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鳞鲃(Barbus capito)受精卵,并在23℃~26℃的孵化条件下,详细观察了大鳞鲃胚胎发育及未受精卵的特征.结果显示,大鳞鲃受精卵为漂流性卵(半浮性卵),卵径为(1.55±0.1)mm,吸水后卵膜膨大,卵径达到(4.3±0.2)mm.在水温23℃~26℃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总历时为47 h 29 min,胚胎发育过程所需总积温为1 081℃~1 222℃.大鳞鲃受精卵卵裂方式与其他鲤科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根据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期至尾芽期和胚动期至孵化期等6个连续发育阶段,22个时期.未受精卵入水后吸水膨胀,由原生质集中形成"胚盘",但无如两细胞卵裂的现象;未受精卵的突起或分裂球陆续脱离胚盘会形成类似受精卵囊胚末期时的"假囊胚".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大鳞鲃人工繁育效率及对孵化条件及时调控处理,有助于大鳞鲃亲鱼受精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神经沟出现"、"视泡形成"和"心脏跳动"的特征,因而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沟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跳动期",从而将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细化为23个时期;虽然同种大鲵的人工繁育和仿生态养殖方式绝大部分发育时期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但在卵裂期和神经胚期依旧存在差异;并利用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其孵化率,为进一步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4.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脑、肾、肝和心脏五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在不同器官中酯酶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比较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它们的酶谱相似外 ,在它们的各个相应组织之间也显示出差异 ,表明酯酶同工酶在泥鳅种内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探讨泥鳅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将是一个很有用的手段。本文认为肝脏是研究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群生化遗传结果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翘嘴红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观察法研究翘嘴红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人工授精的去膜受精卵的发育.结果显示,翘嘴红鲌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基和眼囊出现期、尾芽至肌肉效应期、心脏原基期至心脏博动期、出膜前期共11个时期.受精卵呈灰黄或青灰色,直径0.8mm左右,吸水后直径可达1.2mm左右,在水温2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560min孵化,积温702℃·h;初孵仔鱼全长2.3mm左右.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邵伯湖区的野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泥鳅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长链多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以及∑n-6/∑n-3比值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对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品质进行评价,发现泥鳅比大鳞副泥鳅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澳洲宝石斑鱼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视解剖镜、显微镜对澳洲宝石斑鱼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显示:(1)宝石斑鱼的卵和受精卵较小,受精卵径平均1.5mm;(2)受精卵吸水后呈圆形,为浮性卵;(3)胚胎卵黄囊表面有一个大的圆形脂肪球;(4)在水温23-29℃条件下,受精卵历时24 h脱膜孵出仔鱼,再经3.5 d开口摄食,转入混合营养时期;(5)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卵裂期、囊胚至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5个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团头鲂受精卵,在体视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拍照与测量.结果显示,团头鲂受精卵呈圆球形,具黏性,卵径(1.18±0.09)mm;在水温(21±1)℃条件下,团头鲂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孵化历时39h10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初孵仔鱼体长(3.44±0.29)mm,出膜后第4d仔鱼鳔完全充气,卵黄囊消失;观察时,受精卵至尾鳍出现期胚胎置0.7%生理盐水中,肌肉效应期和后面各时期的胚胎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置3%甲基纤维素中拍照可获得良好效果.该工作为研究团头鲂胚胎早期发育过程提供了实时和动态的图像资料,并为鱼类胚胎发育观察提供了基本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翘嘴红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观察法研究翘嘴红鮊(CulteralburnusBasilewsky)人工授精的去膜受精卵的发育。结果显示,翘嘴红鮊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基和眼囊出现期、尾芽至肌肉效应期、心脏原基期至心脏博动期、出膜前期共11个时期。受精卵呈灰黄或青灰色,直径0.8mm左右,吸水后直径可达1.2mm左右,在水温2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560min孵化,积温702℃·h;初孵仔鱼全长2.3mm左右。  相似文献   

10.
