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有规律可循 把发现的偶然现象变为发明和发现的契机,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共同个性。 典型的比如弗莱明博士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一天,他正在观察繁殖浅黄色细菌的培养基,由于感冒,不小心将眼泪落入了培养基中。第二天,他发现培养基中落入眼泪的地方非常干净。从这个偶然的发现中,他得出一个结论,眼泪中有一种可以分解细菌但对人体无害的物质。8年后,为了研究流行性感冒,他每天都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变化。一天,他发现来自空气中的绿色霉菌潜入了培养基。该霉菌形成菌落后,其周围也变成了透明地带。如果没有上次的经验,弗莱明很可能就把这个培养基扔掉了。幸运的是,发现它的  相似文献   

3.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青霉素没有被发现以前,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医院外科手术感染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产妇感染的死亡率更高,鼠疫杆菌、痢疾杆菌感染让人类一天之内就有成千上万人死亡,几百座城市人去楼空。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做细菌培养试验,希望能多培养出细菌。不料,培养细菌的器皿上发生了霉菌(真菌)污染,培养基上生长出斑斑霉菌。这时,一种怪现象出现了——在霉菌的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进一步研究后,他发现原来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青霉素。从此…  相似文献   

4.
弗莱明最初发现的青霉素只是青霉素族中的一种——而它又是抗菌素族中的一员。各种抗菌素的共同结构是β-内酰胺环。  相似文献   

5.
现在,对青霉素已人人皆知,可是,它的发明过程并非都了解。1928年9月的一天,从事疫苗研究工作的英国伦敦大学圣丽医院讲师弗莱明,发现他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上,出现了许多绿色的“霉点”,他便细心地观察。使他惊奇的是:  相似文献   

6.
马庆恒 《科学之友》2005,(17):60-61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没有被发现以前,感染性病症一直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医院外科手术感染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世界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获诺贝尔奖60周年。60年前——1945年,英国苏格兰细菌学家弗莱明、美国病理学家佛洛利和德籍英国生化学家钱恩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青霉素的伟大功绩。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首个抗生素,从1940年用于临床以来  相似文献   

8.
戚天慶 《科学通报》1959,4(14):459-459
我們在苏联抗菌素专家M.M.李維托夫教授的指导下观察了青霉菌NH菌种的生长速度与青霉素生物合成速度間的关系,目的是要明确青霉素发酵过程中是否存在菌絲生长和抗菌素合成这么两个阶段。青霉菌NH的孢子,系保存于砂土管或干燥稷子米上(由华北药厂中心实驗室供給),再接种于洋菜培养基上(含甘油、蜂蜜、蛋白胨等)。发酵实驗系应用五百毫升三角瓶,盛培养基一百毫升,在旋轉搖床(每分钟一百六十轉,旋轉半径为1.8厘米)上,26°—27℃下进行种子培养和发酵。种子培养时間为48小时,  相似文献   

9.
据美国伊利诺斯工艺学院的霍斯金(C.G.Hoskin)介绍,已发现鱿鱼神经含有一种酶,它能催化分解一些有机磷化合物并使其变得完全无毒。其中包括某些神经毒气,例如二异丙基磷酰氟(DFP)。霍斯金等人纯化了这种酶,把它称做DFP酶,并试验了它对天然和合成化合物的作用。结果揭示,DFP酶的实际底物可能是一种稀有的磷脂。生物学教授霍斯金研究了神经功能的生物化学和有机磷化合物的神经学效应。有机磷化合物在实验  相似文献   

10.
弗莱明是科技史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发现了溶菌酶和盘尼西林,并于1945年获诺贝尔奖;但长期以来,在有关他的传记里却是谬误百出。现在到了澄清其中某些事实的时侯了……  相似文献   

