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新型增塑剂二甘醇二苯甲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具有优良性能的增塑剂二甘醇二苯甲酸酯(DEDB).通过实验确定了合成DEDB的适宜工艺条件:二廿醇1 mol,苯甲酸2.1mol,钛酸四丁酯3.2g,应时间4h,反应温度190℃,在此条件下产率呵达98.5%以上。  相似文献   

2.
对二甲氨基苯甲酸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和硝酸银为原料,合成了对二甲氨基苯甲酸,最传教条件是:反应温度为60℃,对二甲基苯甲醛和硝酸银的摩尔投料比为1:2,反应时间24h ,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7%,产品收率为79.2%。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NaOH与氟碳铈矿反应的化学原理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NaOH溶液对氟碳铈矿分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氢氧化钠-盐酸”优溶法生产富镧氯化稀土的最佳条件:精矿:NaOH=1:0.7、NaOH浓度为60%、分解温度为120℃、分解时间1h。其优溶率达到40.1%,即非铈稀土的优溶率达到80%以上。此优溶率达到了传统的“盐酸-氢氧化钠”分解方式的2.5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钨磷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十二钨磷酸为催化剂,由对羟基苯甲酸和正丁醇酯化制得对羟基苯甲酸丁酯,考察了各种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产率可达92%,产品纯度99.4%。  相似文献   

5.
由二氯乙酸甲酯合成乙醛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氯乙酸甲酯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在甲醇溶液中反应,滤出氯化钠后,直接加入适量酌50%的硫酸调pH值为2-3,滤出硫酸钠,蒸馏回收甲醇,水解、浓缩,得到不含乙二醛的40%乙醛酸溶液。在氢氧化钠与二氯乙酸甲醑的摩尔比为3.75:l、反应温度为75—80℃、反应时间10h的条件下,收率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由苯甲醛与乙醛在氢氧化钠和醋酸钠存在下发生缩合反应制取β-苯基丙烯醛,讨论了温度、时间、压力及空气中的氧气对合成的影响,反应产率为45.6%,产品纯度为≥95%,实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二次投料及苯甲酸酯对氨基塑料的改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一羟甲脲和二羟甲脲的比例,以及改善基体树脂与甲纤维素界面粘结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采用分批投放甲醛进行合成和使用苯甲酸二甘醇酯作甲纤维表面处理剂的方法,对氨基模塑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树脂液的稳定期在24小时以上;与空白试样相比,改性后模塑料的抗弯强度提高24.5%,抗冲韧性提高50%。  相似文献   

8.
含硫香料——硫代香叶醇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芳樟醇为原料,经卤代、重排、硫代、水解等步骤合成了硫代香叶醇。探讨了氢溴酸浓度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合成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卤代时氢溴酸浓度为37%,反应18 ̄19h;水解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9%,总收率达80.1%,纯度95%,折光率nD^20=1.4965。产物具有草酶及葡萄柚的香韵。  相似文献   

9.
西维来司钠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维来司钠是全球首个治疗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的急性肺损伤的药物为了找到一个更适合工业化生产西维来司钠的合成方法,在对文献中几条路线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了一条较为理想的路线,该路线以甘氨酸苄酯对甲苯磺酸盐、对羟基苯磺酸、特戊酰氯和邻硝基苯甲酸为主要原料,通过酰氯化、酰氨化、还原、酯化、去苄基、和氢氧化钠成盐等一系列反应来制备总收率由文献的35.24%提高到41.2%,并且简化了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镍、钼、铼共存的混合物中,采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用氢氧化钠和硝酸溶液分离铼,铼回收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煅烧硼镁石为原料真空铝热还原炼镁得到的还原渣中富含12CaO·7Al2O3,该还原渣可通过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碱液溶出得到铝酸钠溶液和富硼料,铝酸钠溶液通过碳酸化分解可制备氢氧化铝.以硼镁石铝热炼镁所得还原渣为原料,研究了溶出温度、时间、碳酸钠及氢氧化钠质量浓度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并对碳分产物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质量浓度12g/L,碳碱质量浓度210g/L,溶出时间120min,溶出温度95℃,液固比为6的条件下,炼镁还原渣中氧化铝的溶出率为8521%.氢氧化铝产品为α-Al(OH)3,白度大于98,SEM显示其晶粒小于1μm.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通过油包水(W/O)乳状液膜体系分离丹参水提液中丹酚酸B的方法。通过对内水相氢氧化钠浓度、表面活性剂山梨糖醇酐油酸酯(Span80)用量、载体三辛胺浓度、油内比、乳水比和迁移时间的优化,获得了一个高效的乳状液膜体系。最优提取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0.012 5 mol/L,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质量分数4.0%,三辛胺浓度0.01 mol/L,油内比10:6,乳水比1:4,迁移时间10 min。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乳状液膜体系能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样品中提取分离丹酚酸B。  相似文献   

