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太网交换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传统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技术进行比较 ,介绍了以太网交换技术特点 .指明了基于三层交换的以太网技术是今后交换式以太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旭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1):116-118,122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SNMP的拓扑自动发现算法,该算法能够实现以太网内部的交换机、主机互联的拓扑自动发现。从而降低基于以太网变换技术的园区网的网络管理难度。以太网是当前园区网所使用的主要网络技术,利用以太网交换机划分网段并实现网内互联。以太网通信使用交换技术,数据交换双方依据MAC地址识别。在一个以太网内,每一台交换机都存储着网络内所有活动主机的MAC地址。利用SNMP协议能够获取交换机中MAC地址表数据,利用笔者所述算法处理这些数据能够实现以太网内部交换机、主机拓扑结构的自动发现。由于SNMP和MIB被各厂商所接受,因此笔者提出的算法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3.
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技术是主要结合了SONET/SDH和以太网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技术,主要目标是应用于城域网.本文从讨论SONET/SDH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缺点中引出弹性分组环的出现背景、分析了RPR的技术特点和实现方法以及对将来应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太网局域网系统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普遍应用,本文在高速公路以太网交换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以太网交换技术测试进行了研究,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判断。研究结果对我国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以太网的交换检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俊  蒋文利 《科技资讯》2009,(19):20-20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太网速度的提高给工业以太网向现场层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考虑了主-从结构现场设备通信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采用主-从结构的实时工业以太网解决方案,讨论了该方案如何通过以太网来实现现场设备之间周期同步、实时确定性通信和小数据块有效交换的问题,并对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技术,把GMPLS应用于以太网的控制,分析了基于GMPLS的以太网的基本模型,并对GMPLS的相应扩展及以太网标签交换路径建立过程进行了描述,实现了以太网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分离,在以太网内实现了显式路由与流量工程.  相似文献   

7.
刘宏 《科技资讯》2010,(11):24-25
本文介绍了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局域网使用的传输媒体,目前企业组建局域网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及其应用,包括CSMA/CD媒体访问控制、共享以太网、交换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对企业组建局域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千兆位以太网速度快、带宽大且兼容性好,具有比传统标准以太网更强大的功能.本文分析了千兆以太网技术特点,并探讨千兆以太网技术应用和实施系统集成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智能光网络在高速公路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介绍、分析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提出自动交换光网络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演进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速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速以太网技术以其速度快、带宽高且兼容性好,比传统标准以太网更具有强大的功能,是目前计算机高速网络的一个新的领域.本文针对高速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方面,着重讨论了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相互存在的技术特点,及10 GbE与弹性分组数据环(RPR)结合产生的10 G RPR技术,为高速以太网的组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京高校输出技术合同具有成交额平稳增长、技术八成左右流向企业、技术开发合同占主要地位、输出专利技术项数和金额单边增长、输出重大技术合同有所减少的特点.北京高校技术交易中存在的政策法规不尽完善、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比重偏低、输出专利技术和重大技术合同较少等问题,为促进北京高校技术转移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角度,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S曲线法确定技术生命周期,并利用AToT构建主题动态演化模型,研究中国养老科技领域的发展现状;从市场角度,采用文本挖掘对知乎数据进行热点话题识别,确定养老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从技术-市场角度相结合,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中国养老科技领域正处于技术发展的成长期;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移动设备类、行动辅助类、居家类和护理类;从技术-市场视角下,发现居家类技术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但用户关注度较高,未来企业应该特别关注居家类技术,在此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布局。  相似文献   

13.
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是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技术扩散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本文在基于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的路径选择模式及溢出效应分析的前提下 ,针对技术扩散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构建跨国经营中技术扩散风险评价体系。并以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扩散的战略思路为例 ,探讨基于技术扩散的风险防范策略 ,以及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根据G.多西的技术范式理论,技术转移可看成是技术范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和保护带技术的转移。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新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逐步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原因在于占有着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跨国公司内部交叉式转移,原因在于同一技术范式内部技术的可通约性;合作创新与技术转移并行的特征,其原因是为了建立技术同盟和进一步创新需要。这些特征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平  李炎炎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9):1708-1716
为提升我国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创新的能力,本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专利技术转化的特征,探讨了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视角的专利技术转化的运行过程,阐述了专利技术转化在战略生态位的技术选择、市场选择、市场培育、市场扩大和市场保护等阶段的不同特点,分析现阶段我国专利转化过程中的缺失和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专利技术转化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技术市场的发展历程、技术市场规模和交易主体:欧美国家的技术市场经过近400年的发展相对于中国较为成熟,中国技术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中国技术市场成交规模在近20年呈爆发式增长,但占全球比重的增长幅度较小;国际技术市场的交易主体为专业技术公司和成熟型企业,中国技术供给以个体经营企业为主,技术附加值不高。分析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中国技术市场发展历程较短;国内技术要素供给不足,仅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市场化激励手段较弱,仍处于宏观调控阶段。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持续提高科技水平,增加技术要素供给;细化技术市场交易主体类型;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的日本通过国际技术扩散迅速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导致生产力迅猛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扩散培育了国民技术创新精神,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学习并借鉴二战后日本在技术选择上有选择引进;在技术引进上重视消化吸收;在技术利用上激发企业主动性等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8.
科技社团是联系服务科技人才的纽带,是联通政产学研的有效制度设置,为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基于角色理论,以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为研究对象,基于“角色行为动机—角色实践过程—角色互构结果”的分析框架,探讨科技社团如何实现角色跃迁,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研究发现,科技社团在科技经济融合场域中过程机制的形成遵循“参与者—推动者—引导者”的逻辑路线,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过程呈现“常态对接—协同联动—跨界融合”的动态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在军事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这既为军事侦察带来了巨大机遇,也为军事伪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了高光谱成像探测技术对伪装隐身技术产生的威胁以及传统高光谱伪装材料与技术面临的巨大困境,分别从植物伪装技术、基于无机颜料的仿生伪装、基于叶绿素的仿生伪装等材料体系阐述了模拟植被背景的高光谱伪装材料与技术研究现状,指出现有高光谱伪装材料与技术中仿生伪装技术存在仿生材料无法精准模拟绿色植被的特征吸收峰、稳定性及耐久性较差、材料整体厚度大,难以实现实际的大规模应用等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活体生物的“生态伪装”技术伪装对策,指出改进“仿生伪装”技术和优化“生态伪装”技术为高光谱伪装材料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联姻, 拓展了人类行动多维可能性。近年来, 基因编辑、 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引发的伦理事件, 将科技伦理治理从幕后推向前台。在系统阐述科技伦理融合与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产生的基础上, 分析了科技伦理治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为何需要实践智慧以及实践智慧如何指导科技伦理治理。研究认为, 现代科技应用要求 “伦理前置”, 实践智慧能处理科技伦理中 “能够命题” 与 “应当命题” 的张力, 持续性平衡预防性和主动性原则, 判断人类福祉和明确科技伦理治理责任。结果表明, 实践智慧通过平衡抽象原则和具体情景、 把握科技应用的伦理边界与防范科技风险, 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具体指导。由于实践智慧并非单一主体的智慧, 而是治理共同体所有智慧的共识, 为此必须建构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