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本实验采用舒泰、速眠新Ⅱ 全身麻醉并配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研究其在比格犬开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麻醉前 15 min 皮下注射阿托品(0. 1 mg / kg) ,麻醉采用静脉注射舒泰( 2 mg / kg) ,同时肌肉注射速眠新Ⅱ (0. 02 mL / kg) ,术部皮下注射 0. 5%利多卡因溶液( 0. 1 mL / kg) 。 检测指标包括麻醉镇痛评分,麻醉前后动物心率、呼吸和体温变化。 结果 1. 利多卡因可以显著增加麻醉镇痛效果;2. 阿托品使犬心率显著增加;3. 复合麻醉方法对犬呼吸和体温有一定影响,但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此复合麻醉方法安全性较高及麻醉镇痛效果好,可以满足犬开颅手术对于麻醉效果的要求,但对犬的心率影响较大,因此对心率要求较高的实验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2.
速眠新Ⅱ与戊巴比妥钠对实验用白香猪麻醉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速眠新Ⅱ对实验用白香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30头成年实验用白香猪随机分为三个组,A组为速眠新Ⅱ组,B组和C组为速眠新Ⅱ和戊巴比妥钠不同比例复合麻醉组。观察诱导期、维持期、苏醒期,监测动物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结果A、B、C三个组的诱导期分别为(11.4±7.85)min(、122.7±42.82)min和(47.8±46.04)min;维持期(5.7±2.51)min(、104.4±27.68)min和(85.9±92.64)min;苏醒期分别为(4.7±2.83)min(、122.8±19.5)min和(102.1±59.62)min。三组动物体温从给药开始至苏醒在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动物的呼吸频率均表现为给药后10 min至90 min缓慢升高、在苏醒期略下降的规律性变化;三组动物心率从给药开始至苏醒均在持续下降。结论实验用白香猪对速眠新Ⅱ的耐受高,单纯使用速眠新Ⅱ和与戊巴比妥钠复合使用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王凯  黄丽洁  苟鹏  贾琳  陈华 《实验动物科学》2010,27(5):37-39,4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复合麻醉方法对幼龄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将l2头中国农大幼龄小型猪分成两组,每组6头。A组:戊巴比妥钠(15 mg/kg)与速眠新Ⅱ(0.1 mL/kg)联合应用,采用不同部位肌肉注射给药;B组:氯胺酮(10 mg/kg)与速眠新Ⅱ(0.1mL/kg)按比例混合后,采用肌肉注射给药。麻醉后对动物实施腹腔探查术,观察动物麻醉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呼吸频率(BR)、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10±2)min、(5±1)min进入麻醉状态(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46±14)min、(43±9)min(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54±11)min、(34±12)min(P0.05)。在麻醉维持时间内呼吸频率分别为(33±7)次/min、(36±9)次/min(P0.05),心率分别为(113±14)次/min、(92±11)次/min(P0.05),血压分别为(118±17)mmHg、(109±14)mmHg(P0.05),SpO2分别为(99±0.5)%、(95±1.5)%(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比较而言,氯胺酮联合速眠新Ⅱ麻醉安全性高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巴马小型猪实验的麻醉效果,初步观察复合麻药对动物机能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氯胺酮和速眠新Ⅱ按2∶ 1. 5( mL) 的体积制成混合麻醉剂,在0. 3-0. 5 mL/kg 的剂量范围内,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麻药进行麻醉,记录麻药剂量、麻醉效果和生理指标。结果随着麻醉剂量的增加,麻药起效时间、肌松时间和眼睑反射消失时间均降低; 动物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对血压影响不大。结论0. 3-0. 4 mL/kg 可以作为安全剂量用于小型猪的麻醉,不但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对生理指标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5.
