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莹 《科技信息》2009,(7):186-186,19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社会发展目标、体现民族精神、避免庸俗化。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素质基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理论前提;要推进宣传普及工作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过程中不断推进与发展、不断丰富与提升的过程.从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解决好"三个错位",破除苏联模式、教条主义束缚,回应"两个挑战",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从结果上看,思想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的突破,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的认识,端正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发展规律性和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进行影响深远。为此,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渊源,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鲜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述的通俗化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建设一支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这一艰巨任务,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变成通俗、具体的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认可和信仰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并且要经过中国特色的实施途径,广泛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为民所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5.
网络大众化的迅猛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又带来了严峻挑战。正确处理网络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牢牢抓住契机,积极迎接挑战,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品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相连,小品以其独特的内容、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广泛的受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小品中,需要实现宣传主体的转化、内容的转化和方式的转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激发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首先必须要解决"用什么"、"怎么样"和"向谁"来进行大众化的三个最基本问题。为此,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刻把握。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不是一个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交织、发展和完善的互动过程。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其内涵界定,还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9.
大庆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体现,是中国石油人在艰苦的石油大会战中生成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深邃的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和普遍信仰。弘扬大庆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精神向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由群众掌握再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而要想使这一过程能更好的进行,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现阶段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理论接受与创新的大众化、实践运用与创造的大众化,利益诉求与实现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理论创新的结合、理论实践与实践创造的结合和利益诉求与利益实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龙金凤 《科技信息》2011,(16):31-31,34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网络灌输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传播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传播优势、必然趋势,它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机遇。本文在坚持主导性、通俗性、差异性、疏导性、创新性的网络灌输原则下,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普及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样与一元统一、内容与形式结合等方面的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理论建构要注重"三个贴近"、制度安排要注重规约、惯例和秩序、教育宣传方式要注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以校园文化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广大群众理解、接受、掌握并运用,在解读、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艺术魅力集中表现为:科学性与人民性紧密结合的向心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说服力,民族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整肃与重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上,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方面,针对群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经过执政党与民众共同努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国网民人数激增,网络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党活动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当前网络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需通俗化、内容需生活化、形式需多样化、管理需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尹文涛 《科技信息》2011,(17):I0153-I0153,I0068
随着我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教育,不仅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本文力求为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