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usLicheniformis)53号菌为出发菌株,在原生质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并对原生质体进行了多次诱变处理,从大量突变株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了高产、稳定、耐热的碱性蛋白酶产生菌株53-G38-6,产酶活力由1104U/ml提高到22080U/ml.该诱变株最适产酶条件为:培养基由质量分数(w/%)为胰蛋白胨1,酵母膏0.5,玉米粉5,Na2HPO412H2O0.4,KH2PO40.03,Na2CO30.1组成,pH自然,培养温度42℃,培养时间44~48h,w/%为0.2的CaCO3可提高酶的产量.酶作用的最适条件:62℃,pH10.0,pH在9~10之间稳定  相似文献   

2.
豆凝乳酶产生菌的筛选及诱变育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104份土样中分离到一株产豆凝乳酶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酶活力0.3u/ml。经UV-DES诱变及培养基调整后,酶活可达1.6u/ml以上,其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麦麸2.5%,(NH4)2SO4 0.5%(NH4)2HPO4 0.5%,CaCl2 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适用于筛选丝状真菌产生β-葡聚糖酶的平板初筛法。即:β葡聚糖-刚果红营养平板法(GCN)平板法。运用此法从分离源中初筛到产酶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21,经UV和NTG多次诱变,获得产酶能力高于亲株1.46倍变异株A2148。在初始PH6.8、温度29℃和以碱产为主碳源培养基中,变株A2148经86h培养产生β-葡聚糖酶128u/ml,并伴有少量糖化酶、中性蛋白酶及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适用于筛选丝状真菌产生β-葡聚糖酶的平板初筛法。即:β-葡聚糖─刚果红营养平板法(GCN平板法).运用此法从分离源中初筛到产酶菌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A21,经UV和NTG多次诱变,获得产酶能力高于亲株1.46倍变异株A2148.在初始pH6.8、温度29℃和以大麦为主碳源培养基中,变株A2148经86h培养产生β-葡聚糖酶[EC,3.2.1.73]128u/ml,并伴有少量糖化酶、中性蛋白酶及α-淀粉酶的产生。实验室规模提取实验表明:发酵液过滤除菌后,经硫胺、丙酮沉淀可得2106u/g左右的粉状酶制剂,酶提取总收率达60%。  相似文献   

5.
产植酸酶青霉菌株的诱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产植酸酶的青霉菌株A2进行了诱变研究。分别以HNO2-UV和UV-5Bu复合处理,进行了二轮诱变筛选后,得到高于A250%以上的变异株6株,其中A2-UV59-20株的酶活达0.812±0.019u/ml,为出发菌株A2的二倍多。  相似文献   

6.
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地衣状芽孢杆菌53-A6为出发菌株,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在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53-A6菌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达99.7%和30.9%,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原生质体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酒糟样品中筛选得到五株胞外植酸酶活性较高的酵母,选择酶活最高的1-1作为出发菌株,经单倍体分离,原生质体制备,紫外诱变,最后得到一株突变株Msp-2128,其胞外植酸酶活力为23.08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2%,且产酶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地衣状芽孢杆菌53-A6为出发菌株,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在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53-A6菌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达99.7%和30.9%。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原生质体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9.
蜂房芽孢杆菌B-91几丁质酶的合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厦门地区牡养殖场分离筛选到一株产几丁质酶活力较高的蜂房芽孢杆菌(Bacil-lusalvei)B-91,研究了该菌几丁质酶的合成条件。结果表明:该菌在以几丁质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能合成多量的几丁质酶。酶的合成受各种几丁质诱导。在产酶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有机或无机氮源,均能促进酶的合成,而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对酶合成有阻遏作用。该菌几丁质酶合成的最适培养基初始pH为6.8,最适温度为28℃。在25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量为2%,振荡培养60h时,培养液中几丁质酶活力可达2212u/mL.  相似文献   

10.
产胶原酶地衣芽孢杆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成都皮革厂等处采集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胶原酶的产生菌J-4-8,菌种鉴定为地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明胶,超始pH为7.5,容瓶装量为10mL,种龄是24h,接种量为6%,在此条件下,摇瓶振荡发酵后,酶活达25U/mL发酵液,较原发酵培养基发酵后的酶活提高3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构建直接发酵淀粉生产酒精的酵母菌.选择具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活性的E.fibuligeraE11灭活的原生质体,与耐高温产酒率高的S.cerevisiaeHB-6-9单倍体进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经35%PEG-50mmol/LCaCl2诱导,在再生选择培养基上融合率1.0~1.5×10-6,获得12个性能稳定的融合株.部分融合株生长速度、淀粉水解能力、可溶性淀粉直接发酵酒精的能力明显高于两亲株.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一株巨大芽孢杆菌产胞外青霉素酰化酶的发酵条件下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的氮源及装液量和发酵时间产酶均有影响。该菌株在27-28℃180r/min,初始PH8.0,苯乙酸浓度0.6%的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60h左右,青霉素酰化酶活力可达500-700U/100ml。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CCSD(T)、QCISD(T))以及二阶微扰法(MP2),研究了乙炔二锂分子的平面桥式与线性式之间的异构化途径.6-311G(d)基态被用于几何优化和反应途径的确定,而6-31G(3df)基态被用于单点式计算.其有关结构优先及成键特征的结果与用Mφler-Plesset微扰方法所得一致.在MP2/6-311G(d)理论水平上给出了质-权坐标的最小能量途径.在本研究的最高理论水平[QCISD(T,FULL)/6-31G(3df)∥QCISD(T,FULL)/6-311G(d)]上,发现平面型分子的异构化势垒(10.0kcal/mol)要比线型C2Li2(1.3kcal/mol)的大得多  相似文献   