生长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胚胎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依赖色氨酸的IPA途径是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途径.以色氨酸为前体合成的IPA在YUCCA(YUC)的催化下生成IAA,这一过程也是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拟南芥有11个YUC编码基因,目前对这11个YUC基因在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Pro YUC:GUS(YUC1:GUS、YUC2:GUS、YUC4:GUS、YUC6:GUS、YUC8:GUS和YUC9:GUS)转基因植株为实验材料,观察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YU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YUC1、YUC2和YUC4基因在拟南芥胚胎发育的后期(鱼雷期、拐杖期和成熟期)有极其微弱的表达;YUC6基因在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表达;YUC8和YUC9在胚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强的表达,其中YUC8主要在胚胎发育的三角胚时期、心形期和鱼雷期表达,而且在整个胚中表达,在拐杖期胚和成熟胚中YUC8特异在下胚轴和胚根中表达;YUC9在胚胎发育的球形期、三角胚时期和心形期有较强的表达,在胚发育的后期则在胚根有微弱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生长素的本地合成,而且YUC8和YUC9是胚胎中参与生长素合成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繁殖能力,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的重要阶段和卵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了解胚胎发育和完成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为进一步研究其生长发育并进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挑取3组180条拟松材线虫雌成虫,观察记录雌虫在25 ℃条件下的产卵情况,每隔2 h统计每组线虫的累积产卵量,直至卵的数量基本不再增加。挑取尚未产卵的拟松材线虫雌虫于载玻片上,待其产卵后,将卵置于蔡司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连续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并使用照片记录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形态变化,记录卵发育至不同阶段所需时间。挑取约200个刚产下的拟松材线虫卵,在25 ℃条件下发育24 h后每隔4 h统计其总孵化率,直至孵化数不再增加,设置3组重复。将刚孵化的2龄幼虫接种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上,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在接种1、2、3 d后使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线虫,计算混合龄线虫中每龄期线虫所占比例,计算拟松材线虫胚后发育及完成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结果】① 在拟松材线虫产卵能力方面,0~10 h拟松材线虫产卵总量增长较快,16 h后产卵量逐渐趋于稳定,28 h内雌虫平均累积产卵12粒/条。② 拟松材线虫的胚胎发育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单胞期、双胞期、3胞期、4胞期、5胞期、8胞期、16胞期、囊胚期、利马豆期、蝌蚪期、蠕虫期、1龄幼虫(J1),至孵化为2龄幼虫(J2)时结束。③ 在胚胎发育前期,第1次卵裂发生的位置存在两种情况,即卵的1/2和1/3处。双胞发育至5胞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发育方式,一种是双胞不移动直接分裂成3胞并列排列,另外一种是细胞进行移动,3胞呈三角形排列。通过观察30个卵的第1次卵裂和100个卵双胞的发育过程发现,这些不同的发育方式均是普遍存在的。④ 在25 ℃条件下,拟松材线虫卵的累积孵化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32 h时达到最高(93.31%),随后逐渐趋于稳定。⑤ 在25 ℃条件下记录了拟松材线虫卵从单胞发育至各个阶段的时间,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约28 h。2龄幼虫接种于灰葡萄孢3 d后即可获得新的2龄幼虫,因此拟松材线虫完成整个生活史只需要3 d。【结论】对拟松材线虫卵从单胞阶段直至孵化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拟松材线虫完成胚胎发育大约需要28 h,完成整个生活史需要3 d。对拟松材线虫产卵能力和卵的孵化率进行统计,收集拟松材线虫卵和2龄幼虫的最佳时间分别为16 h和36 h。拟松材线虫胚胎发育前期,在第1次卵裂期以及由双胞期发育至5胞期的两个过程中均存在两种与同属线虫不同的发育方式。这种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催产激素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品,作通过对泥鳅进行催化激素的注射试验,人为控制泥鳅的产卵时间,提高泥鳅繁殖能力,从而为泥鳅养殖提供大量的鱼种,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于2009年5月17日至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5次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累计催产种鳅314 kg,约21 980尾,获受精卵2 340万粒,得泥鳅水花苗1 850万尾。其催产率为68.3%~95.5%,平均值为84.2%;孵化率为56.8%~93.3%,平均值为81.21%。对种鳅筛选、抓捕器具、催产激素剂种配伍、产卵水流及水温等影响泥鳅人工繁殖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为泥鳅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是研究森林遗传和林木良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因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而萌芽,伴随着遗传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完成奠基,在不断推动遗传改良以满足人工林高效培育的良种急需中实现林木遗传育种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启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深入发展阶段。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形成了一个适合树木生物学特点、遗传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应用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基于轮回选择不断推进以选择、交配、遗传测定为核心的育种循环,完成更高轮次的基本群体、育种群体、选择群体和生产群体建设,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或通过远缘杂交选育杂种优势突出的林木品种;或基于有性多倍体化开展多倍体育种,综合利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实现林木多目标性状改良;或采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改良已有林木品种或优异种质等。