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理学法学是以心理现象来解释法律特征的总称,它对法学的推进是功不可没的,法律现实主义得以诞生大多是由于法学中使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尽管如此,但心理学法学并没有因为自身对法学推进的功绩而获得相应的名声,甚至在法学发展的潮流中有着湮没的迹象。经过对这一议题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这并非法学不再需要进行心理现象的解释了,而是这一研究取向已既成范式且融人到其他法学流派之中了。  相似文献   

2.
《拉辛与莎士比亚》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宣言与纲领。从逻辑上说,一种理论总是某些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该文写作和发表于1923年,超前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从内容上看,该文从分析古典主义戏剧入手,谈论了“戏剧的快感”、“完美的假象”问题,这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而是艺术的欣赏与接受的理论。产生误解的原因有三:一是浪漫主义一词在十九世纪上半期流行较广,当时现实主义并未独立或明确;二是司汤达在别处的论述体现了他文艺思想中有现实主义精神;三是以讹传讹,生硬照搬原苏联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法律的发展史上,司法三段论经历了产生——形成——兴盛——衰落的曲折的过程,在形式主义法学时期受到了空前的礼遇;其后又遭遇了自由法运动和现实主义法运动的无情批判。作为一种法的适用的形式,司法三段论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形式主义法学时期法学家们对它所寄予的不合理的期待。在法治的理念之下,必须继续保持对司法三段论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4.
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清中央政府内部崛起了一个被后人称为"清流派"的带有政治集团性质的派别。前清流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等诸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派别具有儒家的传统意识形态的特点,但也有积极追求西方先进器物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大师,林纾在对其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现实主义创作特征颇多体会,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推介。林纾在翻译狄更斯小说的同时,以现实主义为中心,对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牵涉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叙事艺术等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专名有无涵义这一问题,西方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形成了两大派别,各言其理,争执不下。对于专名有无涵义的讨论,大多是在逻辑学范围进行的,而讨论此问题的学者大多都将历史因果论和摹状词理论对立起来。两大派别各自理论的局限性。专名有内涵,其内涵决定其所指并在一定语境中存在变化,所以,分析语言哲学问题时应引入纯语言学理论及心理学理论,这样有助于揭示出语言运作规律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理论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中以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物权形式主义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债权形式主义即所谓的折中说,我国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债权形式主义来构建物权变动模式。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各个国家基于交易安全和交易习惯的不同考虑选择不同而已。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互有借鉴,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加上公示公信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辅助能够较好地维护第三方的交易安全,但这种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本文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基于现实意义对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评析,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供试探性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8.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基点:一是类比于语言学,从所谓“绝无争议的材料出发”,一是坚持诗学的艺术本质,于是对“词汇的艺术作品”的研究,乃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俄国形式主义所称理论诗学的研究是侧重在语音、韵律、词法、句法与词义这个方向上展开的;然而,即使在俄国形式主义共时态的理论诗学的范围中,也仍然有着历史观念的渗入。材料、程序、风格,这三个词大体构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最简括的基本的概念系统。俄国形式主义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两点主张:一是用形式消灭内容,二是将内容归结为形式。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其文学自主性理论和其主要的反常化即陌生化方法论对传统的内容优先论、作者中心论及典型方法论无疑是一种颠覆。在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出现了类似于“陌生化”理论的一些实践。对形式主义的回顾与对“陌生化”理论的深入剖析,有助于这类文学作品的理性化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兴起。这一代表了美国"本土文化"的艺术流派,受到当时美国艺术理论界两个主要传统:形式主义和图像学研究,截然不同的对待。格林伯格等艺术评论家创造了大量理论话语为其辩护,高度赞扬波洛克等人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性";潘诺夫斯基则将其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形式主义和图像学研究间的分歧形成了艺术理论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法律监督,不受控制的舆论监督可能逾越法律底线,侵害司法的独立审判权,民众传统的法观念是其隐性因素,而对媒体监督法律规制的缺位则是其深层次的诱因,如何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两者的冲突,涉及到法律价值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目前存在司法权论、契约论、混合论及自治论等四种理论。至今,这四种理论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对国际商事仲裁性质的正确认识必须基于以下几点法理考量: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意思自治的法律效力源于法律的确认和规范,而立法不能无视国际商事实践对其作出任意性限制;尊重意思自治是司法介入仲裁的前提和基础;司法介入仲裁的目的是保护商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认为犹太文化即自我禁锢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冲突会带给文本创作以独特的效用。一方面,犹太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实文本将人心灵深处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利益的严酷限制进行对立,反映出犹太社会群体神秘莫测的心理性格;另一方面,犹太文学文本中采用的压抑且具负罪意识的"自我"解构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深化,形成该背景下对立"自我"的文本理论结构,从而在文学审美和创作领域独辟蹊径,形成当代犹太作家的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应包括法院和行政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行政诉讼权利义务关系及行政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的行政诉讼权利义务关系。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在主体、内容、客体等要素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行政审判权力与行政诉讼权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成为整个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中心和枢纽。研究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人民法院正确行使行政审判权,有助于引导行政诉讼参与人正确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媒体越来越多地关注司法。这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司法腐败,另一方面在媒体与司法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两者关系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表明我国在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方面仍处于无序状态,要解决这种现状,既需要从两者的紧张关系中寻求到平衡点,更应当看到两者价值目标——追求和保障社会公正的一致性,二者最终可被纳入到一个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确认民事习惯的应有地位,这造成法官在审判实践中不能充分利用当地习惯公正地裁断案件;同时也使民事法律缺乏社会适应性,导致国家制定法的执行困境,使国家制定法难以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甚至使国家制定法被人们敌意规避。因而,我国的民事立法应该确立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补充渊源地位,化解制定法与习惯的冲突,软化立法以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司法以增强法律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际法律冲突既表现为不同法系的不同法域的法律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和相同社会制度下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还表现为它是在国内没有统一的最高司法机关加以协调的法律冲突,并且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内容复杂,既有一般法律适用上的冲突,也有国际条约适用上的冲突。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主要有区际冲突法途径、统一实体法途径以及统一实体法途径与区际冲突法途径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者们对非法证据及其效力存在较大争议,非法证据的获取违反基本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等多项宪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应采取非法证据完全排除规则否定其证据效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制度,以满足有效地打击犯罪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引渡法》第8条规定了我国在国民引渡的问题上采取绝对的“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然而,这种绝对不引渡本国国民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给国际刑事司法协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