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考虑某厂商面向策略型消费者且采用共生换代策略时的联合定价和定量决策问题,把每个周期分为正常销售阶段和折价销售阶段,分别构建单周期博弈模型和多周期马氏决策模型来探讨厂商最优策略与消费者策略行为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当市场只有策略型消费者时,厂商应采取相对保守的固定定价策略且每期剩余旧产品应全部处理或全部进入销售。此外还探讨了不同情形下应对消费者策略行为的措施:当创新速率较快时,厂商需提高旧产品价格,反之需同时降低新产品价格和提高旧产品价格;当消费者因等待导致的偏好损失较小时,厂商应先降低新产品价格,再提高旧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2.
基于消费者的策略购买行为,研究销售开始时提供某种新产品的销售商1和销售开始一段时间后提供模仿产品的销售商2的竞争性产品定价。通过分析策略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销售商之间的博弈过程,证明了该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得到了新产品的最优跨期定价、模仿产品的最优定价及两销售商的最大利润。研究还发现,凭借先动优势,作为领导者的销售商1所获利润大于作为跟随者的销售商2所获利润;与消费者为短视型时的销售情况相比,消费者的策略性降低了新产品的两期价格、模仿产品的价格及销售商1的利润,但有可能增加销售商2的利润;消费者的策略购买行为对销售商2利润的影响取决于销售周期、模仿产品的质量与投放市场的时间、消费者第二阶段对产品的估价折扣等参数的取值。最后的数值试验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消费者策略行为,在单个厂商销售两种可替代产品情况下,建立了两周期动态定价模型.假设消费者对产品的估价是异质的,且服从均匀分布,通过相对估价系数构造两种产品不同周期内的估价函数,比较不同的消费者剩余得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厂商的最优定价策略.还分析了只存在短视型消费者时厂商和消费者的决策.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模型主要参数变化对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发现消费者的策略行为会减小厂商通过动态定价所获得的额外收益.  相似文献   

4.
考虑平台声誉及顾客在平台间的转移购买行为,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和博弈论,构建了竞争平台双方的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考察声誉差异电商平台的定价策略选择,探讨顾客转移对在线产品定价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声誉差异对平台的定价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平台双方价格策略具有趋同性且易陷入“猎鹿博弈”困境;相比于统一定价,基于行为的定价将降低企业第2阶段产品价格和利润,但会增加高声誉平台的市场份额;双方均选择基于行为的定价时,信息搜集成本不影响平台第2阶段的产品定价及利润;当消费者转移成本不为零时,基于行为的定价进一步降低平台利润,转移成本越高,平台利润越低。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的服务定价策略是数字音乐平台提升用户黏性和盈利水平的关键。针对数字音乐平台的免费、单阶段、连续阶段服务特点以及策略型、短视型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构建基础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对比分析平台的最优定价、利润水平和市场需求量,揭示平台服务水平、消费者支付意愿和策略型消费者所占比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相对于基础模式,采用混合模式可以提高数字音乐平台利润水平;平台单阶段会员服务应采取撇脂定价策略,会员服务价格随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提高而提高;若提供较高水平的免费服务,平台降低会员价格并不能保证需求和利润的提升。随着策略型消费者占比提高,平台应降低连续阶段会员服务价格以提升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6.
考虑需求不确定下在线平台销售两种相互可替代的有限库存易逝品,引入消费者由于价格以及库存驱动的需求替代以及社会学习行为,构建了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得出了最优定价策略。结果表明:首先,无论销售产品真实质量高低,考虑消费者的社会学习行为能够制定出更优的价格策略从而提高平台利润,对于高质量产品,平台的最优定价路径为先定低价后提高价格,对于低质量产品,平台的最优定价路径为先定高价后降低价格。同时,引入消费者延迟购买的机会损失时,随着机会损失系数的增大,对于两高质量产品,最优定价路径逐渐降低,对于两低质量产品,最优定价路径为对一产品定相对低价,对另一产品定相对高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垄断厂商线上线下分期销售背景下,向消费者发放试用品以消除新产品不确定性,进而通过试用者评价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播种策略,建立了考虑产品观测特征与体验特征的播种模型,分析了商家在不同定价策略和市场环境下的最优播种量和收益,并进一步对商家决策播种影响力模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商家是否播种与线下目标消费者定位、消费者分布、产品的体验品特性程度有关;2)线下渠道服务全部潜在消费者时播种的益处更明显,且高估值消费者比例越大或产品越倾向于体验品,播种范围应该越大;3)当商家在线下渠道只服务高估值消费者为更优策略时不应播种;4)当商家决策播种影响力且线下服务全部消费者时,商品越倾向体验品,越有动机提高影响力并减少播种量来增加受播种影响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数据技术的发展让厂商可追踪消费者历史购买信息并基于其显示偏好进行差别定价,即基于行为定价(behavior-based pricing, BBP).同时,随着各类市场中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激增,消费者寻求多样性行为变得越发显著.本文主要研究竞争厂商在面对寻求多样性的消费者时基于行为定价的本质特征和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厂商利润的影响.基于双寡头两阶段动态定价模型,本文研究发现,厂商均衡时的定价策略和利润水平取决于消费者寻求多样性倾向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强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当消费者寻求多样性倾向相对较低时,厂商会采取诱导转移定价(即对老客户定高价,给新客户折扣价),使用BBP策略会降低厂商利润;否则,厂商会采取奖励忠诚定价(给老客户折扣价,对新客户定高价),使用BBP策略将提高厂商利润.本文的研究结果解释了现实中不同类型产品迥异的定价策略,也对厂商综合考虑消费行为和显示偏好以进行产品定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零售商退货产品再销售问题,本文基于策略消费者行为特点构建消费者效用需求模型,探讨在不同策略消费者占比、策略消费者折扣估值以及第三方预留费用下制造商两周期定价策略。结果表明:当策略消费者占比和策略消费者折扣估值系数都偏低时,制造商应在第1周期制定较低的批发价格,在第2周期制定较高的销售价格;当策略消费者占比偏低、策略消费者折扣估值系数偏高时,若第三方预留费用偏低,制造商应在第1周期制定更高的批发价格,在第2周期制定较低的销售价格,若第三方预留费用偏高,制造商应在第1周期制定较低的批发价格,在第2周期制定较高的销售价格。  相似文献   

