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需要在对外传播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将文化自信与他信的建立落到实处,需要从优秀传统和时代新风中丰富文化传播资源,从政府到个人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从线上到线下打造多层次对外传播渠道,从“大叙事”到“小叙事”多维度地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
他是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的高材生、三项发明专利享有者;他被誉为“中国政府第一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公关总领”、“中国形象大师”;他是学者型官员,常常语出惊人:“人一动物:文明或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靠越剧传播,在中国难过黄河;但若换作小提琴协奏曲,世界传播也不在话下”……谈笑问闪烁着理性而智慧的光芒。他和著名的神学家、基督教福音传道者路易·帕罗有过三次对话,帕罗说:“和他这样有智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谈话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的谈话促使我思考过去30年当中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一些问题。”……他就是赵启正。  相似文献   

3.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4.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明末来华的一个传播基督福音的耶稣会士。他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实,巧妙地利用儒学进行传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客观上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传教过程中,利氏的“合儒”、“补儒”乃至“超儒”的文化渗透思想与当时中国儒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利玛窦传教问题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明末来华的一个传播基督福音的耶稣会士。他针对基督教很难在华传播的现实,巧妙地利用儒学进行传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客观上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传教过程中,利氏的“合儒”、“补儒”乃至“超儒”的文化渗透思想与当时中国儒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岑伯宁 《世界博览》2011,(20):31-34
“乔布斯之死”迅速成为了现代史上对某一事件最大规模的网上反应。他的死讯在Twitter上以每秒约1万条微博的速度传播。  相似文献   

8.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轨迹,以雪域高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在涉藏报道中占有突出位置.基于媒体自身的特性及不同文化间在认知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涉藏生态报道在国内外媒体中呈现出“三重跨文化传播”的特征.文章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他者化”,并指出树立“三重跨文化传播”观对于涉藏生态报道“去他者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楚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历史学家皮尔逊抛出的“黄祸论”是建立在极端欧洲中心论和种族歧视基础之上的。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是20世纪初英国对华恐惧投射的产物,也是“黄祸论”在学里最典型的体现。在他身上体现了英方对中国觉醒的忧虑,对科技知识向有色人种传播的恐惧和对于东方智慧将能够融合古今知识的不安。中国人就是这样被视为不可接受的他,遭人仇视与谴责。  相似文献   

10.
马龙  李虹 《科技智囊》2022,(7):68-76
“学习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学习强国”平台的传播力尤为重要。文章在媒介技术性、组织中介性和媒介化三大研究立足点的支撑下,通过界定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两大视域”看待“学习强国”平台的传播力,从“传播能力”“传播权力”“传播效力”“传播动力”4个视角切入测度其传播力,形成“三点、两域、四力”的研究场域,构建了“学习强国”平台传播力的4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为其指标赋权,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学习强国”平台传播力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体英译案例里的诸多失语现象,从“他者”哲学视角,提出了强调“自我”保障文化场内在需求、尊重“他者”正视文化差异、并寻求二者融合统一的对应策略,构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真实身份及他异性,助力本土革命红色文化话语重塑,促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冠状病毒研究之父”的美国专家赖明诏,不久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通过分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图,他发现其中主要包括老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在得到“非典”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后,他发现其基因片段组成部分来自老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他说,动物冠状病毒通常不会跨物种传播,但他领导的实验室曾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不同种类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偶尔会交叉传播并交换基因生成变种。但他认为,人类因为食用禽类感染“非(原载《新民晚报》)针对“非典”疫情,台湾生机饮食专家欧阳英提出多项可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4.
朱钰 《特区科技》2009,(1):41-43
如果你看到一段视频,笑了,而且顺手在MSN上传给N个朋友看。呵呵,你中毒了!并且成为传播“病毒”的“病毒”。你一个不小心,就成为一次营销活动的参与者,却不是最终获利的人。有人恨不得亲你一口,你推销了他的产品,他就是策划这次“病毒式营销”的人。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界称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ThomasHenry Huxley)为进化论三杰。其中赫胥黎年纪较轻,博学多才,能文善辩,勇于斗争,为丰富、发展和传播达尔文主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自称为达尔文的“猛犬”,坚决捍卫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也认他为“总代表”。两人切磋琢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约翰·坎顿(John Condon)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传播学家。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中,他强调和重视透过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和电影)的传播现象来分析不同文化类型的社会沟通。文学和艺术对于我们理解另一种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较长的时期里,这一有效的探讨途径未引起们的重视。坎顿认为,是所谓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对象、方法和视角上的差异与分立造成了这种情形。在《通过文学与电影探讨跨文化交流》一文中,坎顿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研讨思路。 一、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和课题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传播”具有自身的理解体系和研究课题;作为应用领域的一种知识或技能,“跨文化传播”首先“具有美国味儿”,其模式和术语大都是美国人制造的。 人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肯尼迪时代,即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和平队”的出现和各种新兴学科的诞生,这使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考察“Quantum”一词在日本、中国的翻译传播是理解现代科学思想“东渐”的重要一环。本文以“Quantum”的中文翻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词来源、翻译传播方式、跨学科间的流变以及在中文中的接受理解,以此来刻画量子力学东传历程,丰富现代物理学东传的整体图景。首先,基于文献和概念分析法,理清了“Quantum”一词的产生与流变。其次,考察了中国科学家群体对“量子”概念的中译实践,梳理了“量子”概念传入路径和统一过程。最后,从翻译视角呈现了量子理论传入初期中国学者对“量子”概念的接受、演变过程,阐明了中国早期的量子力学学者对量子力学的传播实践。整体上,以期通过对“量子”在西方、日本和中国传播实践的考察,为理解量子力学在东方的传播实践提供一个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9.
作为著名的先锋派代表作家,格非在日本获得了广泛传播。早在1996年,他的《迷舟》就与日本读者见面。其后,日本汉学家、翻译家又译介了格非的《褐色鸟群》《打秋千》《戒指花》等。运用“5W”译介模式,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出发,对格非在日传播这个极具价值的案例进行剖析,可以发现格非强烈的先锋性是他走入日本的根本原因。此外,译者独具匠心的翻译、格非本人与日本学界的积极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禺和他的剧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本名万家宝,一九一○年生,湖北潜江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过着很优裕的生活,“有自己的用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他却感到“闷得很”,觉得“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在《雷雨》的序文中,他也说他自己“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匆促切迫”,很不宁静。这是因为,曹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最动荡不定的时代,新思想虽然已经广泛的传播开了,而守旧的传统势力还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