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花瓣形翅片管(PF管)在水平套管之环形通道内强制对流冷凝的传热性能及传热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R113在PF管外的冷凝给热系数是光滑管的11~18倍,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及观察实验现象得知:由于PF管具有特珠的翅片结构,既能充分发挥冷凝液的表面张力作用,又能干扰气液两相流的流态,增加边界层的湍流,因而对强化套管环隙间冷凝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一种新型强化传热管———花瓣形翅片管上的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组分混合物在水平花瓣形翅片管上强制对流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是光滑管的5~6倍.  相似文献   

3.
由于目前没有任何非共沸混合工质热物性的实验数据,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常用的混合物热物性计算关系式,并经与所能得到的(共沸)混合物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审慎地确定了一套最佳计算方法,用以确定R22/R114的热物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工业中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场合下蒸气的高效冷凝传热,建立了混合蒸气水平管束外对流冷凝传热实验系统,通过化学刻蚀与自组装方法对光管管束、2D肋管管束和3D肋管管束进行疏水与超疏水表面改性处理。当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时,对不同润湿性管束表面的冷凝形式及管束间冷凝液流型进行可视化观测。实验研究了冷却水流速、混合蒸气流速、水蒸气体积分数等因素对不同润湿性的冷凝式换热器对流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水蒸气体积分数条件下管束效应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时,冷凝液在管束间形成滴状流,水蒸气体积分数对不同润湿性的冷凝式换热器的对流冷凝传热特性影响显著,随着管排数增加,对流冷凝传热系数增大,管束效应对超疏水光管管束的强化作用最大,当水蒸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1%时,9排超疏水光管管束的对流冷凝传热系数是单排的1.53倍,而当水蒸气体积分数约为23%时,9排超疏水光管管束的对流冷凝传热系数是单排的1.34倍。  相似文献   

5.
有机Rankine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是目前实现200℃以下中低温热能高效热功转换的主流技术之一。非共沸工质可有效减少换热■损,实现组元性能的优势互补,扩大工质遴选范围,正在成为ORC领域研究应用的新趋势。该文总结了作者团队在非共沸ORC系统优化设计、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常规非共沸工质ORC的基础上引入了双压蒸发循环以改善蒸发过程的温度匹配,显著减少换热■损;引入分液冷凝方法提升了非共沸工质的冷凝换热性能,大幅降低系统成本。总体而言,非共沸工质可显著提升ORC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液冷凝方法又可有效解决其所需换热面积大、热经济性能差的缺陷;因此,非共沸工质在ORC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不凝气体存在时水平管束冷凝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水平管束管间冷凝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探讨并分析了冷却水流量以及不凝气体质量分散对管束冷凝换热的影响规律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有不凝气体存在时,冷凝放热系数最小值并不一定发生在最低排管上,冷凝放热系数最小值与冷却水流量和不凝气体质量分散均有关。研究结果为凝汽器的进一步传热强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22/R142b在毛细管内流动过程中亚稳态流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测取了在不同的流动工况和不同的工质混合比下的温度和压力沿毛细管长度的分布,通过工质混合法则求取了各测点的热物性参数,再由图示法确定亚稳态流的定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时,毛细管内仍然存在着亚稳态流现象,同时,指出了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毛细管内汽化过程中的亚稳态流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5种在工业上行之有效的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粘性液体的传热强化;新型壳程折流板;花瓣形翅片管强化冷凝;T-形翅片管强化沸腾传热;错齿圆翅片管强化苯酐凝华过程.同时,对以上5种技术的研究思路及工业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5种在工业上行之有效的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粘性液体的传热强化;新型壳程折流板;花瓣形翅片管强化冷凝;T-形翅片管强化沸腾传热;错齿圆翅片管强化苯酐凝华过程。同时,对以上5种技术的研究思路及工业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流动时的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管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离与管径之比1.28.试验表明,质量流率对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摩擦压降有显著的影响;截面含气率的测量值明显低于均相模型的预测值。提出了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时预测截面含气率及两相压降的新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1.
双元工质喷射制冷循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双元非共沸工质喷射制冷循环做了可行性分析,利用PR方程对两种双元工质RC318/R123和RC318/R141b进行了热力循环计算,对双元工质RC318/R141b进行了喷冷循环实验,并与单元工程质R141进行了对比。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双元工质,在喷冷系统中不但可以提高其制冷品质,亦能同时提高制冷循环的能效比。  相似文献   

12.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在水平微翅管内的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微翅管的翅高和翅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并综合比较了3根微翅管的换热性能。同时,将微翅管与光管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翅高为0.2mm、翅数为60的换热性能最好;微翅管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光管。  相似文献   

13.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抑泡孔管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加热管子根数、热负荷大小、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抑泡孔管管束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抑泡孔管束与光管束、低肋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截然不同,而与机加工多孔管束和烧结粉末表面管束有某些相似之处。管束中的沸腾管数增加,有轻微恶化传热的趋势;高负荷时这种趋势更明显;管间距直径比的变化对管束特性影响不显著;乙醇为工质时,管束排列方式和热负荷大小等对沸腾传热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5.
顺应开展制冷工质替代研究的趋势 ,对 R2 2的替代工质三元非共沸混合工质 R40 7C在毛细管中的绝热流动进行了分析计算 ,分别建立了能量、质量方程和压降计算公式 ,并分别就过冷区和两相区作了理论求解 .将 R40 7C与 R2 2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应比较分析 ,该计算模型将对R40 7C空调系统的优化分析和控制提供了有效的部件性能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三种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表面管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相对于光滑表面管束的强化传热效果,#2多孔表面管束(凹穴密度较大)最好,#l多孔表面管束次之,T型肋表面管束第三.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由R32/R125/R134a组成的三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循环制冷工质,分析了其分馏特性,并且对变组成理论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探讨了一种采用三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通过改变组分组成达到容量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土体内部排水设施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毛细管束排水的新型排水设施。首先通过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选择了毛细张力较大的0.5 mm四氟管作为试验所用的毛细管。然后将其以正六边形的方式组合成毛细管束,通过毛细管束水力特性研究试验,得出了毛细管束的水力特性方程。最后选用长度为8 cm的19根四氟管组合成毛细管束,并利用PVC管设计出毛细管束排水管,在细粒土的中进行排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利用毛细管束排水管可以有效地提高排水效率,并且可以估算出毛细管束排水管的理论排水量。表明毛细管束排水管进行细粒土排水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研制了一种新型三维内微肋管。在工质蒸汽进口压力为147、186、226和265kPa下,在凝结液质量流率为33~153kg/(m~2·s)范围内,通过对3种不同微肋尺寸的三维内微肋管的实验,得到了R11在水平管内的凝结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