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针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大多在静态给定(外生)的网络结构下,并假设银行资产负债表固定的情况下,研究银行网络系统中银行倒闭传染规律。而现实中的银行网络系统,网络结构是内生(银行动态拆借选择形成的)动态演化的,同时网络中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是动态演化的。本文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动态演化、储蓄波动动态演化及同业拆借利率动态演化下,构建动态内生拆借网络演化的银行网络系统模型。然后研究内生拆借机制,网络结构、银行异质性及不同参数变动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偏好拆借形成的多中心网络结构下的系统更稳定,且偏好网络的网络密度明显低于随机网络;进一步研究发现,异质性银行系统比同质性银行系统稳定性更高;同时,增大银行数量、增加所有者权益比重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维护系统稳定性;但增加投资比重并加大存款波动时系统稳定性将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系统稳定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针对我国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的动态波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宏观经济动态波动下的银行同业拆借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宏观经济波动情况下,银行的投资回收期与银行的投资存款比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大,投资回收期越短,越有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银行间拆借网络的连接度固定时,各种宏观经济波动下都存在最优的投资存款比。经比较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呈下降趋势下,只有较小的投资存款比才能使银行系统稳定,而宏观经济呈上升趋势与随机情况下,每期最优投资存款比较接近。最后,探讨了不同宏观经济趋势冲击下银行的调控策略,对银行监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同业拆借市场中银行的交易行为相仿、并缺乏对拆借资金有效监管的问题,首先构建多Agent的动态银行网络模型,然后采用计算仿真的方法研究Agent的两种行为下(投资约束行为与未约束行为)银行网络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未加约束的同业拆借行为将导致银行系统的风险增大,并且当由此造成银行系统不稳定时,中央银行试图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系统稳定的货币政策难有效果。  相似文献   

4.
范宏  王珂 《系统管理学报》2019,28(4):660-666
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一经推出,便在短期内吸纳了巨量的活期资金,其超预期表现也引起了银行业的高度关注。构建了具有“余额宝”的多Agent动态银行网络系统模型,研究了“余额宝”类金融产品对我国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余额宝”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受两个参数控制,即银行间连接度及存款转移比例(“余额宝”吸纳的活期存款占银行活期存款的比例)。当银行间连接度较小时,“余额宝”的存在有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此时存在一个有利于银行系统稳定的最优的存款转移比例,而且该最优存款转移比例随着银行间连接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银行间连接度太大时,“余额宝”的存在不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从银行间流动性角度分析了上述“余额宝”对银行网络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最优存款转移比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网络结构与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复杂网络和演变的资产负债表模型,引入影子银行,构建考虑不同银行间网络结构的动态银行间网络系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是风险传染的主要载体,带有影子银行的银行系统性风险较高且其与银行间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相对集中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网络更容易传播风险,分散的随机网络可以缓解风险传染,但过强的外部冲击会使缓解作用失效。  相似文献   

6.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银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使我们意识到仅仅依靠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作用不足以保障银行系统的稳定,因此,本文聚焦于中央银行的调控,并且提出三种动态的宏观经济冲击情景,通过构建不同宏观经济趋势冲击下的具有中央银行调控的银行网络模型,进行系统仿真,探讨影响银行系统稳定性的中央银行调控措施。研究表明:首先,央行援助力度与银行间连接度两种力量由于冲击情景不同而作用不同;当面临宏观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冲击时,增强银行间的连接度基本无效,只有央行给予较大的援助才能较大的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而在上升趋势以及随机情况下,既可以仅依靠银行间连接度也可以这两种力量结合使用来提升稳定性;其次,在面临宏观经济的各动态冲击情景时央行调整贷款利率对稳定性提升的作用不明显;最后,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冲击情景下对稳定性的作用不同,下降趋势下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而提高;上升趋势和随机情况下都存在存款准备金率的临界值将系统划分为稳定性区与非稳定性区。  相似文献   

7.