13.
硫酸反萃取法从烟草中提取烟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二次萃取蒸馏的方法,提取烟草中的烟碱,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工艺和萃取分离过程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以0.5%NaOH溶液浸泡粉碎后的烟叶,置于65℃水浴中搅拌3 h,过滤后调节所得滤液pH至12,用正己烷按照体积比1∶2萃取3次,有机相用20%硫酸溶液反萃,调节pH到12后,用正己烷二次萃取,减压蒸馏后得到纯度为45%的烟碱,提取率可达72%.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重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提取Cr6 ,以三正辛胺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NaOH溶液为反萃剂,考察了料液酸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反萃液碱度等条件对六价铬的提取率与反萃率的影响,提取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工艺过程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以氢氧化钠为分离剂,从含钛电炉熔分渣中成功制备出纳米片状结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并探讨了水热反应时间、水热温度以及碱液浓度对分离提取纳米片状结构二氧化钛的影响.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延长,水热温度以及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提高,从含钛电炉熔分渣中分离提取的二氧化钛结晶度越好,微观形貌更趋近于纳米片状结构.水热法处理含钛电炉熔分渣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水热温度高于180℃,水热反应时间大于24h,碱液浓度达到12mol·L^-1.以制备得到的纳米片状结构二氧化钛为光催化剂,在氙灯光照90min后,甲基蓝降解率可达81.1%.  相似文献   

16.
漂浮阳极泥经过盐酸浸出、稀释水解、氢氧化钠中和得到氯氧铋,氯氧铋经过氢氧化钠转化制备得到三氧化二铋.当盐酸浓度为6mol/L,固液比为1∶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h时,漂浮阳极泥中锑和铋浸出率分别达到99.17%和99.08%.当稀释比为8∶1时,盐酸浸出液中锑水解率为98.13%,铋水解率仅为8.8%.稀释后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pH为1.5时,铋水解率达到99.5%,水解产物氯氧铋(BiOCl)中铋、氧、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4.23%,19.30%和14.61%.氯氧铋再次经过盐酸浸出,稀释水解,氢氧化钠沉淀得到氯氧铋.除杂后氯氧铋经过硫酸洗涤、氢氧化钠转化,当氢氧化钠浓度为6mol/L,液固比为3∶1,反应温度为80℃时,反应2h后过滤,用0.5mol/L盐酸洗涤得到形貌为纤维状、晶型为单斜的α-Bi2O3,氧化铋纯度达到99.8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市政剩余污泥的蛋白质提取工艺。首先比较了酸碱两种预处理方法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对效果较好的碱处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利用响应面法对NaOH浓度、溶液加入量和处理时间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优蛋白质提取条件: 21.79 g 湿污泥中加入 80 mL NaOH溶液(3.68 mol/L),在50 ℃条件下处理 20.32 h。在上述条件下,蛋白质产量为8 967±0.4 μg/g 干污泥, 是优化前的 2.33倍。  相似文献   

18.
假单胞菌SH1菌株对苯甲酸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SH1菌株能以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苯乙酸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研究了温度、pH、Ca2 、Mg2 、氮源和碳源浓度以及微量元素对SH1菌株生长的影响.在优化培养条件下SH1菌株在48h内对上述5种化合物的降解率分别为95%、95%、95%、93%和87%.讨论了苯甲酸分子中取代基的位置和大小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对苯二甲酸、氯化亚砜、对羟基苯甲酸、1,4-丁二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液晶基元—对苯二甲酰二氧苯甲酸丁二醇酯,再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1,3-双(氨丙烷基)四甲基二硅醚合成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反应制成一种新型液晶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通过热分析,考察了其分解温度和液晶态温度范围,并确定了此液晶聚合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以液晶聚合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液制备了气相色谱柱填充柱,测定了该固定液的相对极性。  相似文献   

20.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镁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Cl4和MgCl2混合液为原料液、NaOH为沉淀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镁粉体。考察了沉淀剂浓度、原料液中Mg2+与Ti4+的摩尔比、煅烧温度等因素对目的产物颗粒大小和晶型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制得粉体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镁钛混合液中的Mg2+与Ti4+的摩尔比为1.2(固定钛离子浓度为0.5mol/L)、沉淀剂NaOH浓度为6mol/L、反应温度98℃、镁钛混合液与NaOH溶液的体积比为1:1、煅烧温度为800℃时,制备出了平均粒径约为55nm、结晶度好、形貌为球形的纳米钛酸镁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