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道德问题,伦理学史上形成了义务论或道义论和目的论或效果论两大派别之争,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都有其各自合理方面的存在,但总体而言都仅仅是为"道德"而道德,在道德问题上最终陷入了动机和效果谁更具有优先性的思维困境,况且它们对道德问题的片面、绝对追求,也导致了各自理论本身的逻辑与结构上的不纯洁性,因而悬置这种动机与效果的二元纷争,另辟蹊径--以正义的概念为切入点对道德问题的探索,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道德评价的对象除人们的道德行为外,还应包括人们的道德品质。阶级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必然性标准等只适用于“评价道德”,不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人们的实践态度、行为手段应与行为动机,行为效果并列成为道德评价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杨泽 《科技资讯》2006,(4):251-251
医学伦理学是用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人类行为的是非善恶问题。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是对道德的哲学研究。道德是关于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信念和价值,体现在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中。伦理学是对道德的哲学反思,对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进行分析,提供论证,以解决在新的境遇中不同价值冲突引起的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定义是我国伦理学界长期争论而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进行了数学方面的思辨。认为要寻求一个统一的道德的定义,首先就必须要证明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统一的道德定义。并针对伦理学中对概念下定义的不准确之处,从数学中采用“等价命题”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提出了伦理学引入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分裂及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能否统一,存有“分裂论”、“伪善论”和“统一论”之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分裂,表现为“目的”与“手段”、“动机”与“行为”、“表象”与“内质”的分裂。构建大学生道德人格统一的基础是道德实践。“知行统一”、“教评结合”和“校社共建”是实现大学生道德人格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16日晚,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主题为“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术报告。魏英敏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相关,道义论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论是在继承功利论、  相似文献   

7.
“曼德维尔悖论”尽管在形式逻辑上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从感性的“私恶”出发论证公共理性产生的独到视角,使其在近代伦理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转折性地位。通过对私恶与道德、经济、政治之间关系的探讨,从道德实践的动机、现实物质基础与效果三个维度理解公共理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可以形成对“曼德维尔悖论”的批判性认识。在理论上,“曼德维尔悖论”使近代伦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到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为英国功利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问题导向,化解了动机论与结果论的片面性,为解决动机与效果间的一致性问题提供了方案。但该理论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阶级的局限使曼德维尔将恶的产生仅仅归结到人性,并寄希望于“优秀政治家”的善良意志,因而无法像马克思那般深入到历史本质性维度发现“资本逻辑”的影响并提出变革不合理社会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学不能全面地说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诸多伦理问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当代世界文化背景双重维度审视,世纪之交的中国伦理学的理伦体系构建,需要选择和运用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的问题意识方法、展现道德的价值意义二重性的价值结构方法、整合传统与当代伦理文化的时空结构方法,对道德赖以产生的基础根据的道德本质论、如何实现道德功能的道德实现论,特别是对包含21世纪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怎样的伦理文化可资借鉴、面对后现代伦理文化我们该预设一种怎样的伦理标准等内容的道德建构论,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方伦理学中的责任根据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视西方伦理学关于责任根据问题的理论 ,在责任存在的根据上 ,有身份论、契约论和自然论三种观点 ;在履行责任的根据上 ,有德性论、功利论和命令论三种观点 ;在承担责任的根据上 ,有自由论和决定论两种观点。它们各有其解释能力和适用范围。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责任 (感 )的缺失固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都与责任根据的转换与失序相关 ,因此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把握责任的根据 ,才能为责任 (感 )的复兴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义务预设价值"是迈农对象理论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存在于"价值"与"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使价值伦理学成为可能。迈农依据行为所实现之价值的不同划分了四种道德价值,并确立了道德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为依据划分了道德评价和道德义务的功能,奠定了价值伦理学的基础。针对迈农价值伦理学的结论和方法,艾伦菲尔斯和舍勒进行了补充论证,使价值伦理学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杜威反对把科学与道德分开,并认为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哲学的中心问题.他还提出要在日常道德生活之中通过培养理智的科学实验方法把科学与道德统一起来,进而改造传统的伦理学.杜威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彰显理智的科学精神,对于我们当前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都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南宋淳熙年间,永康学派代表陈亮与理学大师朱熹就义利王霸问题以书信往来方式进行了三年之久的辩论。朱熹看重行为的动机是否出于道德,以此析分义和利、王和霸。而陈亮重视实际效果并试图将义和利、王和霸统一。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属于我国古代天人感应论的第四种类型,他从“天入相乖”、“祸善福淫”的角度提出了天与入感应的独特方式。从当代环境伦理学视角看,韩愈的天人感应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道德关怀,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样,具有强烈的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及相似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目标。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地伦理立足于生态整体主义,在"万物同源论"和"弹性生物链论"的原则基础上,强调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从学理上把"浅生态学"推向了"深生态学",极大地拓展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大地伦理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呼吁人类对非生命体诉诸应有的道德关怀,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与道德是互动的关系并最终达到目标和价值的统一,经济伦理学就是研究经济与道德二者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新兴学科,是研究经济领域以及一切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利益关系并能以善恶进行评价的规范体系。经济伦理学在初创期主要应解决六大问题:经济伦理学的本质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的扬弃;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经济伦理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良心的决定作用 ,同时也肯定良心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人的道德活动中的作用。社会转型期出现良心异化 ,其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负面影响造成的道德滑坡现象 ;要想提升良心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 ,必须要以共产主义道德良心为主导 ,强化职业道德良心和社会公德良心的内化 ,不断实现道德良心的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1937-1949年是毛泽东道德哲学思想理论化、系兢化的成熟时期。这一阶段,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视域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优秀内容,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博采集体智慧,糅合进个人的理性思考,从“人本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道德动机、道德效果、道德继承、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并诠释了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极大地创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理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康德之义务是否排斥爱好?具体地说,就是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是否彻底排除爱好等情感?尽管理查德·亨森、芭芭拉赫尔曼、宫睿、杨云飞对于该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从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模式,但他们的观点或解决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合理的解决模式,即"动机决策"模式。该模式主张在动机方面,义务动机与爱好动机完全不相容,必须彻底排除爱好动机。但在实践过程方面,道德情感与爱好情感可以作为一种推动力共同促使一个行为发生,如此康德的义务论一方面保留了义务动机该有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为爱好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而也不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杀,引起了很多伦理学上的讨论,其中最基本的是关于自杀的道德合理性问题,普遍认为个体对他人的义务是限制自杀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其中一种反对观点认为,将自杀看作一种权利的观点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杀的道德许可性问题;另一种反对观点则认为自杀是一个纯粹的私人问题,所以对他人的义务不能成为限制自杀的理由。然而,无论从利他因素考虑还是从利己因素考虑,在特定条件下自杀是可以被允许的,自杀的合理性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努力渗透道德认识和情感教育,质“知”、“行”统一,从三方面着手:1、在情感熏陶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基础和情感,奠定道德行为的基础;2、在道德评价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3、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思想,检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