银行间拆借市场网络是银行间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银行主体不同的借贷行为会导致不同的风险传染效果。本文分别针对银行主体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下的借贷行为构建风险传染模型,对比分析网络结构,仿真模拟传染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有限理性下银行间拆借市场网络密度更大,节点间距离更紧密,发生银行间风险传染概率更高;相比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下的拆借交易显著提升了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系统重要性银行因其资产规模大、同业资产占比低、资本充足率高等特点而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传染能力。在传染的动态比较方面,近几年银行间拆借市场风险传染呈现“U型”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主观偏好影响在供应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带有主观偏好"特定选择"机制的供应网络结构演化模型.研究了一般供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构建了主观偏好选择表达式.设计了偏好选择的主客观影响权重系数,使得模型中主观偏好影响权重可调.通过模拟研究,分析了模型参数与网络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模型网络与现实供应系统基本结构特征的一致性,表明了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供应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能够为基于系统结构的供应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尤其是考虑主观决策偏好的供应系统行为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系统中古诺寡头博弈及其均衡状态的非线性动态演化问题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而信用的多重约束已成为影响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对寡头企业博弈行为及其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考虑了下游企业信用违约、银行信贷意愿与银行信贷风险偏好差异性等信用多重约束影响,构建了信用多重约束下上游寡头企业产量决策的动态古诺双寡头模型,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与古诺博弈相结合,系统解析了多重信用约束对两个上游寡头企业动态产量博弈均衡稳定性的影响及古诺-纳什均衡非线性演化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1)下游企业信用违约、银行信贷意愿和银行风险偏好差别程度的增大对产量决策古诺-纳什均衡起到稳定作用,且三者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2)银行风险偏好差别程度增大会改变双寡头竞争形势,可能造成混沌状态下单寡头垄断形成; 3)下游企业信用违约和银行信贷意愿的波动频率增大能抑制混沌行为,但不利于古诺-纳什均衡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网络视角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传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的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假设,利用中国银行业数据,使用最大熵方法估计银行间资产负债关系,建立银行间市场网络以研究我国单个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风险的传染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而通过建立异质性银行的多主体仿真模型研究银行间市场结构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完全连接网络,中心-边缘的层级网络将增大金融风险传染的范围和程度. 此外,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而言,所有者权益占比提高将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传染概率,而银行间资产和负债占比提高则会扩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 这为我国银行业系统风险监管中对金融结构的关注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念平 《系统工程》2015,(2):141-145
主要探讨网络形成模型中个体连接搭档异质性对有效网络结构的影响。由于个体在财富、地位、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网络形成过程中个体偏好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个体成为连接搭档。因此在Jackson和Wolinsky(1996)提出的连接模型基础上,考虑当个体连接成本与得益由其连接搭档决定时,相较与同质性个体,其有效网络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搭档异质性在增加有效网络的多重性及结构的复杂性等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个基于避险行为的银行间网络模型,研究了异质性网络结构和异质性银行资产条件下流动性囤积避险行为、折价出售避险行为以及避险行为叠加对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性囤积在初始阶段减缓了系统性风险传染,折价出售没有延缓系统性风险传染,而避险行为的叠加从整体上加剧了系统性风险传染。考虑避险行为时,异质性网络稳定性强于同质性网络,不考虑避险行为时,同质性的随机网络更加稳定。最后,银行资产异质性对系统性风险传染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知识网络演化模型的仿真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类基于知识相关度的局部偏好连接机制和偏好删除机制的知识网络演化模型。数值模拟了知识网络累积度分布,累积度分布一开始近似服从无标度分布,而后出现一指数截断。