11.
白毓謙 《科学通报》1957,2(19):588-588
我們曾从青島采得的一种青霉菌的培养液中得一晶体抗生素,编号为抗生素“青—1”,现经鉴定为棒麴霉素,且鑒定該菌种为Penicillium expansum。为了把它記录下来,特作此簡报;且其發酵、提取和結晶方法比文献所載較为簡便。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永恒抗争中历尽劫难。十四世纪,一种叫淋巴腺鼠疫的“黑死病”夺去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1/4~1/3人口的生命;十九世纪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前,数以千万计的人因各种感染而丧生;二十世纪末叶的今天,爱滋病又向人类提出了残酷的挑战。尽管我们目前尚没切实感受到爱滋病的威胁,但有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03,(1):10-11
画外音: 1900年,由于一种结核菌的肆虐,在英国,有53000多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数百万的士兵不是死于炮火和枪弹,而是因为感染_了一种叫“伤寒“的细菌而不治。1918年,一场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流行性感冒——由一种十分厉害的病茵引起的病症,夺取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直到60多年前,细菌入侵仍使医生们徒叹奈何。人类不敌小于自身千万倍的微生物的无奈与悲痛的状况,终因一名英国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神奇的抗菌药物——青霉素——而根本性地改变了。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的时候,欧洲就有人利用光把人影投到暗箱的玻璃上,照着玻璃上的影子画下来。也在这个时候,人们在炼金的过程中发现了银的化合物,它见光后就会慢慢变色,但一直未被人重视。到了19世纪,法国人达盖尔想到银的特性,便把银板放在暗箱里,试着照相。拍完后,达盖尔拿出银板一看,什么影子也没有,他只好把银板放在药柜里。第二天,他打开药柜,拿出银板一看,上面却出现了影  相似文献   

15.
曾广植 《科学通报》1983,28(16):983-983
1966年,Mazur等在合成一种四肽,催胃液素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甜的化合物L-Asp-L-Phe-OMe,其甜度是蔗糖的100—200倍。它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甜味剂。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化合物的一个组分,L-苯丙氨酸对许多患苯酮尿病的人来说(每一万人中至少有一人患这种病),毒性甚大,因为他们有遗传性代谢缺陷,不能将苯丙氨酸代谢到它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6.
创造过程     
在描述创造过程时,通常运用这样一种刻板的公式:先引用那些过高估价幸运在科学发明中作用的人们的幼稚意见,然后详细深入地向这些"头脑简单的人"解释,幸运的女神只对坚忍顽强、热爱劳动的人们报以微笑,而所谓"偶然的发明"绝非偶然.譬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英国细菌学家阿·弗莱明(1929年发明配尼西林)在"彼特里盘"里培植细菌培养物,一阵风把细菌孢子吹到敞开的窗子外,孢子落到那只盘子里,形成一个"环",在"环"上细菌立即停止了繁殖.对这一点别人毫无觉察,而弗菜明却发现了,并得出了结论.但是,不应忘记,他在近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研究小纽分别独立地发现相同的铁基化合物,并已投放市场如果一个人真要考虑一种用来制造永磁体的材料,那很可能都是一些含铁的。然而事实上,多年来最好的永磁体含铁都很少或根本不含铁。但现在却又回到了铁。在过去几个月中,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研究小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它的某些磁学性能是至今最佳的。其大概成分为R_2Fe_(14)B,这里R为一种轻稀土(通常为钕)。日本的住友特种金属公司已开始接受定货用这种新的化合物来生产磁体。美国  相似文献   

18.
乐秀芳 《科学通报》1979,24(1):47-47
Fukushima和Tooyoshima曾报道一些氨基酸衍生物对实验动物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我所在对抗菌素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筛选过程中,发现氧代赖氨酸对小鼠多种实体瘤有效。鉴于此化合物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扼要介绍它在动物试验中的研究结果。 氧代赖氨酸系由我所抗菌素室从我国辽宁省大连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新种玫瑰录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viridofuscus,n.sp.)所产生的抗菌素。它是一种抗代谢类碱性氨基酸,为水溶性白色针状结晶,其游离碱分子式为C_5H_(12)N_2O_3,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10,(2):4-4
<正>最近,科学家用一种光敏(对光敏感的)化合物喂食身体透明的微生物线虫,结果发现,使线虫暴露在紫外光之下就能让它瘫痪,这是由于紫外光改变了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40年代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问世以来,成为人类对付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武器,拯救了数以千万计人的生命,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时至今日,常用的抗生素约近千种,分为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酰胺醇类、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和多烯抗真菌药等十大类。按说如此众多的抗生素用来对付各种细菌引起的疾病应是绰绰有余了吧?其实不然,抗生素竟在多种细菌面前败下阵来。人们不禁问道——抗生素为何变得不灵验要说抗生素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