10.
新产品通常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如何保证产品的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通过预售提前获取需求信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考虑策略型消费者损失厌恶下研究了零售商的预售及退货策略,首先基于策略型与短视型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构建预售与正常销售两阶段模型,对允许退货与不允许退货两种预售策略展开对比研究,接着通过构建两种策略下零售商的收益模型得出相应的最优预售价格和最优退货价格,并给出退货价格的取值范围.研究发现,由于策略型消费者的损失厌恶,零售商不得不降低预售期产品的价格.当预售期结束后的退货价格不高于某一特定的值时,退货策略的实施能够使零售商获得更优收益,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退货价格,使得退货模式下零售商的期望利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存在投机商和策略型消费者的零售商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越来越多的热销产品在短期内会受到库存和产量的限制,导致这些热销品出现投机买卖的机会.另外,策略型消费者的延迟购买行为会对零售商的定价决策和收益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研究一个拥有固定库存数量的垄断零售商在投机商出现时,怎么做产品定价决策.通过运用经典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投机商和策略消费者的行为,并得出了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并分析了策略型消费者所占比例、消费者保留价格变动系数、消费者周期2买到产品的概率等一系列因素对产品价格和零售商定价和收益产生的影响,结论表明,在特定情况下,投机商的存在对零售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市场中存在质量敏感型和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时,垂直差异化双寡头软件公司最优定价策略,结合显著性理论和网络外部性构建消费者效用函数,分析了消费者显著性思维程度和网络外部性强度对均衡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网络外部性强度增大,仅在两公司产品质量差异中等且消费者不匹配成本较大时,高质量软件公司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否则两公司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预售环境下,存在消费者估值不确定和消费者搜索成本时,销售商的最优定价和配给决策.建立一个两阶段模型,考虑一个销售商出售单一新产品给若干具有战略行为的消费者,消费者根据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佳购买时机,销售商则考虑消费者的战略行为,决策最优的两期价格和预售期配给量.研究结果表明,预售期的配给量取决于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当且仅当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介于特定范围内时,销售商应采用预售策略,此时折扣预售策略总是销售商的最佳选择.否则销售商应采用正常销售策略.研究还表明,当消费者的风险成本系数较低时,消费者的搜索成本越高,销售商的预售价格和总利润越低.否则,消费者的搜索成本越高,销售商的预售价格和总利润越高.  相似文献   