最后比较了在一些不同连接与删除机制下生成的一些知识指标,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知识的局部偏好连接机制和基于度的偏好删除机制比随机局部偏好连接机制和随机偏好删除机制更易于引起网络异质性及提高网络的绩效,而这些指标是有利于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是银行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基于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总体借贷数据,首次综合运用最大熵法和最小密度法间接推断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对比分析两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差异,以及两种网络下银行随机倒闭风险的网络间传染路径和程度。综合两种网络下的风险传染结果,分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抗风险能力,并挖掘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小密度法下的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具有实际网络的连接稀疏性、异向连接匹配和无标度度分布等特征;与最大熵法所推断的网络相比,基于最小密度法网络的银行倒闭风险传染范围更广及传染强度更强;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坏账准备占不良贷款比例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弱;银行同业拆借率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也越强。研究结果有利于对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或抑制金融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公平偏好作为参与者具有的一种行为决策偏好,对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产业转移驱动下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创新合作水平,基于公平偏好理论,通过模拟构建欠发达地区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利用演化雪堆博弈模型从企业的公平偏好类型、网络结构和节点类型对欠发达地区企业创新合作的涌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公平偏好类型在企业博弈合作损益比的约束下对网络合作行为涌现产生影响,其中避免不公平偏好更有利于促进网络合作行为的涌现;网络平均度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网络合作行为的涌现,中心节点比中介节点对网络合作行为涌现有更重要的影响力;中心节点不仅能够有效抵抗背叛者对网络的入侵,而且当网络中的企业具有避免不公平偏好时能够对网络合作行为的涌现产生最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动态评估指挥控制网络面向复杂任务和对抗环境下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行为,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指控网络的动态特性,综合考虑了指控网络实体及网络结构关系的异质性,建立了基于多属性加权的指控网络模型;制定了指控网络节点和边的加入或删除规则、局域世界规则和边权演化规则,提出了基于局域世界的加权指控网络演化模型。仿真实验表明,模型具有贴近战场实况、遵循幂率分布、作战效率高等特点,可为指挥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网络效应新产品扩散中采用网络结构和初始条件对扩散模式的作用.所有潜在采用主体位于一个复杂网络上,每个主体综合自己对新产品的偏好和邻居的决策决定是采用新产品还是继续等待,所有主体的决策共同决定新产品扩散模式.结果表明,网络结构的作用依赖于主体决策机制:对于创新市场,网络异质性阻碍了新产品扩散;对于替代市场,网络结构对扩散模式没有影响.初始采用比例增大导致稳态扩散比例增加,但边际作用单调下降.研究结果对管理采用网络和开发有效的新产品扩散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型复杂装备的系统结构和研制流程呈现网络化特征,研究风险演化机理有助于控制风险、降低复杂性.通过系统动态过程建模仿真获取数据样本,运用贝叶斯学习从仿真数据样本中提炼风险演化网络,识别不同风险等级的节点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降低了仅凭经验构建风险网络的主观性.对贝叶斯学习获得的风险网络进行概率推理,在总体高风险等级下计算风险网络节点的风险后验概率分布,进而确定风险演化关键节点和传播链路.最后,通过与复杂网络特征指标评估下的静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风险网络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网络结构特征和风险传播的动态特征共同决定了风险演化关键节点和传播链路.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基于二维网格构建的异质小世界网络上的演化囚徒博弈,研究了该网络结构的异质性对合作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中异质节点和长程边数在中等水平时,网络的合作水平最高,过多和过少的异质节点和长程边数均不能使合作水平达到最高.此外,不同于同质网络,在特定的条件下,异质网络平均连接度的增加仍然会促进合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rkov区制转换的流动性溢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小俊  刘思峰 《系统工程》2007,25(10):16-20
以内生两状态的Markov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现象。实证结果表明:(1)收益与非流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流动性溢价理论;(2)流动性溢价存在着动态特性,即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状态下,流动性溢价不同:高偏好不确定状态时的流动性溢价高于低偏好不确定状态时的流动性溢价;(3)在2001年5月前,市场交易活跃,更多地处于低偏好不确定状态,而在这之后,市场交易的清淡使得其更多低处于高偏好不确定状态;(4)流动性溢价与流动性水平有关:流动性水平越弱,流动性溢价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