁的抗爆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河流对成层中软土地基上建筑物地震反应的影响,构建河流-土体-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完全有限元计算模型,在考虑土体重力的前提下,分别采用三条地震波对此相互作用体系进行时域内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建筑物靠近河流时,结构顶层总位移、基础的水平移动和转动明显增大,并产生明显的不可恢复偏移;软弱夹层的存在,使整个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软土地基上桩?土相互作用对高层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机理,设计了1:6比例的高层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软土地基上框架结构的模型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层状剪切盒模拟土体的边界,锯末和砂土的混合物作为地基土、以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拟上部结构,基础采用3×3群桩基础。通过对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框架模型和刚性地基框架模型的结构动力特性,总结出本试验中SSI效应对高层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规律:土体对地震动存在显著的过滤作用,放大土体基频附近的振动,且放大幅度随地震动的加强而减小;小震时土体对加速度峰值起放大作用,而在大震时起减小峰值的作用;考虑SSI效应后,结构的频率降低,阻尼比提高,结构的损伤出现得更晚,发展也更慢。在土体频率处,SSI体系的振型受土体影响显著;在远离土体频率处,SSI体系振型与刚性地基一致。 相似文献
19.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高层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子结构方法对天然地基上带刚性整体基础(箱型基础或筏板基础)的高层框架结构进行平面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地基阻抗采用拟合数值结果得到的近似公式,上部框架结构采用层间一杆系模型.对1栋12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讨论了不同地震波输入和不同地基对系统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