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的衔接并不是很通畅,有许多的科研成果还仅停留在实验室里。为促进这些成果的快速转化,我们每期将从全国高校科技成果中精选出最新最具市场推广价值的成果进行刊登,为高校同市场,产品技术与客户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梁,以使这些科技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的衔接并不是很通畅,有许多的科研成果还仅停留在实验室里。为促进这些成果的快速转化,从本期开始,我们每期将从全国高校科技成果中精选出最新最具市场推广价值的成果进行刊登,为高校同市场、产品技术与客户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梁,以使这些科技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  相似文献   

3.
一、安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研发与需求不对称,科技创新支撑力量不足 一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高。在重论文轻应用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下,高校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关注不够,导致科研与经济建设关联度低,科研成果应用价值不高。从科技成果应用及技术市场交易看,2006年来自高校的应用成果占比不到10%,低于高校研发投入所占比例。二是科研院所力量不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的现状,以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为契机,对如何加快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地服务于滨海新区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应有作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选择与广东省经济实力相当的江苏省、浙江省和湖北省的高校为标本,选取2004~2008年最具代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对比,总结出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的原因是成果应用项目及科技服务项目较少、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金额较少、专利出售少、科技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人员不足。对此,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广东省高校应建立创新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如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健全评估激励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强化项目孵化机制等,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高校都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如何适应和被动应付市场的需求,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迎合市场的需求,要把市场作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上海高校在科技攻关项目中,通过鉴定的重大科技成果有51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176次,占1/3强,这些成果有20多项获得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中国纺织大学完成的“桑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毅贵 《科技信息》2011,(29):I0172-I0172
农业科技成果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从农业高校科研导向、科研选题、科技推广力量、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等方面阐述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制定激励政策、改变科研选题方式、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以及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等方面解决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专利成果的现状,找出了不足与差距.为促进专利的转化实施,提出了使高校中优秀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一大批开发型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涌现出一批直接为经济主战场建设服务的科研成果。据最近对上海市“八五”期间获市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态势调查分析统计,上海市“八五”期间获市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1547项(其中一等奖66项、二等奖499项、三等奖982项)。而服务于经济主战场的科技成果为623项,占获奖科技成果数的40.3%,直接为六大支柱产业服务的成果项目为91项,占服务于经济主战场项目的14.6%,并涉及通讯、计算机、医药、化工、造船、轻工、机械、仪表、冶金、农业建材、纺织等十二个行业。这些获奖成果均是高新技术,并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达1∶7.53,累计新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很大一部分科研成果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而与之相对的是众多企业家、投融资机构和有志于创业者苦于寻找不到好的科技项目,高校与企业供需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现象。尽管社会上已经举办了不少科技成果交易会,各高校也组织汇编了很多成果推荐资料,但仅限于对项目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缺乏从市场前景及投资风险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针对目前高校“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等问题,为促进高校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互动,我们特开设《项目点睛》栏目。本刊将邀请技术、市场、投融资等多位专家对高校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科技项目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点评,重点项目安排在本栏目逐期刊登,敬请广大读者及项目投资者关注!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能够产生众多的企业种子.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可加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资产经营公司建立风险投资的模式对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建立投入、撤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出发,从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方面分析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可为高校采用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从基础研究到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大量的科研成果将会作废。科技成果与产权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这一过程可称为死亡之旅。我国每年产生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但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产品却很少,这一现状凸显科技计划的产权与技术成果转移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缺位。因此,了解并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在产权与成果转移方面的成功实践,对于我国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难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本文分析了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利国内科研成果转化借鉴,同时分析了国内科研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扰,最后对如何建立成果转化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充分展示和介绍暨南大学科技成果的闪光点,快速形成高校与企业信息互动的通畅渠道,推动暨南大学不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科研项目合作,暨南科技产业集团将暨南大学校内的科技项目、成果经过盘点和市场调研后,借助我刊,陆续向企业和市场推介生物医药、基因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IT等领域的一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项目和成果。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阻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实践难题。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作为科研成果的创新技术和理论通过各方主体的交互与运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其实质上是创新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扩散。因此,有必要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审视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并在分析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因素与风险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进经验,通过增强差异化意识、明确产权界定、完善激励与价值评估制度、发挥国家职能与市场化四项措施,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泄密风险、权属风险、创新缺乏风险和知识产权纠纷救济风险进行有对性地防控。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诞生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学科建设服务.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科研具有以下特点:特别重视学科建设;重视科研中对人才的培养;基础理论研究比重大;科研切入点多.选题分散。这些特点使高校科研始终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绝大多数高校也都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但科研首先要为学科建设服务。因此.高校科技成果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开发、创新能力不足、面向市场不够、中试未完成等缺陷.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成为生产力一直是困惑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的难点,成为制约高校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瓶颈”。原因是这方面的工作牵涉到的环节和受到的制约太多,本就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天津科技》2011,38(1):6-6
在2011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津1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半数以上来自高校。南开大学有3项成果获奖,天津大学今年也有3项科研成果获奖,天津工业大学也有科研成果获奖。  相似文献   

19.
郭小姝  张欣 《科技资讯》2023,(3):163-166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成果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一环。如何推进高校创新资源与产业紧密发展,促进“校企全面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难题。该文以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研究对象,从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对策及模式应用,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升级和发展,探索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专利是高校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它是衡量一所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