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炎词简论     
宋元之交,张炎的词学理论和创作较全面地体现了宋词发展的水平。《山中白云词》三百首,多写黍离之悲、兴亡之感,贯穿于对江南山水与落魄飘零之模写中。词风深婉雅净、清丽疏朗,融合北宋词之浑化与南宋词之骚雅,集婉约词之大成。清初词坛“家白石而户玉田”几半天下。《词源》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词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它是一个包括词源、词乐、词调、词律以及词人、词籍、词论、词派、词史等众多内容的广泛、复杂而相对严密的学术体系,词学批评的概念虽为后起,但具体实践在词坛形成之日已萌动,而批评的精神、理念随着词学的发展也不断传递和积淀,词学批语研究作为对批语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更应注重它的科学性,以当代意识和历史实感来凸现词学批语研究的科学性,深入研究宋代的词学批评,将大有裨益于我们对后世及整个词学批评史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张惠言、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两位代表。张氏标举风雅比兴、力矫浙派弊习,开派基于前;周氏起为再传、主寄托、创词统、纠偏失、阐幽微、发扬光大于后。然二家词论实同中存异,精粗有别。在其理论的三大支点,即“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上,张氏创说,然未免矫枉过正,容有未密;周氏取其精华,纠其偏颇,后出转精,但仍有值得商榷处。其理论核心“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不可视为唯一标准,其词统说与其理论亦有相矛盾处。但总体上看,二家词论各具真知,不乏灼见,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东坡的词体观念出发,说明东坡词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从本质论上看,东坡以诗心入词,全面展示诗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品格;从创作层面看,东坡以诗笔写词,把诗的题材、功能、意境、表现手法等大量引入词,为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南宋词人姜夔的词在清代的命运可谓非比寻常,先由浙西词派的推尊,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而后的常州词派则对其大加贬斥。郑文焯是常州词派后期“变革型”的一位词人,他变革的其中一点就是学习姜夔的词。其词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特色,均可见对姜夔词的接受之迹。  相似文献   

6.
论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表现。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导致人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不仅丝毫无损人类语言的交际功能,反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词区分为模糊词和精确词。现代口语中模糊词使用的频率很高。有时精确词的含义也会变成模糊的。语法学家无法消除语法范畴中的各种模糊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模糊语言有它特殊的表达功能,它可以增添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英汉象形词和象声词的起源及结构,把象形词词义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直观象形词,变形象形词 绘旬形词三类,把象声词按其音义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基本象声词,次象声词和回归词三类,并分析了它们在英汉文字中的异同之处,文章分析了象形词和象声词在文字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对文章作品中象形词和象声词的典型例证做了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9.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 ,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 ,它解决了有关词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遗留问题 ,反映了曲子词在转变为词之前的发生形态 ,分析它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了解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一些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0.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它解决了有关词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遗留问题,反映了曲子词在转变为词之前的发生形态,分析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了解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一些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全面考察唐末五代词人心态与词风的嬗变轨迹,揭示出儒道传统的丧失、家国观念的淡漠以及无可奈何的乱世心态,为五代词创作的初兴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契机。通过多角度考察认为"花间词风"早在王建时代就已完全成熟,王衍、孟昶虽不免豪侈淫逸,却与"花间词风"关系不大。南唐一代是词体创作产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雅逸好学的社会风气,词人群体的学者化,以君臣欢会、高朋宴集为主的创作氛围,共同造就了南唐词从容淡雅的诗化景象。针对前人关于五代词创作与乱世君臣荒淫生活关系的论述,明确指出:放诞荒淫本身绝难造就五代词创作的初步繁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发生、发展,无不受到民歌的影响,民间歌谣是古代韵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词产生的角度,从古代韵文向民歌学习的四次浪潮、词产生渊源的分类、词和音乐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等方面,说明民歌对古代词的形成是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增词的选词标准、选词方法和判断方法以及增词使用的注意事项,阐述了增词规范及增词规范档、增词的上报。  相似文献   

14.
考察汪元量词的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祝寿词、闲适词、咏物词、友情词、别情词、乡情词、咏史词、感慨词、恋情词九类。从人、境、情三个审美层次看,汪词里的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叠关系;境呈现个体生活场景与历史空间的二元组合的面貌;情则是民族悲愤与个体生存苦闷的双重变奏曲。汪词的主体风格是沉郁衰飒、坦直真率、清丽淡雅、晓畅明白。  相似文献   

15.
16.
史达祖与高观国是南宋中期两位重要的词人,其词作均以恋情、咏物、感怀三种题材类型为主。二人词风大体相近,然亦有诸多不同之处:梅溪词以沉郁为主,竹屋词则更显含蓄,这主要是由两位词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词径》是晚清时期一篇较有系统的词学论文,它对传统词学中所谓“正统”的词学观进行了总结,其“作词十六字要诀”是对词的本体美学特征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万柳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47-50,76
词社萌芽于北宋,成型于南宋末期,到了清代随着词学复兴而高度繁荣,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全国性的词社网络,促进了各地词学的交流和互通;词学结社目的高度觉醒,词社更具专业性,对词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集内容多样,为词学文献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词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深厚的感情。他用大手笔写社会人生,写山川景物,写今古感怀,词作中充满着豪情;另一方面,苏词中也不乏柔情。他的离情词尤其写得韵格婉媚、一往情深;在表现男女恋情和少女、少妇闺情方面,苏词充满柔情,在缠绵中勘破人生。豪爽开朗的性格、挫折多舛的个人经历、儒家道家和禅宗里积极的思想内涵则是他词作的丰富深厚感情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20.
周济以词论为后世所知,众多学者对其精辟的词论已做深入的研究,但他的词却甚少有人论及.理论的发明一般都不可能脱离创作实践,周济的词就是其词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杨花是周济词作中常吟咏的对象,在杨花的意象中,词人寄托了春恨闺怨情愁、身世飘零之感、及时代盛衰之叹.在主题内容上更进前人一步,而艺术特色上能摆脱传统杨花词缠绵悱恻的写法,做到豪宕不羁.周济一生钻研词学,后期更是心有所得,从这几首咏杨花词的比较中,能看出其创作前后的变化以及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