速眠新在大鼠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不同剂量速眠新麻醉大鼠的效果。将 18只大鼠分成三组 ,分别按每千克体重 0 4、0 8、1 2mL速眠新进行肌肉注射麻醉。结果给予速眠新后分别在 ( 7± 1)、( 5± 1)和 ( 4± 1)min大鼠进入麻醉状态 ,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 ( 31± 6 )、( 89± 11)和 ( 111± 10 )min。大鼠在麻醉维持期间呼吸频率分别为 ( 6 2± 12 )、( 6 0± 11)和 ( 70± 15 )次 /min ,心跳频率分别为 ( 175± 16 )、( 16 5± 12 )和 ( 16 5± 13)次 /min。速眠新麻醉大鼠的效果满意 ,适宜剂量为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0 4mL~ 0 8mL。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对食蟹猴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对食蟹猴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速眠新Ⅱ(0.1 mL/kg)肌内注射和氯胺酮(0.1 ml/kg)肌内注射联合麻醉方法对154例实施肾脏移植手术的食蟹猴进行麻醉,观察动物麻醉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化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 154例肾移植食蟹猴无一只在手术过程中因麻醉意外死亡;首次麻醉维持时间为(50~70)min,追加麻醉维持时间为(30~35)min,术后苏醒时间为(25~35)min.麻醉期间肌肉松弛效果好,动物呼吸和心率平稳,手术过程中呼吸频率(40~55)次/min,心率(60~74)次/min.结论 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食蟹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且动物麻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性别对小型猪基础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30只巴马香猪和24只农大Ⅱ系小型猪,雌雄各半。首剂量200 mg陆眠宁复合10 mg咪达唑仑,于耳后颈部肌注,完成基础麻醉。观察记录动物达到保定效果所用的时间以及追加药物的剂量。结果巴马香猪组,雌性较雄性平均追加30%~50%的首剂量;农大Ⅱ系组,雌性较雄性平均追加50%~100%的首剂量。结论研究表明性别影响小型猪的基础麻醉用药量和麻醉起效时间。加大对雌性个体的麻药剂量,可以缩短麻醉躁动期和手术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五味子与淫羊藿混合提取物(mixed Schisandra-Epimedium extract,MSEE)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观察其抗疲劳功效.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对五味子、淫羊藿进行混合提取,用正交实验法观察乙醇浓度(65%,70%,75%)、提取温度(60,65,75℃)、提取时间(1,1.5,2 h)及料液比(1∶10,1∶14,1∶18)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并对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及淫羊藿苷含量进行分析,从中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选取雄性ICR小鼠8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及150,300和600 mg/kg MSEE组,每组20只.给药30 d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进行力竭游泳实验,记录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其余10只小鼠游泳90 min后处死,取血及肝组织,检测血清尿素氮及肝糖原水平.结果五味子与淫羊藿混合提取物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为70%,提取温度为75℃,提取时间为1.5 h,料液比为1∶1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0和600 mg/kg MSEE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300和600 mg/kg MSEE组小鼠的血清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而肝糖原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得到MSEE最佳提取工艺,MSEE具有抗疲劳作用,可为开发具有抗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北五味子促睡眠口服液(Co Schisandra sleep-promoting oral liquid,CSSPOL)的中枢镇静及催眠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ICR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SSPOL低剂量组(4倍稀释液)、中剂量组(2倍稀释液)和高剂量组(原液),按0.1 m L/10 g容量灌胃给药,2次/d,连续7 d.采用小鼠自主活动记录仪观察CSSPOL的中枢镇静作用,采用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观察其对小鼠的催眠作用,小鼠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ate,Glu)和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初步探讨CSSPOL的中枢抑制作用机制.结果 CSSPOL可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总次数,缩短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并增加睡眠只数,延长阈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且能使小鼠脑组织中Glu和Gln含量降低.结论 CSSPOL镇静催眠作用显著,其中枢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小鼠脑中兴奋性神经递质Glu和Gln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甘草苷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酒精组及给药组三个剂量组,连续7天灌服给药.对照组、酒精组灌服蒸馏水,给药组分别灌服相应浓度甘草苷,第7天d末次给药后1h,除对照组外,酒精组和给药组均给予50%酒精(12 mL/kg)灌胃,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灌酒后各组小鼠的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低共熔溶剂对丹酚酸B在小鼠体内的药物组织分布影响,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受试组,其中对照组和受试组分别给予溶解在水中的丹酚酸B和溶解在氯化胆碱-甘油(摩尔比1∶2)中的丹酚酸B,小鼠按200mg/kg灌胃给予丹酚酸B后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心、脑、肝组织器官,并采用HPLC-MS法测定给药后组织中的丹酚酸B含量。结果表明,受试组中丹酚酸B在肝组织的达峰时间为20min,较对照组相比提前了10min;且达峰浓度为1.66μg/g,约为对照组峰浓度的1.63倍。由此可见,低共熔溶剂可以增加丹酚酸B在小鼠肝组织中的分布,并且加快其吸收和消除,起到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不同配比对酒精性肝损伤脂质代谢的影响,筛选最佳配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性肝损伤组、水飞蓟宾阳性组、甘草酸给药1~7组(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体积比依次为10∶0,8∶2,6∶4,5∶5,4∶6,2∶8,0∶10),造模4周后,麻醉处死.