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怡嘉 《科学通报》1988,33(11):844-844
超新星遗迹G78.2+2.1位于射电辐射和光学结构都非常复杂的Cygnus X区域。由于在这一区域观测者的视线正好穿过银河系的猎户座臂,因此证认比较困难。γ Cygni亮星正好位于这一超新星遗迹内,但一般认为它是一颗前景星。光学亮星云γ Cygni也和这一超新星遗迹位置吻合,但一般认为它是正常的H Ⅱ区,不过并不排除它和超新星遗迹之间有某种联系。在Higgs(1977)之前,一般认为这个超新星遗迹的角大小只有10′左右。Higgs等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2021,66(11):1315-1326
射电连续谱偏振观测是探测银河系星际介质性质的有力工具.中德6 cm银道面偏振巡天使用新疆天文台南山站25 m射电望远镜对银道面银经10°~230°、银纬±5°之间的区域进行了总强度和线偏振的巡测.历时10年,完成了世界上地基射电望远镜观测频率最高的银道面射电连续谱偏振巡天,揭示了银道面在6 cm波段的辐射分布和横向磁场取向.该巡天是国产数据描绘的银河系画卷,其较高的观测频率使得消偏振效应小,能够探测来自银河系更远处的偏振辐射.利用这些数据,巡天团队对银河系超新星遗迹、电离氢区、法拉第屏等多种射电目标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性结果:先后发现了4颗新的银河系超新星遗迹,其中在2011年发布的两个新超新星遗迹G178.2–4.2和G25.1–2.3是国内学者首次使用国内射电望远镜完成的发现工作;对70多个已知超新星遗迹进行了流量密度、偏振和谱的测量,首次探测到超新星遗迹G16.2–2.7、G69.7+1.0、G84.2–0.8、G85.9–0.6、G205.5+0.5和G206.9+2.3的偏振辐射,新的6 cm波段总强度测量还为确定20个超新星遗迹的谱指数提供了关键数据;完成了对巡天范围内可以准确估计6 cm波段流量密度的401个HII区的统计和测量,补充了国际HII区列表中对于延展HII区的数据缺失.在弥漫辐射偏振探测方面,发现了若干在低频射电偏振观测数据中无法显现的、在总强度辐射上没有对应体的高法拉第旋率结构.巡天数据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并一直被用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袁为民 《科学通报》1994,39(4):337-337
星暴星系是指存在大规模恒星形成的星系,而这种恒星形成速率在星系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是不能稳定地保持的.观测到的辐射在整个电磁波段都较强烈,主要来自恒星的爆发性产生:紫外和光学连续辐射来自热的大质量恒星,发射线产生于被这些恒星电离的HII区,强的红外连续谱来自尘埃的吸收再辐射,射电辐射来自热气体和超新星遗迹,X射线来自超新星遗迹和与大质量恒星有关的吸积天体.星暴星系的颜色比正常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显著偏蓝,在蓝端和紫外连续谱变得较平.星暴星系具有很强的红外辐射(L_(IR)>10~(37)J/s),在60—100μm之间的辐射较强.大多数星暴星系都是被IRAS探测到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14,(5):52
<正>科学研究显示,银河系核心产生的高能伽马射线辐射量无法仅仅通过传统的途径——超新星遗迹、高速转动、密度超高的中子星等现象进行解释,因此这种高能辐射的过量可能正是由于暗物质粒子之间的碰撞产生的。此次新发现证明了科学家们对暗物质本质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暗物质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人类无法通过现有  相似文献   

5.
陈阳 《科学通报》1992,37(5):427-427
一、引言 类蟹状星云型(实心型)超新星遗迹是含有中子星或脉冲星的一类遗迹,它的膨胀演化,普遍认为是由它的脉冲星驱动的。 汪珍如和Seward对Einstein天文台的观测资料做了分析,发现脉冲星和同步加速  相似文献   

6.
《知识就是力量》2012,(8):F0004-F0004
2012年3月,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一张太空“绒球”新照片.这个“绒球”是第谷超新星的遗迹。  相似文献   

7.
赵复垣  蒋世仰 《科学通报》2005,50(8):737-739
发现了三国时代魏国学者孟康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景星的记叙所作的一则注解: “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黄星, 青方中一黄星”. 在后来唐代人所撰的《晋书》和《隋书》等史籍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记载. 这种“赤方气”记载所描绘的天象, 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拍摄的带有光环结构的超新星1987A 的图像很相似. 考虑古代人虽然对一些天象的意义有错误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所看到过天象的描述一般地是客观的, 他们不大可能凭空臆造出“赤方气”这种天象. 因此, 推测古代观察者很可能目睹过其遗迹中带有环结构的暴发时非常亮的超新星, 从而留下了“赤方气”的记载. 孟康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赤方气”说的学者, 而且他大约生活于公元180~250年, 出生时间很接近于公元185年. 考虑这两个条件, “赤方气”记载或许与暴发于公元185年的超新星(SN185)有关. 这一推测与部分 现代研究者测得的SN185可能的遗迹G315.4-2.3的距离参数相符合. 如果“赤方气”之说与超新星遗迹中光环结构的关系能够被进一步证实, 这一结果将再次表明, 在超新星暴发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出环结构应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将是对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检验.  相似文献   

