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族,通过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创造和发展了著名的梯田农业景观。文章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的实地调查得出:哈尼梯田景观由森林生态系统、村寨文化系统和梯田生态系统组成,且在垂直高度上形成林-寨-田空间分布;森林生态系统控制了高山区的水土流失,并为村寨提供了水源,以及放牧的场所,同时也是哈尼族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食品之处;梯田生态系统则为哈尼族提供了多种食物,并能控制水土流失;哈尼族则通过其对森林的利用,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充足的梯田灌溉水以及野生动物食物;通过长期的梯田管理,获得较高的梯田产出并保证了其稳定性。因此,森林、村寨和梯田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空间结构,是哈尼梯田农业景观得以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连名谱系是哈尼人用顶真修辞法将神、鬼、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和自我排列起来的一个谱系。它是理解哈尼族文化的钥匙,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一座无形无字而又铭刻在哈尼人心中的纪念碑。从世界现和人生现的角度对哈尼族连名谱系进行解读,哈尼族连名谱系的作用在于,哈尼人被命名后认为自己就与神、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将得到神和祖先的保佑,英雄是自己的榜样。可以获得力量、价值以及人生的智慧、意义和归宿。哈尼族连名谱系以杰出的语言艺术。明快而智慧地为哈尼人解决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根本哲学问题。哈尼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传统采集狩猎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的经济类型自古以来以梯田农耕生产为主,成为哈尼族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但哀牢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又为哈尼族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尼族不可缺少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本文客观地描述哈尼族传统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揭示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产方式,对哈尼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云南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云南元阳县金福庄和水卜村的实际调查,分析了哈尼梯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研究了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并对该生态系统中哈尼族和彝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构成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要素可以概括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地理学上的区域差异是历史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类型和经济成果是构成文化区域特色的各种人文条件的基础。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类型及经济成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游牧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盲牧业为主。兼有农耕、采集、渔猎等类型的复合性经济类型。多次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统治权力的扩张与更替。推动了北方草原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整合。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区域形成的最显著、最生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6.
结合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变迁,分析古代新疆经济文化区的划分及其属性,指出古代新疆的自然环境衍生出农耕-游牧的农牧二元经济区模式,由此产生历史上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立。绿洲民族的特性使其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属性。认为这对该地区的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语言学的语音语义分析以及亲属语言来源相同族称的对比来看,哈尼族族称“哈尼”的“哈”是前缀,“尼”仅仅是族称,没有其他意义。过去有的学者将哈尼族族称解释为另有某种意义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8.
张朝霞 《大自然》2011,(4):41-43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哀劳山南部的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这里聚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等民族,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到处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辛勤劳动,依山开垦了30多万亩梯田,分布在红河南岸海拔1000~2600多米的峡谷和山岭之间的山坡上,如鬼斧神工“雕刻”而成,堪称世界一绝。  相似文献   

9.
高教文化区是一个城市的特定区域,区域聚集多所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广.运用模糊数学模型从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四个方面对兰州市高教文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整体以优、良为主.对所研究的13个环境因子中PM10、溶解氧、粪大肠菌群均超标,在此基础上对超标因子进行污染源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中华史前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化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应该是多元的,而据有关学者考证,中华史前文明区就分为三,包括河洛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及江汉文化区三个地区,而不仅仅是一个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地与文化区有着时空间上的内在联系,旅游活动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渠道,文化扩散是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文化扩散过程中,旅游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激受效应、累积效应是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旅游地文化变迁有良性变迁与负态变迁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地以及旅游地内部不同的功能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变迁内容和形式.旅游地文化整合是旅游地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的相互协调,这一过程有赖于旅游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云南哈尼族支系较多,分布广泛,生存地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多样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同时,由于大多数哈尼族都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较大的限制.本文对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遇(O,opportunities)与威胁(T,threats)进行分析,绘制出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SWOT分析矩阵,获得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的对策和措施,为哈尼族体育旅游资源产品化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资料分析法对哈尼族磨秋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介绍,并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社会生活形态等呈现出磨秋多姿多彩的局面.从发展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哈尼族磨秋的历史变迁,并提出了传承保护哈尼族磨秋的一些措施:扩大宣传、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推广磨秋传统体育,重视哈尼族磨秋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4.
中亚及西北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农耕-游牧的二元人文地理模式,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由于绿洲的分散性使得绿洲农业民族受到游牧民族的强烈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分析历史时期中亚-西北经济文化区的划分,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变迁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的机制的运作,感受它给民族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万涛 《当代地方科技》2007,(11):180-180
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就是在文化的脉络中,围绕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的精密关系中得以传承的。自然环境是滋生民族音乐的土壤,文化是社会的生活形态,社会环境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为明显。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在物质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规范全体公民道德行为的指南。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场所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近年来,宗教界及学界人士从国家宗教政策解读、宗教去商业化、宗教中国化等方面研究了宗教文化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诸多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汝颍文化     
汝南和颍川在先秦时本属于不同的文化区,然而,随着战国以后各地交往的密切以及国家的最终统一,两个地区在文化上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兼得多种文化之长的文化形态——汝颍文化。汝颍文化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扬光大于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云霞 《科技智囊》2007,(12):62-68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区:英国有伦敦的弗业街;法国有巴黎的塞纳河畔;日本则有"书海"之街神田町;在中国,那就是北京的琉璃厂了。这里图书充栋,宝玩填街,以销售古玩、字画、古籍、手工艺制品、文房四宝等文化产品为主,是国内外的重要文化交流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展示具有悠久传统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园林文化、楹联文化、古建筑文化的大型文化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透视着哈尼族的世界观、体现着哈尼族对自然的敬畏、彰显着哈尼族的民族性格和展示出哈尼族的审美情趣等内涵。曾在历史上发挥着陶冶民众情操、加强民族团结、强化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今天仍然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促进社会稳定和推动本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理阻隔是指那些分隔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自然地域和限制了人类群体之间各种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地理实体,主要通过分隔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自然地域和限制各地域文化区之间的交流两个方面形成地域文化。列举了中国和欧洲的一些实例并进行了验证,对地理阻隔的历史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