检测脂质代谢指标血清和肝脏中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粪便中的TC,TG;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进行HE染色以及油红O染色.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TC,TG,HDL及LDL水平均有显著性变化,其中给药5组的效果最佳.甘草酸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脂质代谢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最佳体积配比为4∶6.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同配比18α-与18β-甘草酸(Gly)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健康SD大鼠,雄性,随机分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组(水飞蓟宾)、7个给药组(18α-Gly与18β-Gly不同配比组,配比为10∶0,8∶2,6∶4,5∶5,4∶6,2∶8,0∶10).给药4周后,检测不同组对血清酶、血清蛋白、总胆红素、胆汁酸及血糖调控的影响.结果显示:18α-Gly与18β-Gly各个配比均能降低血清酶ALT、AST、γ-GT、LDH活性,随着18β-Gly比例增加作用增强,当18α-Gly与18β-Gly配比小于4∶6时,对缓解酒精性肝损伤和心肌损伤效果更佳;当配比大于8∶2时,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蛋白水平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当配比小于4∶6时,明显降低TBIL和TBA水平,显著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大鼠对血糖的调控能力.研究结果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制剂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测定大鼠血浆中含丁香苦苷的量,并对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丁香苦苷单体和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进行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采用色谱柱:Diamonsil C18(5μm,250×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1 nm;进样量为20μL.测定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丁香苦苷后不同时间血浆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给药剂量相同(10 mg/mL)时,丁香苦苷PLGA溶液的T1/2α和T1/2β值是丁香苦苷溶液的1.23倍和2.25倍.AUC值是丁香苦苷溶液的3.09倍,血浆清除率约为丁香苦苷溶液的1/3.经过数据拟合发现丁香苦苷单体与丁香苦苷PLGA纳米粒在大鼠体内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载药纳米粒给药后,使丁香苦苷能在体内较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血药质量浓度,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将体重为18—22g 的昆明品种小鼠,随机分成6个时间给药组,30只/组.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分组、逐只腹腔注射0.25%硫喷妥钠生理盐水溶液50mg/kg.给药后观察到硫喷妥钠在小鼠体内的作用表现为:麻醉诱导期短,6个组的平均值为2.85分钟;各组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且揭示了麻醉持续时间之长短不仅受诸多因素影响,而且与体内“生物钟”的制约密切相关;麻醉持续时间与麻醉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和Ⅱ急性毒性作用,并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给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和Ⅱ,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用改进寇氏法计算LD50.结果:灌胃给药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后部分小鼠出现中毒反应并死亡,计算LD50为2.05 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77~2.37 g/kg.死亡动物尸检,发现所有死亡小鼠均出现胃胀症状,十二指肠色黑,少数充血,其它主要脏器肉眼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狼毒大戟有毒成分主要集中在受试药物Ⅰ中,且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属于小毒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3∶1和5∶1)对小鼠和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笔者按《新药研究指南(西药)》的毒性试验要求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3∶1和5∶1)急性毒性试验以静脉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分别大于5.45g·kg-1和6.0g·kg-1,大鼠分别大于4.26g·kg-1和3.84g·kg-1,提示注射用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临床用药毒性小.  相似文献   

18.
七元瓜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七元瓜环以合理的给药浓度和最大给药容积给KM小鼠灌胃给药后动物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为该大环化合物能否作为安全的药物载体提供毒理学依据。实验中小鼠未出现死亡,未测出瓜环的LD50,因此测定其最大给药量。结果表明动物在最大给药剂量为15g/kg时未出现毒性反应,无一动物死亡,提示七元瓜环毒性很低,能作为一种安全、低毒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9.
文研究对从湖北绿茶提取的茶色素进行了毒理学研究。结果指出,急性毒性试验小鼠口服给药,每组20只,以改良寇氏法计算,LD_(50)为9.15g/kg,最低剂量组20只小鼠,7天内无一死亡及中毒,表明茶色素口服安全范围大。长期毒性试验中给大鼠按低、中、高不同剂量连续给药9周,高剂量组为900mg/kg,为临床推荐用药剂量的20倍,均未见动物出现外观、体重、血象、肝、肾功能及实质脏器组织的毒性改变。本研究为茶色素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新型贮库式微孔结构缓控释给药系统,为量化PLGA溶胀特性对释药效果的影响,在模拟体液环境下,以具有不同单体质量比的PL-GA膜片上的微孔为研究对象,对PLGA在降解过程中的溶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2.7×10-10 m/s,质量比为65∶35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6.6×10-11 m/s.以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为例,将实验得到的微孔溶胀速率作为边界条件,对考虑PLGA溶胀作用前、后的微孔给药系统释药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溶胀使给药系统释药时间从无溶胀时的16d延长到33d;不考虑溶胀时,PL-GA基体仅起承载药物的作用,而考虑溶胀后,微孔和PLGA基体共同承担药物释放功能,其中近40%的药物通过微孔释放,近60%的药物通过聚合物载体释放;给药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累积释药比率线性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