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不定点”,读者通过“积极阅读”,并借助想象、联想、幻想等活动,对“不定点”进行填补,即“具体化”。读者在对“不定点”填补(具体化)过程中,应遵循“恰当具体化原则”,才能挖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指向“苍凉”、“虚无”,但认为张爱玲只是以“苍凉”为底子,实质却是指向一个“诗意”的世界。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对爱情理想的追寻、对日常生活的喜爱以及主人公在冥思中追问生命意义,都凸显出个体本真诗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池上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闲适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知足保和”情趣的“池上篇”闲适系列作品是他“独善之义”思想的反映。本文从“池上篇”系列作品入手,对白居易的诗歌中的闲适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4.
孙伍tuo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85-185,200
武侠作品在中学生中拥有较多的读者,一般认为武侠作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提高文学修养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堵”不如“疏”,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认识到武侠作品中也有许多负面影响,以提高他们对这类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塞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包含许多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因素,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我充分利用和把握空白的艺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空白”美、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美。  相似文献   

6.
潘洁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35-138
从日本人的“ラち”、“そと”意识角度出发,通过对川端康成、志贺直哉的几部小说进行分析统计,探讨日语在描写过去的事件中,插入“内时态‘る’形”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发现当作者为了使作品更生动,或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同感”时,或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评论时,往往发生时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思想复杂、深邃,作品通过对人们生存困境的艺术描写,将“时空”与“存在”两个哲学命题形泉地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存在与生命终极价值的哲学追问,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9.
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有“好的结尾”,应该有“余味”“余音”,这对提高和深化小说的思想意义、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短篇小说的结尾,有的是深化主题,完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最后刻画;有的是渲染气氛。以加强作品的感情色彩,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有的则是带有哲理性的抒情,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实践与编辑部的审稿工作中,我们一般将以下“作品”认定为剽窃、抄袭的“作品”: 一是与他人作品的字句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或仅作了某些删节、个别修改或结构上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吴萍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1):I0015-I0015
吴萍,女,高级陶瓷美术师,江西省陶瓷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蓝印花布”陶瓷创意总监、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珠山陶瓷职工书画院常务理事。陶瓷作品现代中融贯传统,清新深远,富于诗意,擅长青花、综合装饰。作品《沐夏》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常“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选”金奖,其作品赢得各界人士青睐,多件作品被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月,“创所未享,携手逐梦”一“2011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赛是由移动互联网开放合作联益主办,面向移动互联网开发者举办的全国性大赛,共吸引4万多开发者报名参加,600余件作品参与最终评选,其中有38件是由移动互联网新生力量提交的精彩创意原型作品。参赛作品经过了网友和专家的测试、选拔和逐级评审,其中“老虎地图”荣获最佳人气奖,“海豚浏览器”荣获最佳商业价值奖,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5.
《曲靖师专学报》2013,(4):117-117
2013年6月4日,云南省第七届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竞赛结果公布,我校报送的15件学生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获得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作品3件、三等奖作品7件、优秀奖作品4件,同时,组委会决定推荐我校一件作品参加今年10月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  相似文献   

16.
题材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是时代精神的折光,更是作者思想向度的反映。屈原作品题材中“两美遇合”与“现实之境”相融,“法先王”与“法后王”并举,“言治”与“言巫”同列,不仅反映了屈原对先秦诸子思想精华的汲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屈作自成一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海明威的性格看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少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94-95,101
海明成具有好胜、勇敢、自信、尊严、乐观等硬汉性格,这对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充满暴力色彩的题材,随处可见。他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硬汉”精神,并以此告诉人们“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  相似文献   

18.
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中尤其是神话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以“变形”母题为表现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发生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本文试着从“变形”母题与社会背景演绎,变形母题与异化思想,变形母题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对中外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一定的平行研究,探讨“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钢琴在拉赫玛尼诺夫(S.Raehmaninov)歌曲中的钢琴作为通常意义上的引子、间奏、尾声时已不再是结构外的“佐料”而已,也不仅是人声的附加,而是起到了预示,引导、转折.强化、升华作品思想情感的作用;同时在“拉氏”的作品中钢琴的多声部性质又可以从和声、旋律.调性,织体.结构上强化人声的表达,在乐曲内部的钢琴也经常与人声形成二重唱,以强化补足乐思的表达,本文结合“拉氏”作品的相关片段,具体阐述了钢琴声部对于人声的“强化补足功能”、“深层揭示功能”。  相似文献   

20.
罗曼 《科技信息》2011,(6):268-268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有“声”而无“情”,只是声音的炫耀而不是歌唱艺术,“唱情”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有“情”而无“声”则是装腔作势,没有传“情”的手段,没有艺术的技巧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分析、理解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才能深刻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