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科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为了解中国该领域发展态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基于2004~2013年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神经科学领域论文数据,与国际主要国家对比分析了中国该领域SCI论文数量及其被引用情况、专业研究机构规模、主要发文期刊及其Q分类以及影响因子TOP5期刊文章数量和影响力等.结果表明,中国神经科学领域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及其产出量近年来增长显著;虽然仍以低影响因子期刊论文为主,但近两年中国高水平期刊文章数量呈增长态势,TOP5期刊论文影响力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说明近年来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研究规模增长显著,研究水平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
试管西红柿     
下一个世纪进入番茄酱、沙司和汤的西红柿可能不用阳光照射,也没有西红柿皮和种子了。蓓蒂·凯·伊西达对樱桃色西红柿进行试管培植花萼的研究。她是美国农业部的一位生物学家,她所研究的试管西红柿已经成熟,是樱桃般的鲜红色而且  相似文献   

3.
190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一致将医学奖分别授予了两位在神经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意大利的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igi 1843~1926)和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拉蒙·伊·卡哈尔(Santiago Ramon Y Cajal 1852~1934)。他们在神经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开创全面的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6月20日《自然》杂志介绍了由该刊记者和编辑评选出的10位中国科学家。他们在神经科学、中微子、空间科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有重要影响,他们的研究彰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向突触致贺     
尽管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仍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骄傲。他的关于“多巴胺是大脑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神经递质”的伟大发现,不仅为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带来了全新的疗法,还引发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划时代革命。 2000年深秋时节,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终于意识到了卡尔森成就非凡,让执教于瑞典哥德堡大学、77岁的卡尔森(见图)和另外两位“神经细胞信号传递领域”的先驱分享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一位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74岁的保罗·格林加德(Paul G…  相似文献   

6.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劳伦斯·C·凯兹(Lawrence C.Katz)博士于去年11月26日因患恶性黑素瘤在家中去世,终年48岁。葬礼于11月28日下午在纽约以色列之子联盟春之谷公墓举行,晚些时候,北卡罗莱纳州中北部城市达勒姆的贝瑟尔教堂举行了追悼仪式。凯兹是一位受人崇敬的神经生物学家,他对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发育及其功能的研究为国际上所公认,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明发育中的大脑用以形成、维持并修正主视觉皮层中区域神经回路的细胞事件及其线索上。凯兹率先使用多种技术——包括荧光示踪剂、大脑切片和生物体…  相似文献   

7.
<正>神经科学领域几十年来将"人脑如计算机"视为重要的隐喻。但这一想法是否让我们在脑研究领域中迷失了呢?这一时代见证着人们尝试攻克有史以来科学界最重要的难题之一:如何理解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脑。科学家们不断积累着大量脑结构和功能的数据,涉及各种生物从大到小的脑。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尝试破解脑是如何运作的,同时发展出了惊人的技术以描述和操纵脑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年近九旬的神经科学领域先驱之一杭伯格(Hamburger V.)由于发现神经元自然死亡的规律在脑分化中的作用和指导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的开拓性研究工作,于今年5月获美国科学院授予的Fidia-Georgetown神经科学奖。探索神经细胞死亡的规律是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最新一期"上海科普大讲坛"邀请到当今世界顶尖的神经科学研究专家,请他们解读正在启动和实施中的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人脑研究计划,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正是在这次会上首次提到了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三位受邀演讲的神经科学家分别是: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特聘教授、神经科学学科主任威廉·莫布里和洛桑理工学院欧利弗教授。本刊受邀刊发此次上海科普大讲坛的内容,其中浦慕明先生的文稿已经本人审定;另两位报告人的文稿未经本人审阅。另外文中涉及的标题均为编者所加。——编者  相似文献   