14.
酵母嗜杀质粒融合转移──Ⅰ.融合转移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嗜杀酵母ERR1和啤酒生产酵母AS2420出发菌株,建立了供体菌MK2-3:K+R+Leu-ρ+(n)和受体菌AS2420-1:K-R-leu+ρ°(2n).对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不尽相同;同一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也不相同.有利于融合再生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是MK2-3:菌龄30h,蜗牛酶解量30g/L酶解时间30min,此时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0%,而再生率达17.1%,这些条件对嗜杀活性无影响,再生菌落的嗜杀活性率达100%;而AS2420-1;菌龄24h,蜗牛酶量20g/L,酶解时间3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1%,再生率为18.1%.对四种渗透压稳定剂的再生效果实验表明甘露醇效果最佳,氯化钾次之,考虑到廉价,氯化钾是很好的代用品,在30%PEG6000及Ca2+条件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率可达8.9×10-6,对其中的融合子MAR4的遗传性状及嗜杀活性的稳定性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大小测定,dsRNA质粒的提取及电泳结果分析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融合子MAR4具有较高的嗜杀活性并可以稳定遗传,有与供体菌MK2-3嗜杀质粒dsRNA相同的电泳行为,  相似文献   

15.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两株稳定的黑曲霉营养缺陷型Mu2(Met-)和D12(Cys-),并首次证实低温黑暗保存数小时对黑曲霉突变株具有稳定作用。系统地研究了菌龄、渗透压稳定剂、温度、酶的浓度和酶解系统等因素对黑曲霉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采用2%溶壁酶加0.5%纤维素酶,获得了大量的原生质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过程, Mu2和 D12再生率分别为 54%和 33%。原生质体在正弦交变电场(1MHz,450 V/cm)作用下形成珠串,在高压电脉冲(强度 9.0 kV/cm、时程 25 μs)触发下,发生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是否通过酶的诱导作用,用洋地黄皂甙作为体外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诱导的阳性对照物。用Black法测定茵陈(Artemisiacapillaris)、黄连(Coptischinensis)、大黄(Rheumofficinale)、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栀子(Fructusgardeniae)及甘草(Glycyrrhizaglabra)的水提物对Wistar大鼠肝匀浆在体外UGT酶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在体外实验,这6种中药水提取物不能增加大鼠肝细胞中UGT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从酒糟样品中筛选得到五株胞外植酸酶活性较高的酵母,选择酶活最高的1-1作为出发菌株,经单倍体分离、原生质体制备、紫外诱变,最后得到一株突变株Msp-2128,其胞外植酸酶活力为23.08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2%,且产酶稳定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高渗缓冲液成分和pH、溶菌酶浓度以及酶解温度和时间对苏云金杆菌SD-5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SD-5菌株原生质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组合为:PBG培养基、30℃培养14h再活化5h,以SMMpH6.5作酶解缓冲液,溶菌酶浓度0.6mg/ml,34℃处理60min。  相似文献   

19.
实验采用PEG介导法转化小麦,用GUS基因作为标志,用荧光法测定Actl-GUS,Emu-GUS,35S-GUS三种质粒转化小麦细胞后的瞬间表达强度,以比较Actl,Emu,35S三种启动子在小表中的表达强度,结果表明Actl和Emu的强度大致相等,均比35S强,采用Emu为启动子带BYDVCP基因的质粒和经改造过的Actl为启动子带有抗潮霉素选择记基的质粒转化小麦“济南177”的原生质体,转化6  相似文献   

20.
恶臭假单胞菌萘质粒ⅠNL基因的克隆及酶切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G7)携带的质粒NAH7,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切割后,产生含有萘降解酶全部基因(24,6kb)的片段,此片段插入到载体pUC119的多克隆位点,构成了pKAO质粒,此质粒经HpaI,EcoRI酶切获得的5.1kb片段亚屯隆到pUC119中,衍生出pNN1质粒,绘制出内切酶图谱。从pNNI质粒上切下含目的基因nahI、nahN和nahL的kpnI-kpnI片段(2.3kb).正向插入载体BluescriptⅡSK+中获得重组质粒pNN2,反向插入为pNN3,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XL1-Blue中,目的基因得以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