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常发育在变质岩系中的层内褶皱近年来在北京西山的沉积岩层中广为发现。其特征表明,它们系构造成因,而非同沉积褶皱。通过层内褶皱的构造分析,尤其是它与大型褶皱特殊关系的查明,以及变形标志体的有限应变分析,北京西山的层内褶皱是大型纵弯背斜之上重力垂向压缩及侧向扩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中元古界白湖群中普遍存在新月形、蘑菇形及线形紧闭褶皱,构造解析表明它们是由叠加褶皱形成的复杂露头干涉形式.区内第一期褶皱为NNW向、轴面东倾的同斜-平卧褶皱;第二期褶皱为NEE向紧闭直立-倒转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背形背斜及向形向斜.该区叠加褶皱的形成与中元古代初始裂谷闭合及华力西晚期克拉通裂谷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 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 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 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相似文献   

5.
李军  尹宏伟  张洁  徐士进 《江西科学》2006,24(3):271-274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广泛应用于复杂构造研究尤其是逆冲断层带的构造解释,本文分析了四川盆地大池干构造的几何形态与构造样式,研究的结果表明大池干构造是典型的三角剪切构造。该模式的确立为进一步认识本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褶皱分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骅坳陷内多数褶皱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并与正断层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褶皱枢纽与断层走向的位置关系,黄骅坳陷内褶皱样式基本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纵向褶皱和横向褶皱。  相似文献   

7.
川西南地区地质构造现象复杂多样,处于不同构造分区的交界地带,是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作用关系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使得该地区构造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遥感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卫星遥感像片进行图像处理,研究过程中充分突出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质分析中的重要性,将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优影像进行地质解译。  相似文献   

8.
在龙门山褶皱冲断构造的前锋带上,选取了一条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剖面进行磁组构研究.沿着剖面在不同构造部位的23个采样点中钻取了224个定向岩芯样品,所有样品均采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通过磁组构研究,在断层相关褶皱中鉴别出6种特征的磁组构类型: (1)沉积磁组构;(2)初始变形磁组构;(3)铅笔构造磁组构;(4)弱劈理磁组构;(5)强劈理磁组构和(6)拉伸线理磁组构.研究表明,大多数磁组构显示出弱应变特征,属于褶皱前夕的平行层缩短(LPS)的纯剪变形结果;在断层弯曲褶皱中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背斜前翼比后翼应变略强,断层下盘没有显示出有限应变.断层扩展褶皱的三角剪切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的磁组构特征大致符合运动学模拟的预测结果.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在整个剖面上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为NW-SE向的挤压缩短,这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对川东北黄金口构造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早晚两期应力场作了讨论,用赤平投影方法和计算机解析计算了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和主偏应力方向和大小。对岩石有限应变作了Fry法测量和分析,并用弹性力学有关曲薄板在轴向压缩下屈曲原理对黄金口构造形成力学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构造运动控制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含油气盆地形成 ,丰产油气资源。改造了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大量油气层受到破坏。青藏高原隆升构成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中心 ,它控制了四川盆地新生代断褶构造演化及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形成。构造发育程度控制气藏形成及分布。发育程度高的背斜 ,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 ;发育程度中—低及隐伏背斜 ,富集天然气成藏。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及保存的地层构造条件 ,可作为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找油气指南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川东北罗家寨构造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区域地温场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钻井测温数据及前人研究结果,编制了四川盆地1000,2000,3000和4000m四个特定深度的等温线图,以及中、新生界陆相地层地温梯度等值线图。通过对该区岩心放射性含量数据的搜集和样品的测定、地层生热率的统计和热导率的估计,并且辅助数值模拟计算,认识到四川盆地区域地温场的特征与本区区域构造特征相关,除此以外,个别局部地温较高地段可能还与基底中放射性元素的局部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13.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 ,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 ,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 ,对地腹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断层与缝洞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为典型的缝洞型储层,断层带钻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较多的研究认为断裂带是有利的裂缝发育带并沿裂缝形成溶洞,研究发现地表剖面溶洞充填物被断层切割错动,溶洞次生方解石充填物中可见沥青质包裹体和沥青团块,沥青物质为原油裂解成天然气后残留,而石油裂解成气的时间远早于构造断层菜成期,钻井质资料统计表明,放空的井次在断点附近并没有明显优势,放空井段通常造近侵蚀面顶部,而断层带以裂缝发育为主,因此,下二叠统储层中溶并非断层裂缝形成后的产物,溶洞发育时间在构造褶皱,断层形成之前,而构造褶皱,断层发育后并发未发生较大规模的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据川南地区排水找气过程中气水动态资料和模拟实验结果 ,首次提出排水找气过程中天然气的排出具有水溶气排出和游离气排出两个阶段的认识 ,并提出了判识水溶气排出阶段和游离气排出阶段的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 ,为进一步研究排水找气过程中预测游离气大量产出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拓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用白噪声均匀分布产生的随机数的值模拟梁间接触时的初始间隙。计算结果表明,梁的最大应变值的地值与随机产生的初始间隙均值得到的最大应变值吻合很好。为实际工程的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川西坳陷的构造演化、变形区、变形层、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变形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川西坳陷的应力特征,在晚三叠世须四段一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时,表现为很强的扭动特征,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变化较大,不同区块主变形期及变形特点差异明显,造成深坳陷及斜坡带断裂构造不发育,油气垂向输导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6口井的岩心观察和大量的薄片分析,再结合研究区石炭系沉积古地貌特征及其他地质资料,提出四川盆地川东石炭系应属于海湾陆棚环境沉积。通过对储层的电子探针、同位素等特征研究,建立了石炭系的成岩演化模式。大量资料和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系储层应为古岩溶白云岩储层,并提出了这类储层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蜥脚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记述了在四川盆地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采到的一批巨型蜥脚类恐龙化石新材料,建立了一新种——井研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jingyanensissp.nov.)。新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马门溪龙属(MamenchisaurusYoung,1954)及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YoungetChao,1972)的分类位置应归勺齿蜥龙超科(Bothrosauro-podoideaYoung,19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