10.
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一次宴会上,各国科学名流济济一堂。其中,一位中国神经生物学家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谈笑风生。这位年过七旬的科学家以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骄人成就得到了各国科学名流们的高度评价。这位老人,便是中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大脑结构的研究把时间上升成为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时间?2007年6月,马来西亚人年轻人(19岁)阿尔伯特·曹(Albert Tsao)在挪威特隆赫姆的卡夫利系统神经科学研究开始了他的工作。曹当时2是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实验室的一位暑期实习生,这对夫妻搭档是当时神经生物学领域声名显赫的科学家,他们发现了神经系统中的"网格细胞"(这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可以通过追踪我们的位置在人类大脑中生成导航地图)。网格细胞位于大脑内侧的内嗅皮层区。曹对于相邻但未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同一学科内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不同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且界线逐渐模糊,这种科学的交叉往往又是新的学科的生长点。近年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神经科学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国外科学家认为,神经科学可能是本世纪末生物科学中最有建树的领域。为了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跨学科的神经科学会。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现已逐步演变成各国神经科学研究会的一个联盟。为此中科院在上海各有关研究所发起成立了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以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我国神经科学的前辈冯德培、张香桐等和科学院各级领导都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情支持。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学术报告摘要刊出以飨读者,也是表示本刊对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成立的祝贺。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同一学科内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不同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且界线逐渐模糊,这种科学的交叉往往又是新的学科的生长点。近年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神经科学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国外科学家认为,神经科学可能是本世纪末生物科学中最有建树的领域。为了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跨学科的神经科学会。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现已逐步演变成各国神经科学研究会的一个联盟。为此中科院在上海各有关研究所发起成立了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以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我国神经科学的前辈冯德培、张香桐等和科学院各级领导都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情支持。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学术报告摘要刊出以飨读者,也是表示本刊对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成立的祝贺。  相似文献   

14.
一位儿保医生与脱贫交集:"那张曲线图深深刺激了我" 世界科学:江老师好,几个月前在对您做启明星采访时听您说起您很关注脱贫攻坚战的进展,而且您带领的团队前些年就已经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外同行合作,针对中国深度贫困边远地区的儿童开展相关的队列研究,掌握这些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一名儿保医生,您怎么会和...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同一学科内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不同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且界线逐渐模糊,这种科学的交叉往往又是新的学科的生长点。近年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神经科学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国外科学家认为,神经科学可能是本世纪末生物科学中最有建树的领域。为了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跨学科的神经科学会。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现已逐步演变成各国神经科学研究会的一个联盟。为此中科院在上海各有关研究所发起成立了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以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我国神经科学的前辈冯德培、张香桐等和科学院各级领导都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情支持。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学术报告摘要刊出以飨读者,也是表示本刊对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成立的祝贺。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同一学科内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不同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且界线逐渐模糊,这种科学的交叉往往又是新的学科的生长点。近年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神经科学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国外科学家认为,神经科学可能是本世纪末生物科学中最有建树的领域。为了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跨学科的神经科学会。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现已逐步演变成各国神经科学研究会的一个联盟。为此中科院在上海各有关研究所发起成立了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以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我国神经科学的前辈冯德培、张香桐等和科学院各级领导都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情支持。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学术报告摘要刊出以飨读者,也是表示本刊对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会成立的祝贺。  相似文献   

17.
<正>53岁的格雷戈瑞·伯恩斯(Gregory Berns)是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一位神经科学家,他每天扫描狗的大脑,试图弄明白它们在想些什么。伯恩斯的新书《生而为狗》(What It’s Like to Be a Dog)详细描述了这项研究。研究发现中有一点非常重要:你的狗可能真的是因为你这个人而爱你,而不是因为你的食物。为此,《纽约时报》记者在伯恩斯访问纽约期间采访了他,之后又和他通电话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8.
陈侠 《世界科学》2005,(9):28-29
居里奥·托诺尼(GiulioTononi)是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对睡眠和意识进行研究。他测定过睡眠中果蝇的脑电波;识别出人熟睡时仍然活跃的那些基因;并证明睡眠能够促进学习和记忆。他认为,睡眠可以让我们在经历了一天的劳顿后重新调整我们的大脑。本文是美国《发现》杂志在不久前对他进行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正科维里奖(The Kavli Prize)是由美国科维里基金会与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教育科学和研究部合作打造的科学奖项品牌,旨在奖励在三大极端尺度研究中作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天体物理、纳米科学和神经科学。该奖于2008年首次颁发,单个领域设100万美元奖金,每2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2018年5月31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宣布了2018年7位科学家获得科维里奖。ASTROPHYSICS科维里之天体物理奖尤因·迪希欧耶克来自荷兰莱登大学的尤因·迪希欧耶克(Ewine van Dishoeck)独享本届科维里天体物理奖。她在推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发挥着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说到有影响力的神经科学研究工作,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就有夸耀的资本了。这不是哪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得到的结果,它解析了250万篇神经科学论文的内容,绘制了它们彼此引用的图谱,以此计算出每个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在最有影响力的10位科学家中(详见表1),有3位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