14.
考虑环保责任的双寡头厂商新产品推出时机与定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消费者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包括新产品频繁推出在内的所有非环境友好型决策都将受到消费者的抵制和抛弃,因此厂商需要在考虑环保社会责任前提下重新审视新产品推出时机和定价策略.本文在考虑市场需求衰减和环保社会责任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寡头厂商三阶段竞争的新产品推出时机决策与定价模型,通过解析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环保社会责任惩罚因子,市场需求衰减指数和用户转移系数不仅影响各自厂商的新产品推出时机,同时对双寡头厂商新产品推出时机的纳什博弈均衡点有重要影响.同时,当环保惩罚因子和用户转移系数过大或过小时,两个厂商新产品推出时机不存在纳什均衡解,并且环保惩罚因子的大小决定了两厂商新产品上市间隔的长短.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外部性特征,研究了考虑消费者异质偏好情况下的网络游戏厂商利润最大化问题,构建了网络游戏产品在一定销售周期内的动态定价模型.首先通过应用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数值解和动态最优定价策略;其次分析了成本系数、网络外部性强度、产品质量等因素对最优价格、游戏玩家数以及总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成本、高质量的游戏产品,厂商应制定高价;而对于强网络外部性的游戏产品,厂商应先制定低价后缓慢降价.同时发现,降低游戏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具有较强的网络外部性都有助于厂商增加总收益.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非线性边际支付意愿假设,有效地克服了线性假设的缺陷;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证明了每位消费者都存在理想消费量,且理想消费量是偏好参数的严格递增函数;通过对厂商行为的分析,证明了厂商的版本质量及其对应的价格都是偏好参数的非减函数;基于消费者和厂商行为的动态博弈分析,建立了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的一般变分模型,并给出模型求解方法和计算结果. 模型结果表明,厂商的最优定价策略是:对于高端用户,厂商采取的是最大质量的固定定价策略;对于低端用户,厂商采取按质定价策略. 该结果对信息产品定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虑消费者跨渠道购物和退货行为,研究了双渠道零售商实施线上下单线下取货(buy-online and pick up-instore,BOPS)策略和跨渠道退货策略相结合的全渠道模式的条件,分析这种全渠道运营策略对企业线上线下产品定价、渠道需求等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消费者线上单位退货成本较高时,实施BOPS策略后会提高产品价格,增加总需求,同时有利于零售商增加收益;而当单位BOPS退货成本较小时,零售商实施BOPS后会降低产品价格,同时总需求和利润均增加.此外,全渠道BOPS策略的选择还要考虑诸如匹配率在内的产品特征.随着产品匹配率提高,实施BOPS策略会提高产品定价和总需求,也就是说,匹配率越高越有利于零售商实施BOPS策略.  相似文献   

18.
行为定价是企业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策略,是指基于用户行为进行分类并实施区别定价。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平台方拥有丰富的用户信息,竞争企业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细分用户并制定价格,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平台用户的品牌偏好异质性和有限理性行为使得这个问题更具挑战。基于数学建模和多智能体建模仿真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的信息和分类策略的优劣性。进一步探讨包括消费者购买意愿、品牌忠诚、有限理性等多种行为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和价格博弈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对用户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企业受益最大;反之,信息过量可能导致企业受损。面临消费者有限理性行为,企业采用行为定价策略可从中获益;当市场上消费者的产品购买意愿较低时,区别定价能为企业带来更显著的收益提升。此外,当竞争对手采用行为定价策略时,企业实施区别定价而非统一定价应对有利于自身。  相似文献   

19.
在线零售商能够方便地提供历史价格和未来价格预期以供消费者参考,但这种为消费者提供的便利同时给零售商的动 态定价带来困难,聪明的消费者会根据未来产品的价格以及历史参考价格做出购买与否的判断,给零售商的利润带来很大的 影响. 论文将消费者的策略性行为和参考价格效应结合,准确地描述消费者在历史和预期价格影响下零售商的动态定价策略,建立了多阶段动态定价策略模型,并针对两阶段简化为正常价和清仓价的模型,给出两种不同的价格策略以及实施的前提条件,讨论了两阶段最优价格和期望最大利润跟消费者效用折扣因子、策略性消费者所占比例、消费者对历史价格的依赖程度的关系,结论表明忽视消费者策略行为以及价格参考效应会给零售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参考价格依赖的需求模型,分析了受价格管制的厂商利润最大化问题,构建了同时考虑参考价格效应与价格上限管制的厂商定价模型,分别给出了仅考虑参考价格效应与同时考虑参考价格效应与价格管制的厂商最优定价策略与最优质量控制策略的显性解,分析了价格上限管制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以及质量价格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厂商的价格处于价格管制阶段,厂商倾向于通过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方式来降低成本支出,部分弥补由于价格管制而带来的收益损失;在价格下降质量下降的同时,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比降低,即消费者消费单位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升;管制价格越高,质量和质量价格比的下降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