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科技事业不断跃升、创造非凡业绩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科技发展和改革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7,(5):14-14
2006年之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今后15年科技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科技要闻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布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订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该规划的核心要务是全面部署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该规划提出了“一条主线、五项突破、六个统筹”的总体思路,即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力争在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等五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坚持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科…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7,(5):12-13
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确定了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咯重点和16个重大专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时提出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增强环境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5.
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06年3月14日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该《纲要》指出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并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一批重大科技…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50-52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的管理,根据《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07,(5):09-10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11个重点领域中,有8个重点领域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尤其是“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第一次作为完整的领域列入国家科技规划,为“十一五”和今后的建设事业科技工作科学地确定了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11-16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21-24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17-20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创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初,中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自主创新确立为新的国家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了到2020年使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这一规划不仅确立了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2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一年里,科技界围绕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社R&D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政府科技拨款稳步增加,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  相似文献   

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8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结束。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科学技术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专家评审结果,经研究决定,批准74个项目立项(项目清单见下表),其中:农业领域10项,能源领域9项,信息领域8项,资源环境领域7项,人口与健康领域14项(含传染病专项2项和中医药专项4项),材料领域7项,综合交叉领域10项,重要科学前沿领域9项。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统一安排,这批项目将于2009年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刚刚过去,再度回味那些曾经让我们兴奋无比的智慧成果,便能体验到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弥久喜悦. 2005年,在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推动下,我国在工业与高技术、农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已经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健康与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01,(10):30-3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发展纳米科技,加快实现产业化,制订我国纳米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未来5-10年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部署"十五"期间纳米科技的工作重点,特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发展进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科技投入将成倍增长,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首批项目安排40多亿元,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相似文献   

18.
“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国家高新区当前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国国家高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刊特根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材料作了摘编。对部分高新区创新经验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汇集了我国"十五"期间所取得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各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在各行业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成果,以及科技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为导向,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河南省南乐县在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牢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证实了产学研合作工作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