8.
Ⅰa型超新星作为宇宙的"标准烛光"被用来测距并测定宇宙的膨胀历史以及确定暗能量的性质.一般认为Ⅰa型超新星可能源于接近1.4 M⊙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但其爆发机制及前身星的性质还存在争论.这使得Ⅰa超新星距离测量可能存在的一些系统误差无法得到澄清.本文综述了当前Ⅰa型超新星的观测多样性特征以及相关的爆发机制和前身星模型.Ⅰa超新星的光谱和测光性质的弥散不能用单一的模型单简并或者双简并模型+几何效应来解释,这表明可能有多种渠道产生这类爆发.未来利用它们开展精确宇宙学研究需要对不同亚类的爆发进行区分和认证.  相似文献   

9.
正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实验团队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ASgamma实验阵列发现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马射线,这些宇宙伽马射线来自蟹状星云方向,比此前国际上正式发表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蟹状星云是位于金牛座的著名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约6500光  相似文献   

10.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80,25(1):26-26
最近发现的SS433的一系列非寻常的性质,使这个天体成为相对论天体物理中最引人注目的对象之一。SS433是X射线源A1909+04的光学对应体,它也与一个致密射电源相对应,而且处于超新星遗迹W50之中。SS433的最重要特征是它的光学发射谱线具有下列性  相似文献   

11.
张衡 《科学通报》1991,36(10):760-760
关于太阳射电辐射中快速涨落的机制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对存在于其中的准周期脉动的研究也刚刚开始。Kosugi等人指出,在耀斑脉冲相中,电子和离子同时被一连串的准周期脉冲所加速。同时,能量释放过程也可能是某种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脉动可能作为某种MHD或等离子体过程的结果。例如,两个电流环聚合的不稳定性,可能是电子和离子的快速准周期加速的机制。周期脉动也被解释为激波通过磁通管时触发的MHD驻波的周期性变  相似文献   

12.
2月23日,智利的拉斯·坎帕那斯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希尔顿在观察星空照片时,感到异常激动。几小时前由天文台的小型望远镜拍摄的底片上,在已知的大星云模糊的光迹中有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亮点。希尔顿说:“我花了三个多小时试图解释这现象,最终我认为这只能是颗超新星。”超新星一般指一颗巨大恒星灭亡前的猛烈爆炸,致使其亮度在数周内超过太阳几亿倍。这次发现的超新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是我们银河系的边缘,离地球约有17万光年。  相似文献   

13.
<正>超新星爆发,被科学家称为"宇宙中的暴力事件",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一爆炸过程都极其明亮,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而在这段时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一生辐射能量的总和相媲美!超新星的英文名称为Supernova,nova在拉丁语中是"新"的意思,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颗新出现的亮星(其实  相似文献   

14.
赵仁扬 《科学通报》1981,26(4):224-224
太阳局部射电源的辐射是起源于磁迥旋辐射和轫致辐射二者的联合辐射机制,这种联合机制基本上可以解释射电源的全部辐射特性。本文在所取的具有较强磁场的单极黑子的活动区中,考虑射电源本身的磁迥旋辐射和轫致辐射(而不计及辐射区的吸收衰减),从其辐射的分布推导出射电源的几何模型:形状、高度、半径和厚度,及其对波长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一位荷兰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银河系中至少有1亿个黑洞。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断言。因为直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中已经明确辨认出的黑洞只有4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爱德华·范·登·霍伊维尔说:“显而易见,过去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估算。” 黑洞是巨大的星体在超新星爆炸中消亡后留下的遗迹。范·登·霍伊维尔确信,最近的一个黑洞离我们也许只有20光年之遥。 一个星体要爆炸成为超新星,它的质量必须要比太阳的质量大8倍以上。由于爆炸,它的大部分质量被抛到宇宙空间中去,只留下一个致密的恒星核。它  相似文献   

16.
1934年苏联科学院物理所发现了电子在介质中超光速运动时的发光,后来就称为瓦维洛夫——切连科夫辐射。1937年塔姆和弗兰克解释了这奇特现象的本质。三位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弗兰克和切连科夫由于发现与解释了瓦维洛夫——切连科夫效应而被授予诺贝尔奖金。瓦维洛夫——切连科夫辐射是超光速光学的首例,因而在当时仿佛是孤立于所有的物理现象之外的奇特现象。所以这课题当年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带来了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的乐观数据,然而,科学家仍无法判断其前景如何。在其他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CIRSPR基因编辑技术是否会被更加灵活的工具取代?宇宙射线粒子确实受到超新星遗迹的加速,然而,粒子与磁场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一项项喜人的科学突破总是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伴随着欣  相似文献   

18.
<正>太阳系外有许多不为人知、环境极为恶劣的行星,所有已知生命都无法在上面生存。充满辐射,无大气PSRB1257+12星系是人们最先发现的系外行星星系之一。据悉,该星系对于已知生物来说,就像是一个墓地。来自超新星的巨大冲击波,剥离了  相似文献   

19.
当对陶瓷体的超导电性还不能作出解释时,新的实验数据表明传统的电子声子强耦合机制已不适用。具有转变温度30K到100K的Cu-O钙钛矿型材料超导电性的发现提出了建立有关动力学机制问题。目前金属体系的超导电性是用超导态中点阵振动激发即声子的交换所引起的成对电子吸引相互作用解释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深海遗迹化石群落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慧娟  李育慈 《科学通报》1999,44(2):123-130
古代深海沉积,尤其是巨厚浊各岩系和复理石相均伴生着极丰富的遗迹化石,这些遗迹群落则成为恢复沉积环境和重建古地理格局的有效标示。重点阐述:(1)深海环境遗迹化石形成的特殊性及其组合特征,进而确认浅水和深水遗迹群落共生于一个沉积序列是判识浊流沉积层序的古遗迹学标志:(2)利用遗迹化石恢复古海水深度,含氧状况和沉积速度等环境指标的思路和方法;(3)深海遗亦相在环境解释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