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过程中不断推进与发展、不断丰富与提升的过程.从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解决好"三个错位",破除苏联模式、教条主义束缚,回应"两个挑战",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从结果上看,思想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的突破,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的认识,端正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发展规律性和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内在体现。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问题的再思考,应考虑以下几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应借鉴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性下,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有着掌握群众和为群众所掌握的理论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尊重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重视当代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理论阐述方式上进行量体裁表、有的放矢;理论宣传方法上多管齐下、各显神通;理论普及步骤则是逐级对接,层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的全面开展开拓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使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理论。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三步走”:一是要立足于中国实践,融人中国文化;二是要提升群众的理论素养,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精神状态和时代追求;三是要落实到群众的具体行动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稳定、边疆安全和国防巩固的需要。而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效推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是关键。因此,应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认同、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投入、做足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宣传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要采取全国带共性的路径,更要采取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路径,把共性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与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生动力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纽带。这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经济变革所造成的社会变化必然要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动,进而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的变化,打破既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我国的经济变革之所以能冲破千难万险、不断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成果,与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是紧密相关的。文章分析五次思想大解放,探究我国30年经济变革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探究经济变革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前提与基础,从而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巨大经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经济变革所造成的社会变化必然要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动,进而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的变化,打破既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我国的经济变革之所以能冲破千难万险、不断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成果,与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是紧密相关的。从分析五次思想大解放探究我国30年经济变革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探究经济变革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前提与基础,从而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巨大经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信仰问题。然而,当前民间信仰的纷繁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执政党应回应民众关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民间信仰进行规范管理与引导,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功能,促进民间信仰合理转化与利用,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这些举措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1.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得我们可以从"大众化"的视角思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途径。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化"来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有着鲜明政治特征的教育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把党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使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政治认同。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坚持政治性、真理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经济变革之所以能冲破千难万险、不断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成果,与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是紧密相关的。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五次思想大解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思想解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不断丰富与发展创新的动力。新时期,在边疆多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客观分析现阶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促进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依托民族院校为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领域,对在边疆多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文化生态。文化多元化在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和认同危机。面对文化多元化负效应的影响,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同时坚持党领导下的理论创新等。  相似文献   

1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他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使人民大众用他们的方式领悟、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他还提倡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倡导并力求用大众化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重视以人民大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象。他的这些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共同奋斗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蕴藏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关键就是要破除障碍,而追根溯源,阻碍思想解放的障碍无不来源于既得利益集团:政治既得利益集团和经济既得利益集团.因此,突破这两大既得利益集团的重围,就成为当下思想解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社会进程。两者都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目的。  相似文献   

20.
龙金凤 《科技信息》2011,(16):31-31,34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网络灌输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传播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传播优势、必然趋势,它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机遇。本文在坚持主导性、通俗性、差异性、疏导性、创新性的网络灌输原则下,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