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种概念是系统生物学即常说的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关于物种概念,存在着长期而频繁的争论,不仅受到生物学者的关注,也引起哲学家的兴趣,因为它与哲学和逻辑密切有关。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哲学上称为本体。物种在哲学本体上是什么? 这涉及生物种概念的阐明。世界上有两种本体,一是个体,一是类。物种究竟在哲学本体论上是个体还是类呢?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物种是类,把认识物种和物种组群的科学研究称为分类学或分类。Mayr(1982)坦率地承认,他本人就曾长期对种阶元和种类元混淆不清,他把这种混淆的澄清归功于Ghiselin(1974),Hull(1975)等从哲学和逻辑学上对物种本体和概念的论述,他们论述了物种本体不是类而是个体。进化支序学者Wiley(1981)和进化系统学者Mayr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科学》2001,(4):36-38
一、实验室概况 "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生命科学各个层次的研究以及各分支学科体系的建立无不以生物进化的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同时又吸收与综合生物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的进化论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进化机制、进化速率、进化趋向、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内容的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分子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在分子水平上的延伸.DNA、RNA、蛋白质和糖等生命大分子的突变和选择成为生物表现型性状进化的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思想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分子进化论及分子系统学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进化是进步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已经发表了一百多年,而且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无论达尔文及达尔文主义的研究,还是进化生物学本身,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不少国人在对进化的认识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误解,有些误解源自恩格斯关于进化的论述。例如将进化视作进步,以及依然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变化等等。这种看法并非真正的达尔文主义,也与现代的进化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恩斯特·迈尔是20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罕有的一位对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有着深入而全面了解的科学思想大师.他曾在鸟类学、系统分类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史学和生物学哲学等许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包括发现诸多新物种以及提出生物学物种概念;并在1930-1940年代的进化论综合进程中担任主要设计者,从而为促进当代生物学及其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生物学哲学不断走向成熟并在新世纪出现繁荣,主要表现在:生物学哲学的著作大量涌现,论文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专业生物学哲学家走上学术舞台,研究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生物学哲学的研究路径有三种方式:用生物学成果解决一般哲学问题,用生物学成果解决一般科学哲学问题,以及用逻辑和哲学分析和思辨的方法解决生物学中的概念和理论难题。近年来,生物学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自主论和分支论的争论、功能解释和目的论解释在生物学中的合理性、物种的本质、自然选择的单位、小进化和大进化的关系、进化发育生物学对进化论的挑战、人的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否是在石器时代形成、文化进化等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以遗传算法为例,论述了进化计算的生物进化起源,分析了不同算子和模式定理的哲学意义。提出了“进化就是计算”的新的进化观,最后分析了不同算法在哲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卫·霍尔的生物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尔是当代生物学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著作包括了这个领域几乎全部的重大问题。然而,霍尔的生物学哲学主张具有不一贯性的特点他拒斥柏克耐尔的实证方法,但却坚持理论结构的句法观;他反对还原论.也反对格林的进化突变论。本文还特别强调,霍尔的“物种作为个体”的命题引起了进化生物学观念从本质论到群体论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第六期"北京科学哲学论坛"于10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2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刘晓力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做了题为《国际生物学哲学发展趋势》的报告。李建会教授介绍了生物学哲学的建制历程及该学科在21世纪的成长态势,总结了国际生物学哲学的三大研究进路以及国际生物学哲学聚焦的十大具体问题:第一,自主论和分支之争;第二,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什么;第三,进化论的适应主义解释之争;第四,进化论统计特征的困扰;第五,进化与进步之分;第六,物种概念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第六期"北京科学哲学论坛"于10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2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刘晓力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做了题为《国际生物学哲学发展趋势》的报告。李建会教授介绍了生物学哲学的建制历程及该学科在21世纪的成长态势,总结了国际生物学哲学的三大研究进路以及国际生物学哲学聚焦的十大具体问题:第一,自主论和分支之争;第二,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什么;第三,进化论的适应主义解释之争;第四,进化论统计特征的困扰;第五,进化与进步之分;第六,物种概念  相似文献   

10.
合成生物学致力于设计和建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系统并将其运用于人类实践,这一新学科正对生命、自然及进化发起了挑战,也导致其在实践中面临悖论发展的困境。合成生物学挑战了传统的生命概念,摧毁了自然性,利用人为选择和有目的的进化取代了自然进化。所有这些合理的技术操作都导致了其存在的不合理性;而从其不合理性中,又能看到其科技应用的合理性。考察合成生物学的这种实践悖论特性,对于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的实践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11.
马文.明斯基是卓越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是人工智能界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大师。他在人工智能领域不仅有着重要的科学贡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提出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心智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以及情感机器(The emotion machine)等众多理论和观点。本文将介绍明斯基的生平、主要的科学贡献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不断研究,其物种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命统一体在其类属过程中形成了物种概念,也奠定了对物种缺陷进行规范性探讨的框架。通过把物种缺陷划分为作为需求的缺陷和作为伤害的缺陷,黑格尔区分了不同的环境影响在物种生存过程中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于自然规范和精神规范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凸显黑格尔哲学中自然和精神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知识论思维方式的希腊源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世界万物理性观点的开始,其后的思想家在寻求万物本原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形式:一种原初形态的“假设一分析”的逻辑思维;赫拉克利特挖掘了思维中“逻各斯”的认知能力;巴门尼德在思维能力与本质存在之间确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建构并确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获取知识而不是意见的认知模式,后者成为后来西方哲学和科学认知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史的演进过程,即是其内涵不断深入的过程,而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并向智能化时代过渡,进一步从认识主体的表现形式、构成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揭示出其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生态度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法自然”态度,曾以符合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们的实际需要,并行、交融、发展,促进了儒家情怀和道家情怀的形成。这两种情怀在思维方法论上,都以经世致用的功用性出发,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士人的思维方式,为他们不同的“应然”生存状态提供了一种理念支撑。体现在个人的认知、行为上,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结果,成就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关怀。这对于具体调整当今社会人们的不同心态,仍然有着鲜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技术实践价值观表现出其独特时空条件下的特征。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决定了技术实践主体能从整体上把握技术价值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天人合一自然观使我国古代技术实践具有朴素生态价值取向;贵义贱利观、"黜奢崇俭"观等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使我国古代技术实践表现出过于浓厚的伦理化倾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技术发展的负向激励因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朴素统一使我国古代技术实践异质价值观之间能得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18.
严复天演哲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近代进化论学说以及思想领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积极吸收了部分中国传统思想。严复天演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作为"天行"领域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自然选择机制与作为"人治"领域的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首先,严复通过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和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使其适用范围超出了生命现象的领域而成为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普遍有效的原理,从而将"天行"与"人治"统一了起来;其次,严复强调,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要突出发挥"人治"的作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取得进步而不遭淘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生命信息学研究的若干成果,包括信息二重性理论、生命信息进化论以及宇宙信息四雏模型等;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一种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理解生命的方式。作者把“熵增原理”移植到信息学,把薛定谔说的“吃进负熵”推广到“学进负熵”。于是,两类“熵增”指向生命的死亡和毁灭,而两类“熵减”则指向有机体繁殖和生命进化;两种倾向的竞争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与儒家"向内觅理"有别,道家重视外向的"天之道",对自然之源和万物之本多有探讨,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自然哲学思想,诸如"道""朴""无""有""阴阳"等自然哲学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道生万物"的宇宙创生观,"负阴抱阳"的自然运行观,"道通为一"的世界统一观等自然哲学思想.这些概念和思想被现代物理科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