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公元2014,又值农历甲午。两个甲子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个亚洲古国隔海进行了一场近代化竞赛。在中国谓洋务运动,在日本是明治维新。而甲午战争宛若这个竞赛中一场残酷的考试。有太多的为何需要我们去追问,有太多的教训需要我们去探究。传统的观点——朝廷腐败、官员无能、行为保守、经费不足、海军军费被挪用等,人们耳熟能详,但似显简单化、符号化和宿命化,远不足以让我们认清为何出现如此一场惨败。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2.
八里桥之战是典型的军力代差之战。与八里桥之战类似,晚清甲午之败是中日军力代差在实战中的必然体现:第一,从实战表现来看,两国舰队的对抗显示出极度的"非对称"性;第二,从军力要素的比较分析来看,清日之间的军力差距是全方位的。中日军力代差的原因在于晚清军事变革的短板导致了军事转型的失败:第一,军事转型适用于"短板"理论;第二,"中体西用"的错误观念造成了晚清军事变革模式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3.
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动员活动,在局部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日本政治动员的效果,清政府仍具有全方位的差距,即存在体制落后、目标不明、手段单一等明显缺陷。正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动员这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又是最基本的条件,成为清政府输掉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从中还可窥见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变革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只迈出了引进舰船、枪炮的第一步改革,而没有跟进更深入的体制变革与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4.
<正>甲午战争(1894~1895)是近代东亚兵连祸结的序幕。冲突起于朝鲜半岛,但中日在朝鲜的角逐早非一朝一夕之争,甲午战前日本近二十年的朝鲜经略,早已注定了战争的胜负结局,日本在朝鲜半岛插入了两把利剑——军事上的派兵权与经济上的扩张权。经济绝对优势的形成日本是近代最早与朝鲜立约通商的国家,继之,美、英、德、法、俄等也打入朝鲜市场,清政府迫于世界潮流,不得不对传统的中朝关系做些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几乎同时在各方面进行着一系列改良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屡遭挫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变革制度而固守封建本位思想,在人才培养、观念革新诸方面陷于僵化。通过对张之洞和福泽渝吉这两位两国变法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加以比较,从教育的角度对当时中日两国的改良运动及其实际成效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江淮是魏吴两国争夺的对象,是两国战争的主战场。魏吴两国的战争给江淮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为了各自在江淮巩固统治,解决军粮问题,取得军事上的优势,魏吴两国非常重视在江淮经济的发展。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魏吴两国在江淮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屯田和水利方面。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日本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转变,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面临严重灾难:1要么被历史所淘汰,要么经过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2当时,代表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西学潮水般涌到日本。从文化体系上看有一个东...  相似文献   

8.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2):I0148-I0148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轫于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堂,伴随着近代中国制造业的起步,为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堂应运而生.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办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又对中国社会转型给予巨大的促进和推动,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防、思想文化和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军队近代化与晚清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的军事压力和屡战屡败的屈辱,导致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倾斜,中国步入了以军事近代化为先导的社会转型之路。在这种社会转型中,军队作为社会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由传统走向近代,实现自身的近代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晚清军队近代化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任何一场战争都和特定的军事文化密切相关.一种完整的军事文化形态,一般应包含军事战略文化、军事技术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甲午海战表明,清朝海军在这三个方面都是缺失的.这种先进军事文化的整体性缺失,决定了北洋海军的失败结局.反思这段历史,得到的启迪就是要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日甲午之战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强国,中国错失发展良机落后而挨打,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当代中国应引以为鉴,改革开放,富国强兵;实现国防建设思路要由积极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摒弃"防御为主,后发制人"的传统军事战略。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无论学界中人还是普通百姓,谈到甲午海战大都将矛头指向北洋海军腐朽.但“北洋海军腐朽说”由于佐证材料的不充分,并不能被认定为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源.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根源应该是封建皇权专制与近代海军发展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倾向于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在日本大举侵华之前,他们彻底蜕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的对外战争中,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场战争.从北洋海军的后勤保障来看,当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对战争结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文中对海上保障起决定作用的财务保障、物资保障、卫勤保障、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以及组织实施保障的后勤指挥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总结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不仅能够激发国人捍卫国家安全、促进改革开放的坚强意志和信心,还对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军事软实力的视野,总结了甲午海战溃败的原因。认为北洋海军的战略思想落后、情报信息收集不力以及官兵素质低下是导致拥有硬实力优势的北洋海军战败的主要因素。以史为鉴,提出了人民海军在保持战略思想的先进性、制信息权及提升官兵素质等软实力建设方面的建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的翁同龢,对中国传统化有根深蒂固的依托感与归属感。但是,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逐步深入以及甲午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现状的凸现,翁同龢的夷夏观与国势观发生巨大变化,积极以儒家伦理本位接纳西方化,日趋倾向变法,成为官僚士大夫中赞成变法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中韩朝贡关系的结束。随后,中韩关系进入了韩国欲求独立自主,中国欲维持传统朝贡关系的矛盾局面,直到1899年《中韩通商条约》的签订和中韩公使级外交关系的确立,中韩近代关系才得以建立。这个过程是中韩关系由朝贡关系向近代条约关系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