而林木良种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子园制种和无性系制种,其中体胚发生技术实用化将是进一步实现种子繁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推动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效果,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林木良种并应用于生产,保证用更少的人工林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及林产品,以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林木遗传育种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泥鳅的养殖热潮正在兴起,对其新品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采用热休克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Ag-NOR计数鉴定四倍体胚胎的方法,探索了诱发四倍体泥鳅的最佳条件是:在受精后20 min左右采用41℃热水持续处理泥鳅受精卵4 min.人工诱导泥鳅四倍体将会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原始素材.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依据间期细胞核中的Ag-NOR的最高数目作为确定胚胎倍性的标准,该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6.
The newly emerged adult females of Schistocerca gregaria were separated and kept in the rearing conditions without males to examine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no mating females and carefully observed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 of non-fertilised eggs laid by virgin fema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males kept without males survived in average 43 d, i.e. 58% of the life span of mated controls, and laid correspondingly fewer egg pods. The size of egg batches, the weight of eggs, and their content of ecdysteroids were normal but the hatch rate was reduced to 18.27%. Blocks of early embryogenesis (58.43%) and hatching failures (23.29%) were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Moreover, most of the hatched insects died during the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only a few females reached the adult stage. All insects that developed until the penultimate or last larval instar or reached the adult stage were females.  相似文献   

17.
Using a nuclear transplantation approach, the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gene in the embryogenesis of transgenic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have been studied. TheGFP gene expression is first observed at the gastrula stag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itiation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of fish embryos. The time course of the foreign gene expressio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egulatory sequences. The expression efficiency also depends on the gene configuration: the expression of pre-integrating circular plasmid at early embryo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inear plasmid. The integration of theGFP gene is first detected at the blastula stage and lasts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When two types of different plasmids are co-injected into fertilized eggs, the behavior of their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is not identical.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时取样 ,间断观察的方法 ,对耳萝卜螺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耳萝卜螺的胚胎发育过程分 7个时期 :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幼螺形成期和孵化期。对各期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绘制了各期形态图 ,记录了各期发育所经历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的发生及其超微结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心跳期、眼晶体形成期、血液循环期、眼黑色素出现期、孵化前期、初孵仔鱼期等6个不同时期的孵化腺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细胞腺体,最早可在眼晶体形成期观察到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c ells,HGCs),主要分布于头部腹面、头部与卵黄囊连接处及其卵黄囊前腹面;当胚胎发育至血液循环期时,HGCs不仅在形态上达到最大,数量上急剧增多,而且分布更广泛;胚胎发育进入眼黑色素出现期时,可以观察到处于不同合成时期的酶原颗粒,每个酶原颗粒外面均有膜包围,颗粒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当胚胎发育至孵化前期时,HGCs在数量上达到最多,并且可以观察到呈圆球形、直径约为0.25—1.00μm的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向外分泌,这些颗粒有的以单体形式存在,有些则粘结成团;初孵仔鱼期,HGCs分泌作用已经完成,它们离开胚胎表面,移至表皮细胞下方并逐渐衰退。以上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孵化酶颗粒有一个成熟过程,成熟的孵化酶颗粒主要通过外倾方式向卵周隙中分泌以帮助胚胎的孵化破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